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摘 要:隨遷父母從熟悉的家鄉遷移到陌生的城市,必然面臨心理不適與精神健康問題、社區隔離與正式支持缺乏、福利缺失與社會養老困難等城市適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四個方面的對策:創設文化互融的家庭氛圍、完善融入城市社區的機制、推動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體系。
關鍵詞:隨遷父母;城市適應;社會養老
基金項目: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政校行企合作項目“東莞市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及評估”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人口流動家庭化的趨勢下,父母隨子女遷入城市,形成一個新的流動人口群體,本研究將其稱之為“隨遷父母”。 隨遷父母是與隨遷子女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跟隨成年子女流動到城市的父母親群體。由于子女已經成年,并且絕大部分隨遷父母已經擁有孫輩,因此,隨遷父母群體在傳統意義上來說已經步入老年。
在隔代撫育、傳統孝德觀念、家庭養老偏好、子女現實需要以及家庭團聚需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父母主動或被動地從農村地區流動或遷移到子女所在城市,告別“留守”并“隨遷”進城居住。隨遷父母離開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必將面臨著語言、交往、文化、心理等全方位的挑戰。
1 隨遷父母的城市適應問題
一般情況下,移民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并完全融入新環境,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隨遷父母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都已基本定型,身體機能逐步衰退,與適應能力較強的年輕人相比,在不同于農村“熟人社會”的城市“陌生人社會”中,他們適應新環境的難度也將更大。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流動老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很多問題。
1.1 心理不適與精神健康問題
從熟悉的鄉土社會來到陌生的繁華都市,不僅意味著流動老人脫離原有的社會關系,也意味著他們在心理情感上的重新洗牌,從決定進城時的糾結和興奮,到進城初期的擔心和想家,再到進城后的歸屬與認同,在這個漫長的心理適應過程中,流動老人的精神生活狀況令人堪憂。例如,姚兆余和王鑫(2010)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城市隨遷老人精神生活比較單調、社區活動參與較少、對所在社區認同度低。[1]移居到城市的隨遷老人,生活在以子女為主人的小家庭中,權威感急劇削弱,同時由于對子女的依靠使其在心理上有“寄居”的不適感,從而產生自卑、孤獨、缺乏安全感等負面情緒。[2]另一些學者的調查則發現,隨遷老人由于
忙于照顧孫輩、料理家務,閑暇時間較少,娛樂活動貧乏,社會交往較少,對遷入地社區了解不多,社區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缺乏社區歸屬感,對自己的精神滿意度低。[3]
1.2 社區隔離與正式支持缺乏
流動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正式支持網絡和非正式支持網絡,前者主要指社區、政府和社會層面,后者主要指家庭、親屬和朋友層面。相關研究表明,從其原有社會關系中抽離出來的隨遷老人,在新的環境和社會互動中,除了兒孫之外幾乎不認識其他的人,因此隨遷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往往是以子女為中心。另外,由于生活場域的變化、生活方式的差異、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社區服務制度的不完善,隨遷老人還面臨著社區人際排斥和社區支持隔離,[4]成為城市社區里的“局外人”,[5]得到的正式網絡支持十分有限,這類老人在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于非正式支持網絡中的成員。因此,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適應與融入,重建其社會支持網絡尤其是正式支持體系十分必要。
1.3 福利缺失與社會養老困難
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及其衍生的一套制度壁壘,使隨遷老人在養老、醫療及其它社會福利待遇方面面臨著諸多不平等。例如,在醫療保障方面,在發生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療時,隨遷老人不僅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還面臨著異地報銷手續繁瑣的難題。因此,有學者建議政府應逐步降低福利保障的門濫,打破社會福利制度的屬地化管理體系,讓外來移民的父母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6-7]
2 隨遷父母的城市適應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不僅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養老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促進隨遷父母城市適應與融入、推動隨遷父母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思路。因此,針對隨遷父母城市適應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2.1 創設文化互融的家庭氛圍
