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慣研究是健康行為領域研究中難以回避的課題,然而目前對于習慣的理解仍存在一些爭議和誤解,限制了習慣研究的發展。本文旨在梳理習慣研究中存在的爭議及原因,探究習慣的本質特征和準確定義,揭示習慣在健康行為研究領域中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并進一步探討。結果表明:心理學視角中的“習慣”是一種心理構念、一種行為決定因素。習慣意味著一種認知自動化,其本質特征是一種行為的自動化啟動形式。它構成了熟慮沖動雙加工模型中沖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態度、意向等認知構念的穩固程度,為解釋健康行為發生機制增添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對習慣的準確認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健康行為領域中的諸多問題:如過去行為對后來行為的殘差影響、意向—行為鴻溝的彌合、沖動系統的形成和作用機制、健康行為保持機制等。總之,已有的研究表明,把習慣納入健康行為研究領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健康行為改變和保持機制,有助于提高對健康行為的解釋力和預測力,有助于制定更有價值的行為改變干預策略。把習慣納入健康行為改變和保持的理論研究與干預實踐勢在必行。
關鍵詞:習慣;意向;自動化;健康行為;行為改變
1 前言
對健康行為相關因素感興趣的健康心理學理論家和研究者來說,習慣結構、以及習慣的測量,一直是相當令人感興趣的話題。術語“習慣”已被廣泛用于預測和解釋行為,認為習慣可以對行為的發生起到決定性作用,并認為習慣可以在理性構念(如意向、行為控制、態度、和社會規范的)之外,獨立預測行為。另外,還存在習慣概念和本質特征方面的爭議,如習慣是否只是一種不易改變的規律行為,以及習慣是否等同于過去行為頻率等方面的問題。這些爭議使習慣的價值被低估,限制了習慣研究的發展。
2 健康行為領域中習慣的定義及本質特征
2.1 習慣的兩種定義
在健康行為領域中,對習慣的理解和定義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世俗的習慣定義,認為習慣是時常發生的、規律的或持續性的行為。另一種定義傾向是從習慣發生作用的心理機制出發,認為習慣是一種抽象的心理構念,是一個以自動化為基礎、關鍵的行為決定因素。這種觀點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把習慣定義為一種行為執行自動化形式,這樣能提供更多的行為解釋價值。依據習慣的確切定義,我們再了解一下習慣概念的本質特征。
2.2 習慣的本質特征
長期以來,許多研究者把習慣等同于行為頻率,大多數文獻中對習慣的報告都是基于過去行為頻率的自報告測量,不過,有很好的理由來反對這種習慣的概念化[5,6]。首先,高頻率行為并不一定意味著有一個強有力的習慣存在[3,5],如運動員可能頻繁跑馬拉松,但是,這很難被定性為一種習慣。其次,習慣還可能獨立于行為頻率發生變化,可能存在重復執行以外的變量決定著習慣形成的速度,或者自動化的水平,很多學者已經同意習慣是一個比簡單的過去行為重復更加復雜的構念[5]。
3 習慣在健康行為領域中的價值
3.1 習慣是以自動化為基礎的行為決定因素
習慣被認為可以解釋,被假設有幾個特性,使其有助于理解和改變健康行為。習慣通過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重復而形成,這強化了心理上的情境線索——行為反應聯結,使得替代選擇較少出現在大腦內存中。并且,還使得情境線索獲得了在缺乏或無需知覺、有意識的控制、認知努力或深思熟慮的狀態下激活行為的潛能。這些特性決定了習慣因素可以持續地影響行為,只要相關環境線索出現,就會激發執行行為的沖動,更有效地促使健康行為以一定的頻率重復出現。而健康行為的真正價值在于持續重復的累積效應,正是這種累積效應可以使一個行為有害(例如,吃高脂肪食物)或有益(例如,鍛煉)于健康。
3.2 習慣在熟慮沖動雙系統模型中的價值
熟慮沖動雙系統模型(Reflective-implusive Model)提出了兩個平行的行為決策加工系統,類似于兩條激發行為的路徑。
熟慮路徑通過對行為的效用進行深思熟慮后,做出選擇,最終形成行動意向。這條路徑基于規則的審慎考慮,緩慢而費力地引導行為。
沖動路徑的特征在于認知聯結會在意識之外迅速激活并活化。而習慣往往被定義為是與理性的、審慎的概念(如有意識的意向)相反的概念。習慣被認為在頻繁的行為中,自動化加工替代了意向的作用[2,4],所以,習慣對行為的影響被描述為沖動路徑,在這條路徑中,不需要有意識的覺察和深入思考,線索感知可以激活情境——行為聯結,快速有效地激發行為。
熟慮系統需要認知努力才能產生行為,沖動路徑以最小的努力就可以快速引導行為。深思熟慮系統的活性取決于認知能力,而沖動處理系統(引起習慣行為)是時常活躍的。
由此可見,習慣作為沖動系統的一部分,是時常活躍的,并且只需要很小的努力就可以快速激發行為,這在行為調節中具有重要價值。增強雙系統中良好的習慣因素,必然能有效促進健康行為的發生和保持。
3.3 習慣在計劃行為理論(TBP)框架中的價值
在TBP框架下,有關習慣價值的研究主要圍繞著習慣是否能獨立地預測習慣,以及習慣是否有助于彌補意向—行為鴻溝等兩個問題展開。即,探索習慣能否在TBP中的理性構念之外獨立預測行為,提高對行為的預測力;以及習慣能調節意向對行為的影響,有助于彌補意向—行為鴻溝。
4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習慣在健康行為領域中的價值已經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但現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為了進一步完善習慣理論,使習慣發揮更大的價值,未來研究可以著眼于以下幾點:
1)發展能夠對習慣進行更加準確測量的方法。現有的測量雖然有了一些發展,但還存在不足。對習慣的準確測量,是進一步促進習慣研究深入發展的根基,必須重視。
2)深入探索習慣與意向的真實關系,以及習慣與意向如何更加有效地相互促進,如何更加協調地發揮作用,使其交互作用達到最佳效果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3)把習慣整合進現有健康行為理論模型,以提高行為解釋力。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的復雜性決定著單一因素難以獲得理想的行為預測效果,整合能夠互相促進和協同作用的相關變量是進一步提升行為預測力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張玥.高中生身體活動參與前因----基于熟慮----沖動雙系統模型的檢驗[D].北京體育大學,2016.
[3]Aarts H, & Dijksterhuis A. Habits as knowledge structures: automaticity in goal-directed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1):53-63.
[4]Aarts H, Paulussen T, Schaalma H. Physical exercise habit: 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habitual health behaviours[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7, 12(3):363-74.
[5]Ajzen I.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 6(2):107-122.
[6]Ajzen I, Fishbein M.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M].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2005:173-221.
作者簡介
李玉磊(1982-),男,漢族,河南周口,博士生,鍛煉行為促進,平頂山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