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棟
(定襄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山西 定襄 035400)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領域,經濟管理通常是指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規劃控制與組織協調,并對農業生產人員進行激勵,從而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預期的農業發展目標,由于農業經濟管理與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農業經濟發展又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問題的處理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而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表現是對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現代經濟管理方法的應用,而農田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機械等各類基礎設施,則正是現代工業應用與農業生產的充分體現[1]。從目前來看,在三農政策的引導下,國家及地方政府雖然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農機推廣等工作比較重視,但由于農業生產對基礎設施的需求較大,而農業的觀念又比較落后,不愿在農機方面進行自我投資,因此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十分滯后,無論是機械化水平還是相關水利工程,都無法達到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標準,而這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也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離不開各種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我國農業部門對此也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工作一直都深受重視,政府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但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農業技術研發雖然取得了很多重要科研成果,但由于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不到位,因此科研成果并未能夠及時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很多地區所采用的的農業生產技術仍然比較落后,這同樣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病蟲害防治及施肥工作基本都會采用化學藥劑及肥料,雖然物理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生態化肥等都已經被研發出來,但實際應用并不多,在長期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下,耕地及周邊生態環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耕地甚至出現了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酸化的情況,這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為解決當前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問題,各地方農業部門還需從農業集約化、規?;a的角度出發,按照全新的工作思路來對各種農業生產機械進行推廣。在具體措施上,農業部門一方面可以轉變宣傳工作策略,建立機械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邀請當地農戶前往基地進行參觀,了解機械化生產的增產增收效果,鼓勵其主動進行自我投資,購買農業機具[2]。而在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大農業機具的補貼力度,減輕農戶購買農業機具的經濟負擔,并對農業機具補貼的落實展開全面監督,保證農機補貼能夠用于真正需要補貼的農民。
針對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的問題,地方農業部門則需要對農業經濟管理方法進行調整,在重視農業技術研發的同時,將更多的資金放在對農業技術推廣上,在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間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平臺,保證先進農業技術科研成果能夠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各地,并要求各地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對農業技術進行改進與實踐應用。而在與農民的對接上,則需要以加大資金投入為基礎,組織各種公益性質的農民技術培訓活動或是農業技術人員下鄉指導活動,使農民能夠獲得更多了解、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的機會。
為降低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各種污染,各地區農業部門還需將生態農業建設列為未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工作內容,以現有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生態化肥、無污染病蟲害防治手段為基礎,繼續對低污染、無公害的農業生產技術、肥料、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開發與推廣,為生態農業建設創造良好基礎。另外還要完善生態農業的下游產業鏈,使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能夠真正受到市場歡迎,并幫助農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這樣才能夠讓生態農業更容易被農民所接受。
現代化建設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而農業經濟管理則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面對當前我國在基礎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經濟管理問題,我們必須要深入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據此制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才能夠實現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全面優化,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