加強子女對父母的代際支持。代際支持是隨遷父母城市適應與融入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支持源,能夠為隨遷父母提供物質保障、生活照顧、精神慰藉等,增強其城市適應能力,削弱或減輕新環境中的某些壓力、不利因素對隨遷父母的沖擊,在隨遷父母城市適應與融入過程中發揮保護性作用。代際支持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隨遷父母的城市適應發揮影響:一是子女的經濟支持能夠使隨遷父母衣食住行無憂,為其較快適應城市新環境提供物質保障。二是在生活照顧方面,子女要主動為隨遷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孫輩的壓力,與隨遷父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三是在精神支持方面,子女的理解、支持、關懷和撫慰能夠促進隨遷父母的心理適應,幫助隨遷父母消除孤獨、焦慮與不安感,緩解心理壓力,有利于其心理適應與融入以及城市歸屬感的獲得。
促進文化反哺與互融。從古至今,文化傳承都是由于父及子,并由上代傳承至下代,但是迅疾的社會變遷及時代變革,以及信息獲取上的代際鴻溝,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人生視野、行為方式、參與能力及器物文明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常見的文明傳承方式發生了改變,也產生了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即由年輕一代將新的文化及傳遞給年長的一代新的文化內容。這一現象則稱之為“文化反哺”。隨遷父母來到子女的家庭,同樣面臨著文化反哺的問題。一方面子女要尊老、敬老、孝老,學習前喻文化有益成分的同時,少指責、多理解隨遷父母為家庭所做的貢獻,幫助隨遷父母獲得信息及資源,提高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鼓勵其多認識新事物、結交新朋友,增強城市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隨遷父母自身也要坦誠面對后喻文化的興盛,多向年輕人學習,積極適應新環境。通過促進文化反哺和營造良好的文化互融氛圍,為隨遷父母城市適應提供家庭層面的支持。
2.2 完善融入城市社區的機制
社區是隨遷父母適應與融入城市的平臺或組織載體。在隨遷父母城市適應與融入過程中,應不斷增強社區的包容性與責任心,構建一個以社區為載體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
一是要推進基本服務建設的均等化,社區作為的最基本的提供公共服務與設施的載體之一,是隨遷父母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其在城市中距離最觸手可及的地方。作為一個日常生活場所,社區能夠極大的促進隨遷父母適應并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應著眼于社區,并在社區落地,在服務城市老人的同時,不排斥隨遷父母群體,為隨遷父母提供與其日常生活相關聯的醫療文衛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或是設施場所,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
二是開展多樣化的社區活動。社區可以定期開展文娛活動,如開展合唱團、秧歌隊等活動,并吸納隨遷父母參加;可以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也特定,設立各種興趣小組,如書畫、羽毛球、電腦、花卉小組等,同時也可以設立太極班、舞蹈班等,并對隨遷父母定期開放;還可組織隨遷父母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實行公益活動與志愿服務“時間銀行”積分制度等。通過漸進性互動,培養社區意識,增進社區認同,強化社區歸屬感。
三是建立隨遷父母自治組織。隨遷父母與城市老人在文化素質、生活經歷等方面有所不同,即便是隨遷父母群體內部,也會存在諸多差異,但是這一群體所共有的鄉土記憶、隨遷經歷與價值觀念等則可以成為他們之間互相溝通聯系的橋梁。由此,社區工作者應通過引導、鼓勵并支持隨遷父母構建小組,如隨遷父母自治小組、互助協會等;還可以通過整合社區資源,發掘和培養社區能人、社區帶頭人、草根領袖,增加隨遷父母參與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幫助隨遷父母增強信心、發揮潛能,讓其實現自主管理,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城市融入程度。
2.3 推動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建設
首先,加強長者福利立法,推動福利適度普惠。雖然國家不斷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和提升退休人員的養老福利水平,但在現實中,老年人權益受到侵害、空巢及照顧忽略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老年人福利政策執行受到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文化的影響。從長遠發展來看,要使老年福利有可靠保障,必須把某些經過時間檢驗和時間證明是切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法規規章總結概括、提升為法律,制定出老年福利的專項法律法規,如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盡管東莞市老年人社會養老和福利保障較為全面,逐漸建成了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統一的,實現城鄉一體的,全面覆蓋下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障與醫療保障體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居民常常受到條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福利服務。