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以廣東省為例

2019-02-19 16:32:44李雅婷
深圳社會科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化發展

胡 曉 李雅婷 王 霽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同年11月12日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港澳與內地文化相輔相成、相融相生的聯系,“香港、澳門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要保持香港、澳門國際性城市的特色,利用香港、澳門對外聯系廣泛的有利條件,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介國家方針政策,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澳門故事,發揮香港、澳門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①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3日,第02版。文化自信的建立與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社會教化的推動、自身修為的增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基于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概念的歷史機遇下與 “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群等概念的內在聯系,指出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建言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路徑。從價值層面而言,對此問題的研究可以為“文化自信論”提供粵港澳大灣區的在地化思考,豐富“文化自信論”的內涵,探索其外延擴展的可能。

一、問題提出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①《啟蒙辯證法》初版于1947年,本文采取的譯本為 1990年重慶出版社譯本,據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菲舍樂袖珍本出版社 1969年版(Philosophische Fragmente Fishcher Taschenbuch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69)譯出。譯者:洪佩郁,藺月峰。責任編輯:楊希之。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文化產業剛開始被譯為“文化工業”,“從利益方面來看,人們是樂意把文化工業解釋為工藝學的。千百萬人參與了文化工業強制性的再生產過程,而這種再生產過程,又總是在無數的地方為滿足相同的需要提供標準的產品。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在其各個分支中,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②[聯邦德國]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爾多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13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因看問題的視角差異而對文化產業產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不同時期對文化產業③Culture Industry 在重慶出版社 1990年中譯本中被譯為“文化工業”,后來隨著政治和經濟背景的轉換,才逐漸被譯為“文化產業”,其語境與霍克海默和阿爾多諾時期的“文化工業”語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比后者顯然更具批判意味。“文化工業”更能代表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理念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學派的批判性價值取向。的稱呼亦有所變化。在當今中國語境中,“文化產業”通常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特殊性產業門類的總稱。其特征是以產業作為手段、以文化作為資源來進行生產,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④李春媚:《文化產業.文化工業.大眾文化—涵義與功能的廓清》,《湖湘論壇》,2009年第1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及消費角度界定: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此定義具有一定局限性和指向性,僅僅包括由工業化生產并經過生產工序,具有系列性和固定性的產品,如書籍、報刊、電子出版物品等及其相關服務,但不包括舞臺演出、文體娛樂、藝術展現的生產與服務。

我國關于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定義,國家統計局官網2018年5月9日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最新修訂版(以下簡稱“新標準”)中,對文化產業的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⑤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80509_1598314, html, 2018年5月9日。,參考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的分類方法,采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我國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為九個大類、43個中類以及146個小類。其中01-06大類為文化核心領域,包括新聞信息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六個大類;其中07-09大類為文化相關領域,包括文化輔助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三個大類。在本分類中,如國民經濟某行業小類僅部分活動屬于文化及相關產業,則在行業代碼后加“*”做標識,并對屬于文化生產活動的內容進行說明;如國民經濟某行業小類全部納入文化及相關產業,則小類類別名稱與行業類別名稱完全一致。從新標準調整的內容中,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服務這兩項內容已經作為文化生產的核心領域被界定。這啟示我們,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統合整體,“前店后廠”的傳統文化產業精于創意、長于設計、勇于開拓文化新業態的優勢得到了政策肯定。珠三角地區積極推進的休閑農莊一日游模式,便著力打造吸引客戶的某一服務點(如親子農莊、團隊拓展特色、休閑娛樂服務等),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對珠三角地區未來的發展要求,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共謀發展的歷史機遇,既能夠、也應當、且必然成為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關鍵內容,將廣東從“經濟富庶之地”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形成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的“文化創新之地”,這有利于廣東成為大灣區的發展生力軍和主導力量,有利于廣東引領和協同港澳發展。

