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焰
摘 要:唐朝時中國歷史輝煌繁榮的時期,被稱作大唐盛世,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服飾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服裝絢麗多彩,融合了多個民族的服飾因素,更是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來服飾文化的影響,唐朝服飾文化為中國的服裝文化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筆墨,并且對后世的服裝也有很大的影響,深究其服裝文化繁榮的原因主要與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等密不可分。
關鍵詞:唐代;服飾文化;社會政治;繁榮;原因
1 經濟的發展為服飾的多彩與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論在什么年代人們只有首先滿足了溫飽問題,才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其他的夢想和追求。唐朝的前任帝國隋朝,雖然只經歷了兩朝皇帝,但是他結束了中國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迎來了中國的又一統一時期,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隋朝統治者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租調法和寓兵于農的府兵制,通過輸籍定樣,大索貌閱,從豪強大族檢括出大批勞動人手,積極開展與西域各國的貿易,尤其是鑿通南北大運河,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戶口大增,倉儲豐盈,國家富強。”①隋朝的經濟舉措為唐朝積累了不少的糧食和其他的物質財富。史書曾經記載就是到了唐太祖貞觀年間隋朝興洛糧倉仍然還有部分儲備糧,由此能夠看出隋朝經濟舉措對唐代有多大的影響。
唐朝初年推行的均田制和租用調制度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以農為本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往往采取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唐代統治者卻對商業貿易活動采取默認和支持的態度,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唐朝共融開放政策的制定,促進了漢人與少數民族間經貿活動的發展。唐代大儒韓愈日:“蠻胡賈人,船交海中,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珊帽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商貿活動的繁榮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欲望,當時傳人唐朝的服飾成衣、質料、染料等不計其數,這些外來服飾首先流行于帝王皇族間,引得豪紳闊戶紛起效尤,庶民百姓則將之視為服飾理想而努力追求。“求球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鷹。炎州布火烷,蜀地錦織成。越稗脂肉滑,奚童眉眼明。”②從元稹的這首《估客樂》中,我們不難看出唐代服飾的多元化與繁榮和唐朝經濟貿易直接而密切的聯系。
商業的繁榮更是直接的推動了手工的發展,在那個沒有現代化機器的年代,幾乎所有的服裝都是手工制作,染織手工業十分興旺。官府專設染織部門,下設織錦坊、綾錦坊、染坊等作坊,不僅京城有這種官設作坊,在東京及各州縣也有這種作坊。除了官營作坊外,還有民營紡織業,民營紡織業除了農村中家庭手工業外,在都市里都有民營的生產各種紡織品的手工業作坊。“安樂初出降武延秀,蜀川獻單絲碧羅龍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俱成,明目者方見之。”③手工業、印染技術、商業等經濟上的發達為唐代服飾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 社會政治的穩定為唐代服飾的繁榮提供了保證
一個處于動亂的國家,一個動蕩的不安的社會,一哀鴻遍野的社會是不可能促進她的文化和服飾的發展的,只有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國富民強才會在文學藝術以及服飾上有不朽的杰作。唐朝建立后,統治者對內采取休養生息及其他有利于農業和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同時,又積極加強對外的交流與合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主動學習吸收他國的優勢,并優待周邊民族和他國遷入的僑民,如給予外來僑民免除十年租賦的優待。唐朝吏治清明,政治穩定,統治者開創三省六部制,并且進一步完善它。施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唐太祖本人善于納諫,任用能人賢臣,開創貞觀盛世。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政治上的穩定給唐朝服飾的繁榮提供了保證。
3 與個民族的密切交流促進了唐朝服飾的繁榮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和諧友好關系。民族交流與融合在唐代歷史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共融開放的民族政策給唐代服飾文化的
發展帶來了機遇。唐太宗是一位思想開明的君主,他一改古代君主重漢族輕少數民族的政策,認為“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澤不加,而不必猜忌異類”,希望“六合大同,萬方咸慶”。閻立本的《步擎圖》正是唐代這種共融開放政策的形象反映。據《唐六典》記載,當時與唐王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和地區有三百多個,每年都有大批少數民族和外國客人來到長安,他們總是受到唐朝官方的熱情接待。唐朝政府還專門設有負責外交事務的鴻腫寺、禮賓院等機構。開明開放的政策不僅加強了唐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同時也促進了唐朝與少數民族間服飾藝術的交流與交融。少數民族地區及印度、波斯因為沒有漢人森嚴的等級觀念的限制,所以服裝靈活、舒適、裝飾新穎、富于變化,深受唐人喜愛。
4 結語
唐代服飾的演變和發展是各種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政策開明開放、經濟高度發達的唐朝對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共融開放的民族政策及高度發達的經濟與文化為唐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民族的融合與對外的交流這些都促進了唐代服飾的繁榮,是唐朝服飾繁榮的重要組成原因。而當今社會的服飾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傳承和發展了唐代的服飾文化。
注釋
①魏征:《隋書·食貨志》,中華書局,1973年。
②元稹:《估客樂》
③曾志華、杜文玉、白玉林《唐史解讀》華齡出版社,2008年。
參考文獻
[1]關潔.淺析唐代服飾文化內涵[J].河南社會科學,2008(04):177-179.
[2]竺小恩.論唐代服飾文化繁榮的機緣[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4):19-26.
[3]管志剛.淺談唐代服飾文化繁榮的社會因素[J].美術觀察,2005(05):95.
[4]祖倚丹,張紅雨.論唐代服飾文化的政治特征[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58-60.
[5]許楊彬.從唐代服飾看民族文化的交融[D].天津工業大學,2008.
[6]納春英.唐代服飾時尚[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51.
[7]譚蟬雪.解讀敦煌·中世紀服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8]劉昫.舊唐書·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