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艷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鄉村文化體系中極為關鍵的結構單元,對于鄉村振興可以產生一定程度的文化驅動力,表現為有助于增加鄉村文化內涵、加快鄉風文明建設進度、促進產業興旺發展等等。可現實中,因為主體認知模糊,導致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斷層斷檔、開發應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廣泛衍生,到頭來得不到可靠性地保護、傳承和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在客觀闡述我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缺陷問題前提下,探討鄉村振興視域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發展建議
縱觀我國大部分的鄉村,都蘊藏著一系列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鄉村生活的智慧結晶,對于村民日常生活和生產質量的提升市大有裨益的。不過自從我國迎來工業文明時代后,許多村民開始選擇外出務工,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也開始慢慢忽略甚至遺忘那些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根結底,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鄉村文化復興的關鍵性內容,當前要做的,就是立足現實、堅守文化立場、做到以人為本和創造性地轉化,從而令這類文化在鄉村振興的時代長河中,得以可持續傳承和深入性保護,從而歷久彌新。
1 當前我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反映出特定民族的發展歷程,對鄉村文明傳承延續有著深刻的導向作用,特別是其豐富的價值,完全可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萌發出較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不過,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未能在鄉村領域中得到理想化的保護和傳承,究其根源,就是村民和鄉鎮領導的保護意識不夠深刻,在開發利用這類文化遺產時夾雜著過多的功利意識和庸俗思想。
1.1 主體對非遺價值認識不深刻,欠缺較強的保護意識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包括村民熟悉的生產和生活模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慢慢地退出時代舞臺,再加上互聯網中諸多西方大眾文化的滲透蔓延,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和鄉鎮干部開始將非遺和過時、陳腐等劃等號。如此狹隘的認識,削減了鄉村各個主體對當地歷史、社會、文化、科學等價值的認可與敬畏之情,久而久之,將難以透過意識形態與行為實踐等途徑更加有力地去保護非遺這類珍寶。
1.2 傳承者素質不高,接連引發傳承的斷檔斷層狀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富有代表性的活態文化,其憑借人這類核心載體,透過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帶徒指導等途徑,進行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延續。最近階段,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許多青年村民開始愈來愈向往求富求知,希望透過讀書和務工等途徑移居到城市。對于他們來講,鄉村的傳統技藝等非遺,學習起來將面臨難度過大、強度較高、周期漫長、收入不高等問題,因而很少積極自主地去追逐落實。加上生活方式的轉變,許多鄉村的傳統藝人和匠人也難以憑借精湛技藝去維持生活,慢慢地便開始棄藝轉行。這一系列因素交織起來,開始令鄉村非遺傳承保護深陷斷檔斷層的危機之中。
1.3 較多非遺的開發使用方式不合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氣息過重
在一些鄉村地區,通常不會創建專門的管理機制來進行非遺開發使用,涉及非遺價值評估錯誤、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入等不良狀況廣泛衍生,后續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也都是有形無魂。除此之外,因為時刻經受金錢至上和唯利是圖等商業思想影響,加上文化市場內部的監管和引導體制存在漏洞,使得較多的鄉村非遺開始被商業化肢解并產生變異,被摻雜過多的低俗和媚俗化內容,對應的產品也都過分迎合中低品位需求。概括起來,就是欠缺科學的利用措施、適當的開發思想支持,造成開發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低下,更對有關文化遺產原型造成巨大損害,無法令其在鄉村經濟發展中釋放出可靠的支持動力。
2 鄉村振興視域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不斷實踐優化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解決眼前一系列問題,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2.1 增強主體的文化自覺性和保護動力
非遺的保護工作,需要傳承和保護主體共同的參與。尤其是作為鄉村中的工匠與藝人,要發揮好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及時消除保守和封閉的思想,更加開放地進行精湛技藝和技術呈現以及傳播,并結合時代特征予以適度地創新優化。而作為鄉村干部,則應該動員更多力量去進行各類非遺搶修,同時扮演好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排頭兵角色,引導更多村民落實既有文化的創新和創造任務,在全村營造出積極向上的非遺保護氛圍。再就是相關領域的社會組織,應該要配合自身的專業優勢來對村民展開培訓,激發他們深層次的文化自覺性和保護動力,從而和當地政府、基層文化工作者等齊心協力,令鄉村非遺做到可持續性地傳承與發展。
2.2 樹立起長效的保護機制,開展科學化管理
為了令各地政府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吸引更多專家、社區和學校介入,實現鄉村內外部力量的整合,從而接連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法,令非遺在鄉村社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建立更加富有針對性且長效的管理機制。
第一,督促村民委員會、鄉村基層黨組織等發揮應有的主導功效,在創建高素質的文化保護委員會和專職保護職員的基礎上,及時明確和貫徹最新的非遺保護目標,同時在專家精細化的指導作用下,展開文化摸底,依照優勝劣汰的方式,進行優秀的非遺文化項目鑒別和篩選,從而做到明確分類和嚴密保護。第二,倡導專家參與,組建適當規模的專家委員會。即借助聘請的途徑,令更多的知名專家來對鄉村中的代表性非遺項目進行科學性指導,從而增強鄉村非遺保護的實效性。第三,鼓勵學校加入,針對鄉村非遺傳承培育更多的后備支撐力量。
2.3 妥善開發,形成全新的文化表達模式
想要令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得以協調性發展,就必須要預先提供適當的現代表達方式。歸根結底,就是在文化市場當中,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進行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確保其價值挖掘、評估等工序流程得到嚴密規范和有序銜接,并搭配更加動人的表達模式。久而久之,成功吸納更多青年群體返鄉創業,促進鄉村產業的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第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妥善應用、可持續傳承發展等理念,時刻保障傳統工藝流程的完善性、核心工藝的真實性,從而令鄉村非遺的文化因子得到保護和延續。第二,維持非遺原有的歷史形態,在方便工作人員挖掘和解析其隱藏的時代內涵前提下,基于市場環境特征、受眾群體需求、科學表現形式等,和相關產業進行巧妙地融合。久而久之,生產出更加富有創造性、充滿地方文化特色和內涵、擁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文化產品。
3 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非遺是經過歷史長河洗禮后沉淀的重要精神財富與文化精髓,當中富含鄉村獨特的價值觀、發展理念,是今后發展鄉村產業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完成鄉村振興使命,希望各個鄉村都能夠及時加大非遺和現代社會的關聯性,透過定期對村民的宣傳教育來消除他們在非遺認識、開發、應用中的種種障礙。長此以往,真正做到鄉村非遺的可持續保護、傳承和發展,為鄉村振興快速前行提供更加強勁的文化和經濟動力。
參考文獻
[1]范欣.以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研究[J].財經界,2019,33(03):147-149.
[2]孔姿燕.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19,25(08):122-126.
[3]李靜.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2(15):71-75.
[4]崔瑾.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農業經濟,2019,(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