近年,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奔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01版。。2018年的世界圖書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推薦了猶太裔哲學家馬爾庫塞代表作《單向度的人》,并分享其讀書心得:“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②《習近平的書柜》,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zsgsb4Hkrg2t- 94prldw,2018年4月23日。廣東作為全國對外開放的示范窗口,文化產業發展成了順應國家政策的重要抓手。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這兩個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如何實現廣東文化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將廣東從“經濟強省”的既有印象中解放出來,以實現文化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就成為本文寫作的初衷。

二、發展現狀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意義非凡的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帶動廣東及我國沿海地區加快發展的強勁引擎。近年來,廣東積極推動現代文化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省內三大自貿區片區為區域試行文化產業管理方法、稅收政策、市場制度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創新發展條件。

(一)產業資源豐富獨特

廣東文化植根于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歷史環境,既有山脈歷史也有海洋文明,融會貫通百越土著文化、閩南文化及其他區域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引領,毗鄰港澳的廣東,吸收了舶來文化元素,逐漸形成大陸與海洋、中外交融的文化品格,為廣東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供豐富的創意資源。2018年10月發布的《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6-2018)》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也是各類文化活動較活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較好的片區。其中一個建設目標就是世界級文化產業中心。因此,廣東依托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豐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尚未開發完全的歷史名城和文化遺產,將成為灣區文化產業中一支獨具特色的生力軍。

(二)產業規模效益突出

廣東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約占全國文化產業總量的七分之一,連續15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2016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256.63億元③龐彩霞:《廣東文化產業全國居首 增加值超 4000 億元》,《經濟日報》,2017年9月24日,第01版。,占全省GDP比重大幅上升到5.26%。廣東正在從過去單純的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產業大省向文化產業主導的文化大省轉變,文化產業正在逐步加大其國民經濟重要性地位。根據廣東省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及電影等相關專項規劃,到2020年,高附加值的創意文化產業占比將達53%。另根據商務部門的數據顯示,廣東文化出口已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文化設備制造等領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點出口企業和品牌。2016年,廣東文化產品進出口437.9億美元,其中出口418.1億美元,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①《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破4000億元》,大洋網,http://news.dayoo.com/guangdong/201709/25/139996_51815552.htm,2017年9月25日。。

(三)產業創新能力提高

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注重文化產業與資本、高新技術的結合,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深度融合,重塑產業發展新格局,鼓勵和扶植文化名人打造個人文化品牌,3年內已成立了近50個文化名人工作室。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促進開放、多元和創意為廣東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元素,令廣東本土的文化創意產業得以協同提升。近年,國家領導多次強調港澳地位不可或缺,這是港澳發展動力的“強心劑”,相關優惠政策陸續出臺,為廣東與港澳文化產業的緊密合作開辟了新的道路。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說道:“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減弱。希望香港、澳門繼續帶頭并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②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2018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3日,第02版。國家對港澳的支持不遺余力,港澳藉由“一國兩制”獲得的文化產業紅利能夠在廣東深化改革、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扶持下得以影響廣東,將文化創意推廣至南粵大地,在兩個不同制度的交織碰撞下,廣東文化產業迎來了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

三、存在的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為廣東文化產業提供了經濟動力和區域發展環境,但地方之間的文化、經濟實力和政策法規有著不同的差異,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產業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文化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文化產業引導、支持力度不夠,文化產業智庫建設滯后等。

