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燕
(云南省鎮雄縣羅坎鎮農業農村和集體經濟發展中心,云南 鎮雄 657211)
對于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來講,通過對土地資源的使用權或者所有權而簽訂的一種經營合同。與農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如果稍稍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經濟糾紛。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對形成糾紛的原因進行分析,基于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局勢,科學的提供糾紛解決方法。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主要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通過對耕地,林地,草地以及荒地使用權以及所有權進行共享的過程當中簽訂的一種經營合同。與普通的合同有實質性的區別,首先能從土地承包合同是設立物權的一種民事合同,屬物權法律的保護。但是在具體的實行過程當中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客體特定,明確簽訂的合同必須為書面合同[1]。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農村經濟改革,農業稅收的取消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土地的整體價值也得到了全面的升值。部分農民開始大量的開墾土地資源或者回收其他人員使用的土地,但是在回收的過程當中,法律意識不強,使得簽訂的合同原則性不強,很容易引發合同糾紛。在土地回收的過程當中,以村委會為主體,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兩方人員意見不統一,違背市場運行規則的同時還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從而引起合同糾紛[2]。
在土地改革推進的過程當中,村干部認知不足,對于戶口遷出的農戶強行回收土地。不僅不會推進整個土地回收過程有效地進行,還會違背法律條件,觸及農民的合法權益。對于一些偏遠地區,集體意識比較低下,部分村干部借助簽訂的合同非法或謀取利益。做事不嚴謹,不能及時的發現合同當中存在的問題。在土地資源的長期運用過程當中,如果價值提高,村委會就以不正當的理由回收土地,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合同糾紛。
對合同產生的糾紛進行解決的過程當中,主要以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為主,在具體的實行過程當中。在和解方式的運用下,如果沒有第三者的參與,很容易出現毀約的現象。在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的運用下,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有效地解決合同糾紛,但是部分案件梳理過程當中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很難保證案件處理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解決的過程當中,還需不斷的持續改進[3]。
首先,要有效地解決土地合同糾紛,在農村經濟不斷改革的背景下,要重視到人民群眾在整個運行過程當中的經濟利益。對于簽訂的合同,涉及的人員較多,為有效地解決出現的糾紛,要把合同當中涉及到的利益落實到各個人員身上,通過逐個擊破的方法來解決糾紛。秉持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均衡每個農民切身利益,及時的調整農民不正當的思想。
在整個農村經濟建設過程當中,政府部門的持續推進和適時參與,決定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成效。作為當地政府部門,要全面重視到農村土地合同糾紛,深化村主任責任能力,以村委會為基礎,把相關的法律條例貫徹到其中,加深相關人員的認知。結合當地土地承包的具體情況,來科學的進行調節。全面的發揮受益人在整個土地承包環節當中發揮的作用和充當的意義,根據具體的情況給予適當的建議,更加方便有序的解決糾紛[4]。
對于農民而講,農業工作比較繁忙,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獨立的處理土地承包合同糾紛。而且對于農民自身來講,法律意識不強,在參與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會出現導向錯誤,不利于合同糾紛有效的解決。為此,相應的村委會機構就充當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村委會,要全面的整合合同糾紛當中存在的問題。綜合農民切身利益,來參與到審判過程當中,法院要從農民角度出發,進一步提升審判效率,簡化整個審判流程的同時農民注重的問題要全面的解決并落實,到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農民最好的答復。
在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下判的過程當中,要科學嚴謹地進行確定,確保把承包人員以及被承包人員的利益損害降低在最小范圍內,避免誘發一些矛盾。借助政府部門的力量,委以村委會干部重任,能夠在法律條例的建設下,開展調節工作。衡量二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多元化解決糾紛的條件下,不斷的彌補存在的不足之處。確保各個環節能夠有效的銜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維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能夠穩定的運行,保證農村經濟和諧穩定的發展。
隨著農村改革的持續創新,農民漸漸地重視到了土地承包合同當中自身的利益。從整個承包環節來講,合同糾紛的復雜性較強,涉及人員較為廣泛。為有效地解決合同糾紛,作為相應的政府部門機構以及村委會,要強化自身的責任能力。從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角度出發,以科學的眼光,把相關法律條例融入土地承包合同當中,保證合同完整性,避免引發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同時帶動農村整體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