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龍
(涇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涇川 744399)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涇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按照“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靠勞務”的思路和貧困戶產業全覆蓋的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高質量脫貧的核心支撐,深挖內涵,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取得了初步成效。
把選準產業作為前提條件,綜合考慮歷史傳統、自然條件、群眾基礎,優化整體布局,推進“一戶一策”,確保了產業因勢而發,產業到戶有的放矢。
一是深刻盤點,準確定位產業。在發展現狀中定位產業,在自然資源中挖掘產業,在對比差距中明確目標。綜合考慮,涇川縣有30萬畝蘋果產業基礎,有四大川區發展蔬菜潛力,有養殖紅牛的歷史傳統。展望產業前景,蔬菜產業定位建設甘肅東部重要綠色蔬菜基地;畜牧產業定位打造“平涼紅牛”品牌,建設全國農區綠色畜牧基地;果品產業定位打造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
二是順勢而為,優化整體布局。在地形特征中考量產業,在群眾基礎中考量產業,根據涇川四川兩塬的整體地形和群眾發展意愿,形成了“南塬蘋果、北塬養殖、川區蔬菜、山地雜果”的區域優勢布局,整體推進,群體發展。
三是因戶施策,精準培育到戶。到戶產業的精準,來源政策的深刻把握,村情民意的深刻掌握,涇川縣積極深入調研,座談交流,逐戶排摸貧困戶產業發展現狀和需求,并編制了牛、果、蔬菜、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制定了貧困戶“一戶一策”幫扶計劃,認真推進落實。
充分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東西協作扶貧資金,多方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切實加大對產業扶貧的資金投入力度,研究制定了《涇川縣財政專項扶貧項目資金補助標準》。
(1)種植方面:為解決農戶在林果作物幼苗期無收益的問題,實行果園標準化管理補助政策,實施果園標準化管理的果園每年補貼300元/667m2,4年生以下果樹套種的補貼200元/667m2,兩項同時實施的補貼500元;新建雜果經濟林補助260~560元/667m2,新建矮化密植蘋果園補助1100~1500元/667m2;種植露地蔬菜每茬補助500元/667m2,鋼架大棚每座補助2萬元,日光溫室每座補助12.5萬元。
(2)養殖方面:貧困戶引進良種基礎母牛每頭補助5000元,購買紅安格購買紅安格斯或抗旱王品種每頭補助10000元;現有養殖基礎母牛每頭補貼500元/頭·年,豬仔每口補助100元,雞崽每只補助10元。新建牛棚、豬舍補貼350元/m2(養殖小區除外)。
把各方鏈接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激活各種要素,搭建利益聯結平臺,保障產業發展。
(1)宣傳保障,通過印發政策宣傳單、利用駐村幫扶工作隊“管道”,大力宣傳產業扶貧政策,做到產業扶貧政策深入人心。同時利用亞行項目、東西協作平臺,組織貧困戶赴產業發展先進地區,實地參觀學習,感受產業發展的氛圍,學習產業發展新技術、新模式,實實在在看到產業發展的前景,看到產業脫貧的希望,形成依靠勤勞、依靠雙手、依靠產業脫貧的心靈觸動。
(2)技術保障,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室內與室外結合,考察與學習結合,圍繞提升貧困村村干部引領能力、提高新型主體經營能力、夯實特色產業增收基礎,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全面提升各類農業人才能力。
(3)機制保障。積極培育建辦鼎康牛業公司,引進雄發興農果蔬公司、扶持壯大富原紅果品公司,實行“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5種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果、菜、畜三大產業發展。
(4)保險保障,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圍繞牛、羊、菜、果、薯等特色產業,大力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針對貧困戶自繳保費籌集難得問題,縣上多方籌資,將貧困戶保險縣級配套資金比例由35%提高到45%,保費貧困戶不用再出“一分錢”,實現了農業保險全覆蓋,有效規避了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動物疫病、植物病蟲害、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造成貧困戶種養產業損失的風險。
一是一個產業一套領導班子落實。充分發揮縣產業扶貧辦公室的作用,成立了各產業扶貧領導小組,實行領導包抓責任制,全力推進,狠抓落實,做到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限定之期,確保件件工作有部署、項項任務有著落。
二是一個產業一批基地園區引領。把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主要抓手,創建了黨原高豐、玉都康家現代蘋果矮化密植基地;王村章村、燕雷,汭豐棗林子、百煙,羅漢洞南河村,紅河朱段、柳王蔬菜園區示范基地;建成首燕牧業、盛騰牧業、原董牧業畜牧養殖小區。
三是一個產業一個專家團隊領航。選撥高級技術人員組建果、菜、畜三個專家服務團隊,大力開展“科技興農”活動,推廣引用輕簡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滴水灌溉等高產高效新技術11項,解決了勞動力和農資投入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低的突出問題。
四是一個農戶一個產業增收門路。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研究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引導貧困戶根據家庭實際,合理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果、菜、畜產業,力爭做到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種發展產業,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
五是一個農戶一個技術干部服務。按照領導包鄉(鎮),局屬單位包村、干部職工包戶的產業扶貧工作模式,組織局屬單位技術干部聯系貧困村,進行現場指導,幫助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