(一)泛珠三角城市發展不平衡,區域聯系合作不夠緊密

珠三角地區地緣優勢突出,聯系泛珠三角區域,城市群發展若充分發揮政策紅利,將會帶動地方經濟和文化“齊飛”。泛珠三角區域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這一區域所建立起來的共生共贏型經濟體系,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極。然而,由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各區域存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差異,盡管相關城市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區域合作程度仍然不高,資源共享信息不通,產業發展出現同質化,沒有根據地緣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產業鏈環節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誠如哈貝馬斯堅持認為的,“現代性的潛能有待充分發揮,……用普遍主義否定和抹殺個性需要避免”,“應該探討用相互理解的方式和彼此尊重的傾聽方式來取代它。”③[加]大衛·萊昂:《后現代性》(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62頁。。因此,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考量不能僅僅停留在本土化的實踐之中,需要涉及科技應用、地緣文化、人文觀照來共同實現融合創新。如果刻意強調某個部分,則更容易誤入文化歧途。粵港澳灣區某些地方出現的“文化獨角戲”現象,就是沒有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特點、未從整體性上考量的結果。對此命題,文化產業研究者和文化政策制定者必須擁有足夠的警惕,以“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和“文化身份的價值及認同”為最高目標,實現連片式的灣區文化氛圍營建。

(二)自貿區發展認識不足,營商環境優勢未充分發揮

廣東內部發展相對不平衡,五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湛江)和三個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的區位優勢并未得到彰顯,城市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顯著。雖然廣東有三個自貿區片區,但是自貿區發展各有不同,制度創新程度還不夠,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均在探索試行階段,自貿區政策優勢還沒充分運用起來,政策普及推廣范圍及深度不夠。尤其在文化政策方面,深圳的政策優惠最高,對文化產業推動力度較大,而廣州和珠海扶持力度相對較小,但廣州擁有千年歷史沉淀,文化根基深厚。而珠海的文化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缺乏文化龍頭企業帶動,中小文化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由于政治導向和地域因素,廣東自貿區出臺政策多偏向于金融、科技等產業類型,而相對于文化產業的投資大、收益時間長,盡管政策出臺給予很多優惠,但“杯水車薪”難以助力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起來。

廣東與香港、澳門在地緣聯系密切,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形成的風格受港澳影響頗深,營商環境歷來受贊。這其中,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及開放環境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也存在著地區產業集聚程度不高,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等現實問題。如廣東高校總數排名全國第二,但多而不強,未形成區位效應。非省會城市和地區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流向廣、深等珠三角一線城市,本地區高新技術崗位嚴重缺乏高精尖專門人才。產學研沒有緊密聯動機制,出現“筑巢”成功卻無法“引鳳”的情況。

(三)文化資源缺乏統籌,產業發展載體需求不斷加大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港澳地區的文化資源流向內地城市,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產業資源豐富且分散,未能較好地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僅僅停在保留當地特色,但沒有很好地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沒有延伸發展至完整的產業鏈條,城市間的文化產業發展缺乏載體或聯系平臺,很多文化產品因缺乏市場或展示平臺,最后導致產業發展裹足不前或“無疾而終”。除了一線城市外,其他城市的文化企業存在小而散,業態獨立、科技含金量不高的問題。省內個別地區沒能很好承接發達地區的發展溢流,發展速度跟不上廣東整體步伐。例如珠海產業規模整體偏小、產業平臺建設滯后、規模以上企業比例不大,多數文化企業因固定資產投資不大,融資難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企業不能壯大,后天發展不全,難以吸引高端創意人才,缺乏專業人員和資金流的核心要素,最終企業發展也難以為繼。

四、對策建議

本文認為,在深化區域合作的背景下,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不僅要把握住珠三角地區的連片式發展機遇,更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機遇,吸收港澳的外溢資源,實現與港澳的協同發展。吸納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將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平臺創新、產品創新貫穿于文化產業建設發展的全過程,實現區域間彼此認同、區域內充分發揮主體性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與創新激勵。

(一)與泛珠三角城市聯動發展互補優勢,發揮區域協同效應

完善毗鄰省區間發展規劃銜接機制,支持泛珠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促進商品流通、要素自由流動。結合灣區內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特點,加強特色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加快建設省際交通大動脈,織就省際交通網絡,提升區域交通運輸通達水平,提高內陸通關效率。通過發達地區帶動其他區域協調發展、同步提升,促進人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資源匯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因此,科技含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重要特色,也是催生文化新業態發展的重要推力。尤其近年來,廣東“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發展勢頭迅猛。“互聯網+”推動游戲、新媒體、網絡文化新經濟等文化產業新業態呈指數型增長,通過科技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升級提檔,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亮點。

