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發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長安歲時風俗,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勵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代表著中華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這些風俗習慣,被歷朝歷代的詩歌所記取,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帶領人們回顧與還原當年長安繁榮的社會生活盛景。
關鍵詞:古詩;歲時風俗;長安社會生活
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城市,之所以千古留名,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體現了某種足以反映時代特征的偉大思想和精神。我們說起長安,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漢唐氣象,這說明長安具有有別于其它古代城市的特殊精神氣質。千百年來,這個城市中的人們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在發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各種風俗習慣,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勵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代表著中華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這些風俗習慣,被歷朝歷代的詩歌所記取,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帶領人們回顧與還原當年長安繁榮的社會生活盛景。
1 元日辭舊迎祥賀新年
元日,又稱元旦。既農歷正月初一。元日本意為吉日,又為一年之始,故為古代最盛大的節日。這一天闔家團聚,貼春聯,掛年畫,燃爆竹,辭舊迎新,拜年祝福。長安此日,皇帝早晨要親臨太極宮承天門樓,或在大明宮含元殿與丹鳳門樓舉行最為盛大的“元正”外朝大典。唐太宗李世民《正日臨朝》詩云:“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赫奕儼冠蓋,紛綸盛服章。羽旄飛馳道,鐘鼓震修廊。組練輝霞色,霜戟耀朝光。”屆時,依仗排列,千官序立,金鼓齊鳴,皇帝依次接受臣僚們與各國使者、各民族代表的新年拜賀,場面宏大,莊嚴隆重。而長安民間坊里街市之間,這一天舞獅子、耍龍燈、以示歡慶。親朋好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唐人李郢《元日作》詩中說:“鏘鏘華駟客,門館賀新正”。長安習俗,民間此日要食五辛盤,吃膠牙餳,飲屠蘇酒。五辛盤是以蔥、蒜、韭、蓼蒿、芥五種新嫩之葉雜拌而成,食之取迎新之意。膠牙餳即麥芽糖,取其粘牙而名。白居易有詩稱:“歲盡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屠蘇酒,又名屠酥、酴酥,南北朝時即有之,唐代風俗,正月初一飲屠蘇酒,長安城內家家如此。此酒為藥酒,是將大黃、蜀椒、蘇梗、桂心、防風、白術等藥合拌搗碎,以布囊盛儲,除夕傍晚掛在井中,使其受潮成泥狀,第二天取出,以囊浸于酒中,飲之可防一年不得疾病。
2 上元盛裝觀燈吃元宵
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唐都長安盛行觀燈之俗。平素長安宵禁甚嚴,上元節前后三天,金吾禁令松弛,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爭奇斗艷的各式花燈。如張祐《正月十五夜燈》中說:“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中宗在上元節多次與韋后微服至坊里觀燈,不少幽閉深宮的宮女趁觀燈之際出逃。玄宗時,上元觀燈達到高潮。先天二年(713年),曾在安福門外做燈輪,高20丈,用錦繡金玉裝飾,點燃五萬盞燈,簇擁如同美麗的花樹。精選長安少女和婦人千余人,盛裝華麗,于燈輪下踏歌三日三夜。張說《踏歌》中說:“龍銜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上元觀燈因安史之亂而受到影響,但這種風習直到唐后期仍相當風行,歷代相傳,以至于今。
3 中和祭日游勝祈豐年
唐貞元五年(789年)昭以陰歷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德宗因以前上巳日大宴集,每與寒食節同時,乃準李泌所請,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中和、上巳、重陽并稱三令節。中和官員休假一天。皇帝在五谷播種的時節,勸民農耕,祈求豐年,令百官敬獻農書,并聚會宴樂,飲中和酒,賦詩歌舞。大臣請皇帝賞賜裁度之尺,王公戚里貢獻春服。各地民間紛紛效仿,出現了互送青囊、五谷、瓜果之種等習俗。中和節起源于唐,興盛于宋。宋代周弼《中和節》:“時節匆忙過隙駒,可堪岑寂就船居。不禁衰病慵耽酒,無益閑交懶報書。風暖暮田歸海燕,雨甜春水上潮魚。客中自是光陰速,才見新正又月初。”元代后期,中和節逐漸與同樣有著“重農耕、祈豐年”節俗的“二月二”合成一個節日。清代有民諺曰“中和節慶龍抬頭,春祭勾芒祈豐收。”
4 上巳沐浴踏青祛百病
原來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在水邊舉行沐浴祭禮,祛百病,稱為祓禊。此風俗起源很早,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形成比較固定的禮儀和活動。唐代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變成了以踏青游宴為主的娛樂性節目。王公貴族和百姓仕女傾城而出,多到郊外水濱踏青游樂。除曲江外,涇渭浐灞諸水之濱都成為人們喜愛的祓禊之地。劉駕《上巳日》中寫道:“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也形象地描繪了這一節日的景象。
5 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又稱為重九。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并陽,寓意長久。在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已形成此節。漢代以后,逐漸盛行。重陽佳節,人們紛紛佩茱萸、登高、賞菊、宴享,以求長壽。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而來。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唐代每逢重陽,君王要賞賜臣下“茱萸樹,菊花酒,五色糕”,登高野宴,為節日助興。登高活動中,還有以茱萸插于頭上以辟邪惡的風俗,所以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才會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唐人李頎《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重陽正是菊花怒放的季節,相傳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于是喝菊花酒成了登高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登高在文人學士中特別盛行,唐代詩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以登高為題材的作品。重陽之日,已是秋高氣爽的深秋季節,登高可以怡神曠心,舒暢情志,延年益壽。
6 曲江流飲作詩賞心事
曲江自秦代開始,就是一出風光優美的園林區。在唐代時,這里更是綠樹環繞,水色明媚,樓閣掩映,風光宜人。“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歲歲人人來不得,曲江煙水杏園花。”“曲沼深塘躍錦鱗,槐煙徑里碧波新。此中境既無佳境,他處春應不是春。”唐代文人學士在三月上巳節這一天,至長安城東南風景明媚的曲江游宴賞景,他們仿照古人“曲江流觴”的習俗,放羽觴于曲流之上,隨水流漂浮漫泛,漂至誰前,誰就飲酒作詩,成為一時之盛事,其風雅不遜于東晉山陰蘭亭之美。“曲江流飲”因此得名,后被譽為長安八景之一。
7 雁塔題名飛揚少年時
唐中宗神龍年間,張莒進士及第,閑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后,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墻壁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平步青云做到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有名的要數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加以夸耀。又如另一位新科進士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慈恩寺的墻壁空間有限,不久白墻變作花墻。據說,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并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全部除去。盡管雁塔題名后來也無法看到,但這一故事成為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及第的代稱。
參考文獻
[1]范時勇.傳統節日[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09.
[2]閆琦.唐詩與長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10.
[3]王俊.中國古代節日[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1.
作者簡介
陳波(1979-),女,河南,碩士,西安市行政學院文化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