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劍
(湖北省利川市農業農村局,湖北 利川 445400)
為了處理好生豬養殖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們提出了無公害、無污染、無添加的“三無”生豬養殖產業目標[1]。堅持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生豬養殖,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廣新型的豬、沼等人工生態養殖循環系統,將生豬養殖生態化、資源化,努力打造綠色環保的生豬養殖產業。
根據實際調查了解到近78%的養豬場,都沒有合理的對區域分布進行規劃,大多數的養豬場分布在城郊結合部及農村集鎮周邊,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接觸較多,甚至在養豬場周圍都沒有足夠的消納土地,在生豬養殖糞污的處理上,沒有一個完整的消納系統,在排污方面也沒有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以至于造成污染面積大,治理難度高。
在生豬養殖審批及例行檢查中,部分審批及檢查工作人員和養殖場周邊群眾對生豬養殖產業的認知意識淡薄,在養豬場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的問題上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和相關規劃建議,甚至養豬場都沒有制定詳細的污染物處理措施[2]。導致對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沒有及時的處理,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管理人員對生態環境文明意識薄弱,對養殖生豬產生的污染物處理不恰當,以至于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例如:根據實際了解,個別地區的生豬的排泄物以及其它的污染物,沒有經過相關設備的系統化環保處理,直接就近排入了附近的地區,污染物直接滲入地下,甚至流入河流。這些污染物經過時間的發酵和自身分解,對水源和空氣造成污染,間接的威脅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長期飲用含有污染物的水源、呼吸被污染的空氣,直接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這正是因為養豬場管理人員沒有環保意識,沒有系統的生豬排污體制,沒有及時對生豬的污染物進行分解處理造成的后果。
養豬的場地的建設標準要以《中國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相關條例進行選擇,在進行場地選擇的時候要從環保角度出發,對生豬養殖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總結分類,保證養豬場的建設能達到資源的循環轉化,還要考慮養豬場的地理位置是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影響。所以,建廠時需要考慮周圍是否存在養殖業、園林業、沼氣池或者垃圾加工廠等,將生豬養殖與當地的其他農林業相結合,實現資源的整合,最終建立資源的循環利用,努力實現綠色的生態養殖道路。
生豬養殖中,在飼料方面:管理人員應使用科學的飼料配比,多利用合成氨基酸的添加劑,對豬日常攝入的營養需求進行平衡,減少其他氨基酸食物的攝入,以達到對氮氣控制的排放;在糞便尿液方面:根據豬日常的食物攝入,可以了解到豬的排泄物中的物質含量的大致種類和比例,以物質含量分析結果為依據,針對其進行相關的物質處理,在尿液排污前使用相關的降解技術,分解尿液中的污染物質,以免造成排泄物物質分解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生豬養殖的日常維護生產的方面:將日常維護的原材料進行統計分析,把含有污染物的原材料進行分類,依據不同的污染物性質進行加工處理,達到減少污染物的目的。
在養豬過程中,對豬定期進行疫苗注射,對豬的健康情況進行把控,實時監測病菌的出現。在豬場的生活環境中,需要管理人員對日常的生活用品進行消毒處理,但是在消毒劑的使用上要進行規范,嚴格把控各類藥物和消毒劑的組成情況,盡量減少化學藥物在消毒后的殘留。積極使用對環境不造成影響的消毒藥物,保證豬場良好的衛生環境。
為了將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有機結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鼓勵養殖業主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與當地的環保、畜牧以及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密切的溝通與協作,積極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為了加大環保的宣傳力度,全面落實科學可持續發展觀,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將環保意識深入人心[3]。強化農村生豬養殖的環保意識,實現生豬養殖向工業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以經營城市和工業管理的觀念,對生豬養殖的管理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分區上將生豬養殖和生活區域嚴格劃分,推進生豬養殖的區域化、產業化發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生豬養殖生產與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和諧發展,從本質上對生豬養殖污染的問題進行治理。
生豬養殖產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的國家高度關注,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嚴重。對生豬養殖產業的污染控制已經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實現對生豬養殖的污染控制是對建設生豬產業可持續綠色發展的必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