廣東文化產業作為區域間創新主導的發展思路,應該納入宏觀層面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統籌推進大灣區文化認同與產業合作的協同發展。因此,急需政府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制定一個詳細的發展議程,厘清一系列在政策層面予以關注的問題,并確定哪些問題需要加以優先考慮。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如區域發展機會供給仍不均等;后續產業智力支持供給不足;產業結構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勞動力短缺和技能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統籌性的灣區實體等)。為推進共同的議程制定及其實施,有必要建立新的區域實體來推動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政策的討論,共同議程的制定及實施。

(二)充分發揮自貿區的政策優勢,利用營商環境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廣東擁有南沙、前海、橫琴三個自貿區,毗鄰港澳地區,是內地唯一與香港、澳門陸路相連的自貿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與平臺。廣東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應結合南沙、前海、橫琴三個自貿區的不同區位制定相應的優惠文化產業政策,完善自貿區文化產業營商環境,提高境外文化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充分發揮鄰近香港、澳門的區位優勢,建設自由貿易港,強化區域價值鏈競爭。長期以來,香港、澳門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到2017年年底,內地累計使用香港、澳門資金1.02萬億美元,占引進境外資本總額的54%①數據來源:《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2018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3日,第02版。。廣東應抓住發展跨境貿易機遇,香港借助內地城市的跨境電商平臺,提供相關產品的物流進口服務。粵澳合作產業園可進一步深耕自貿區,高質量發展國際商務、酒店設施、文化創意等產業。例如,橫琴自貿區便借助澳門旅游業發展勢頭,創新關檢合作通關模式,促進珠澳兩地文化融合創新,彌補珠海文化底氣的不足,承接澳門文化影響力的外溢,推動形成獨具創意特色的灣區文化。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廣東成了該倡議的重要實施區域,大家均渴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模式打造“文化灣區”,意圖以拔地而起的藝術館、開放式休閑文化區、成片制創意產業園作為文化灣區的建設名片,落入了另一種“唯文化論”的巢窠。作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對廣東區域最具借鑒意義的應該是文化產業體量相對較小、活躍度和創新力卻相對高的香港和澳門。二者行使資本主義制度,其殖民文化為港澳地區帶來有別于國內傳統的文化元素。一方面,香港是亞洲地區的創意中心,以音樂、電影、電視片為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產業久負盛名,建筑、設計和廣告業在創意方面也較區內其他城市優勝。其擁有自由的經濟體系、市場主導和政府促進、完善的司法制度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灣區文化產業營造良好健康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澳門是聞名中外的世界文化旅游中心,其文化旅游結構是體系化的。雖然同香港一樣,曾淪為殖民地,但其與香港文化產業的發展自有不同的取向。廣東的特殊地理區位使得其在進行區域發展戰略謀劃時必須考慮中國唯二的特別行政區(SAR)這一實際,尤其在二者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位之時,更應注意借鑒和吸收,以便更好地實踐文化上的“拿來主義”原則。

(三)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實體平臺,推進價值認同層面的情感維系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牽頭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提出要推動“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探索“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廣東省建設文化產業實體平臺、區域內產學研聯動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與建設方向。2018年8月18日,深圳舉辦“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聯盟在論壇舉辦期間揭牌成立。由此可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需要文化來生根,文化產業需要實體平臺推動發展,文化及其相關產業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已經落地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高峰論壇,都向我們揭示:廣東文化產業發展應該而且必須憑借港澳地區新聞出版和文化創意來獲得新鮮血液,不斷擴寬本土文化產業考察的國際化視野,創新區域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類型。廣東應著力建設科技教育中心,吸納全球藝術和文化人才,為培育本土文化創意產業輸送多元人才,繼續提升文化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對于大灣區的建設這一歷史機遇,在廣東省轄區內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發展平臺、實現產學研聯動創新,是順應天時之舉。