針對目前東莞市外來人口比例非常大的現實情況,應逐步有序改善非莞籍長者的生活,合理配置老齡事業資源,促使為老服務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其次,不斷優化調整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應促使隨遷父母在城鄉之間或是不同城市、地域間的自由流動,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簡化隨遷父母落戶的相關政策 。以資源原則為基礎,鼓勵老年人隨子女移居落戶,真正發揮家庭養老模式的作用。應加快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中小城鎮與小大型城市間的公共產品差距,擴大隨遷父母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覆蓋面。對于戶籍制度導致養老、醫療保障的不完善,應加快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的跨區域聯網互通,簡化新型合作醫療異地報銷的手續,使報銷過程更加便捷、高效,對養老金的領取條件做適當調整,減少或取消養老金異地取錢的手續費等,加快對老年人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統籌政策。另外,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應重隨遷父母的社會保障,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對隨遷父母與本地老人一視同仁,應讓起充分享受與當地老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 ,如對隨遷父母發放老人卡,免費乘坐公共汽車、進公園等,為隨遷父母創造更多方便,為他們提供更切實的服務。
2.4 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體系
隨遷父母也同時面臨著入口老齡化等普適性的老年人共同問題,與此同時還將面對因隨遷所帶來的社會融入、環境適應與文化調適等特殊性問題。這些問題對于隨遷父母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存在的潛在風險,需要專業社會工作力量的介入。
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社會工作專業性服務機構,積極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性人才,加強建立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行機構,積極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型人才,構建一支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應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當前隨遷父母在物質及精神層面面臨的各項問題是非常必要的。要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加強培訓工作,促進廣大專業和非專業長者社區工作人員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加強。可以運用民政、社會工作者協會等相關部門和組織的力量,對社區工作人員特別是與老年人服務相關社區工作人員定時進行系統的專業性培訓工作。組織進行資格認定工作,采用學分制形式,參與固定的學時即可獲得本土專業職稱的認定。同時在社區開展長者社會工作普及教育,幫助社會工作者掌握隨遷父母的情況、特點,不斷提升對隨遷父母的認識,服務更多的社區或者隨遷父母。在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培養本土化學習研究團隊,推動理論知識的本土改造,讓理論知識為社工有效服務。探索隨遷父母社會工作的經驗、方式、實踐模式,摸索發展沉淀出一條促進隨遷父母發展有效途徑。
完善隨遷父母社會工作服務內容。社會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做好隨遷父母的需求調研,深入了解隨遷父母在城市社區中的生存與發展需求,從實際出發,進行社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應用個案、小組、社區的三大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在社區中開展針對隨遷父母的精神慰藉、心理疏導、情緒疏導、生活照顧、家庭治療及社區融入等服務,最大程度的滿足隨遷父母現存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也能夠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提升老年人進行社區參與的主動性,改善隨遷父母與社區的關系,建立隨遷父母對社區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姚兆余,王鑫.城市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J].社會工作實務研究,2010(9):43-45.
[2]劉慶.“老漂族”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4):23-26,31.
[3]賴新環,張盡暉.大城市候鳥式老人生活狀況研宄——以廣州市為例[J].西北人口,2008(5):22-26.
[4]李立,張兆年,張春蘭.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1(11):185-186.
[5]高春鳳.社會工作介入流動人口城市社區融入的思考[J].社會工作實務研究,2010(5).
[6]孟向京,姜向群,宋健等.北京市流動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口研究,2004(6):53-59.
[7]祝銀,李拉,劉慧涵等.北京市流動老人生活狀況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0(5):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