摘 要:通過對文科生高等數學學習狀況的探討,分析出造成高等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興趣不足、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由此給出對策.
關鍵詞:文科生;高等數學;學習困難
1 引言
高等數學是高等院校文科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然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學生對高等數學的學習目的認識不深刻,缺乏學習興趣,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學習高等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甚至有些學生厭惡高等數學,最終成為高等數學的學困生,學生對高等數學的態度與高等數學這門課程的重要地位形成鮮明的反差。
2 文科生高等數學學習困難的成因分析
2.1 缺乏高等學習興趣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學文科的,學習高等數學沒用;今后不想從事數學研究。有較少部分的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但喜歡的原因大都是認為教師教得好,或者認為數學是必修課,不及格會面臨補考、重修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高等數學學習缺乏興趣。
2.2 對高等學習目的認識不深刻
通過調查發現,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高等數學是為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小部分學生認為學習高等數學是為了通過考試,拿畢業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認識到專業課程的學習需要數學知識,學習高等數學的目的是要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沒有形成對高等數學正確的學習目的。
2.3 缺乏學習信心,存在心理障礙
大部分文科生數學基礎較差,有些文科生一上高等數學課就心理緊張,害怕老師提問,回答問題害怕出錯,上課回避回答問題,而且總是擔心自己學不會。有部分學生上高等數學課時常坐在后排座位或角落里,即使自己聽不懂或不理解,也不敢主動提問。
在解題的過程中,當題目的答案不唯一時,有些學生不知所措,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對此題。當遇到不會的題目時,有的學生立即請教別人,有的學生干脆放棄,把問題丟在一邊。這些都表明一些學生在高等數學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存在心理障礙。
2.4 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根據我的觀察,大約一半以上的學生上課邊聽老師講,邊記筆記,有小部分的學生以聽老師講為主,也記筆記但不全,還有較少部分的學生上課不做筆記,注意力不集中,偶爾會做一些跟上課無關的事情。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消極狀態,很少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更不能提煉和總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大部分學生認為,學好高等數學必須多做題,因為數學問題千變萬化,題做多了解題能力自然就會形成和發展。這些現象都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3 對文科高等數學教學的建議
3.1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高等數學具有內容抽象、邏輯嚴謹等特點。有相當一部分文科生一提到高等數學,就把它和“難”、“枯燥無味”、“高不可攀”聯系在一起,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對數學學習有一種潛在的畏難情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根據文科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現有教材進行再加工,教學內容不要講的太深,教學進度不宜過快,課后作業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2)作為一名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各類學生,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 ,多多表揚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一般來說,文科生的數學基礎比理科生要差一些,作為教師不應對他們的要求過高,對他們的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內心形成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一位學生這樣說過:“我今天真的很高興,解決了一道難題,老師夸獎了我,我感覺自己還是很棒的。”利用適當的時機贊揚學生,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是消除自卑,增強信心的好辦法。
3.2 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數學教育家華羅庚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對學習活動極為重要,它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內在動力。
文科高等數學教學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興趣不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注重從實際背景引出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文科生比較擅長形象思維和發散思維,在講授文科高等數學時,不僅要注重難點的講解,更要注重直觀教學,概念的引入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則,比如,在講授分段函數時,就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乘坐出租車,利用函數求乘車費用。這種講解方式還能使學生認識到高等數學非常有用,初等數學不能解決的問題而它能夠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所講授內容介紹數學家的逸聞趣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向數學家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作風。3)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板書規范、清晰、生動,表現力強,課堂教學效率高,信息量大,重點利用計算機展示概念的形成,圖形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給學生形象、生動的立體感覺,產生直觀印象,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
3.3 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采用“留思考題→自學→精講→自學,或教師先指導學生學習,最后由學生講解,教師提問,大家討論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還可以開展一些數學應用講座,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成立“數學愛好小組”,讓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總之,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
作者簡介
張文輝(1978-),女,天津人,天津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