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歷史地結合了嶺南文化的多元風格,以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導,同南粵各地原生文化相互融合,才產生了當下“重商實務”的嶺南文化產業的傳統。即使是在遠古時期,嶺南原始文化也是以多中心、母系氏族社會等特點區別于中原原始文化①劉偉鏗:《關于嶺南與廣府文化形成的討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香港和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其文化產業風格則屬于嶺南文化的珠三角地區,近現代以降多具備開放、多元、國際化等特點。其中,香港的文化主體來自于外來文化的認知和改造,深受西方經濟發展模式影響,既保留了香港本土文化的自我特征,又呈現了全球化的特點,因此過去常被認為是各種價值共存的理想空間,超越了作為國族/民族和作為本土文化的兩種認同。作為東亞談論的方向性,香港的名片價值應該加以保存和發展。澳門的文化主體則偏向于經濟往來和后續發展模式的差異,以媽祖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依托葡萄牙語條件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協同發展,在價值認同上與香港有差異性。澳門將海洋文明的包容開放性與大陸文明的內斂向心力相結合,通過媽祖文化自身對海洋文明的詮釋,結合嶺南文化,推動本澳文化的融合創新。粵、港、澳三地文化的多元和差異,通過吸收舶來文化來突破傳統文化束縛,將廣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導、港澳作為創新助力,是有利于形成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可資借鑒的灣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區域文化建設涉及歷史淵源、精神構筑和情感認同,文化產業要想發展,首先要認識到廣東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地緣關系,認識到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力和引導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既要在現實認知上追求可續持發展,也要基于歷史淵源追求共有的文化身份。若這種身份認同建立不起來,則不可能實現文化意義上的“協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為流行的世界信息新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力圖反抗由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支配的全球化文化而進行的改革,期待“實現一種更加民主的、建筑在信息與其他文化產品相互交換與‘自由流通’基礎上的全球傳播體系”①[美]約翰·費斯克:《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第二版),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183頁。,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張不謀而合。因此,若能合理統籌分配,推動中國內地傳統文化元素和港澳文化元素融合創新,將會形成獨有的灣區文化產業集群,成為廣東產業新的經濟增長極。

五、結論與討論:灣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宏觀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明確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高標準建設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要繼續推進改革,抓好改革舉措的協同配套、同向共進”。②《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 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026/c64094-30363600.html,2018年10月26日。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已經采取措施調整新時期的文化發展政策,廣東亦需要有自己的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戰略構想以及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的平臺。

未來對廣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考察,可以從“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內相關城市文化產業建設個案等關鍵概念和議題角度出發,就廣東文化產業現存問題(如并未形成具有灣區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發展潛力并未完全釋放等)進行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研究;宏觀的產業政策角度,如何發揮政府的政策紅利、如何建構實體平臺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如何確立文化產業建設的判定指標(以區分于經濟建設成果判定)等,都是可以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思索,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廣東地區的文化產業政策制定及其落實。

廣東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完善的產業鏈條和廣闊的消費市場,港澳地區則有開放的經濟體系、高端的創意人才以及國際金融優勢。廣東和港澳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各有不同、各有優勢,將為粵港澳三地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不同的政策參考、制度創新以及發展模式。在此模式和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必將成為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創業高地和文化中心。

猜你喜歡
文化發展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色婷婷视频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精品自拍|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青青操国产|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亚洲欧美天堂网|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黄色免费看| 日本色综合网| 亚洲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色图第一页|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在线观看无码a∨|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91精品国产福利|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伊人天堂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色综合狠狠操|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精品国产91爱| 婷婷综合色|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久草中文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