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方城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方城 473200)
方城縣總面積2542km2,轄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境內淺山區、崗丘區、平原區各占三分之一。年均氣溫14.4℃,年均日照2092h,年均降水量為803.9mm,無霜期220d。適宜農作物生長和畜禽養殖。小麥、玉米、花生和生豬是四大主導產業。黃金梨、小雜果、裕丹參是三大特色產業??h委、縣政府多年來跳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綠色農業為抓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生態農業質量,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1)“養殖+種植+休閑”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依托大型養殖企業,建設畜禽舍、沼氣池和觀光園,形成“養殖+種植+休閑”經營模式,用作物秸桿和畜禽糞便經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沼氣對附近農戶集中供氣使用;沼液、沼渣用作農作物及林果、綠化樹肥料;休閑園可供游客觀光旅游,提高收入。
(2)“綠色種植+采摘+休閑”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依托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為,發展綠色(綠色、有機、無公害)糧油、瓜果、蔬菜,結合采摘、觀光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既能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安全食品,更有利于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如袁店鄉漢山村的“有機小雜果+采摘+休閑”模式,等。
(3)“養蠶+(桑葚)采摘+休閑”模式。桑蠶、柞蠶養殖是方城的傳統產業,養蠶對環境條件要求非??量?,而且蠶業也是高效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柞蠶原種場、養蠶專業合作社,發展七彩蠶觀賞、果桑采摘,發展生態旅游。如方城縣柞蠶原種場的“七彩蠶+(果桑)采摘+休閑”模式等。
(1)經濟效益。全縣20個大型養殖場,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發酵生產沼氣,每個場可供200農戶用氣,每年可產生8000m3沼渣沼液,可減少化肥施用200t。平均每戶每天少用2度(每度0.56元)電計算,一年可以節約電費408.0元,共節約電費160萬元;化肥按2000元/t計算,可節約800萬元。兩項每年共節約960萬元。
采摘觀光休閑產業鏈的延長,旅游收入明顯增加,每年的“桃花節”、“油菜花節”、“梨花節”、“牡丹花節”、
“采摘節”等吸引了眾多游客,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2019年,方城縣社會旅游收入1.78億元,同比增長 15.7%。
(2)社會效益。一是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沼氣的使用,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二是提高了農民素質。生態農業建設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地。四是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生態產業,農民收入提高,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3)生態效益。一是用沼氣替代柴草作燃料,減少了植被破壞,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二是沼氣的綜合利用,有效地解決了養殖場畜禽糞便及農業殘余物的污染問題,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變。三是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
(1)生態農業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生態農業技術的掌握是克服農業經濟增長中收益遞減、實現生態農業高效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生態種養技術由多種技術組成,這些技術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往往生產者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習慣于簡單地模仿,很難取得很大成效。此外,農業標準化生產意識淡薄,違標生產經營問題還不能徹底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隱患依然存在。因此,目前方城縣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存在著傳統技術如何發展,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2)服務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方城縣的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高端前沿的技術和信息還不能及時掌握,還不能全面提供優質技術和信息服務??萍纪茝V和科技創新能力也缺乏有效跟進機制,農民很難獲得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農民的科技素質,明顯跟不上農業污染預防、病蟲害防治以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等高新農業技術的進步,嚴重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3)統一規劃和設計能力有待加強 生態農業涉及自然科學、社會領域、經濟領域的很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方城縣的生態農業還缺少一個統一全面的規劃。
(1)合理規劃 統籌發展將長遠發展目標與近期利益相統一;將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密切結合;將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結合。順應市場需求,引進推廣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創建農業品牌;鼓勵和組織農民參加新型經營主體,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繼續大力培育涉農龍頭企業的發展,搞好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村級益農信息社作用,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斷拓寬農產品流通市場,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2)拓展思路,深化生態農業建設體系 一是發揮現有綠色農業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作為產業發展方向。二是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把特色產業發展與生態農業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生態農業的發展為目標,加大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提升生態農業,實現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共同發展。
(3)加大休閑發展力度 以“桃花節”、“油菜花節”、“梨花節”、“牡丹花節”、“采摘節”等為基礎,充分挖掘生態旅游資源。把生態理念融入休閑節的各個環節,提升生態產業發展水平。以觀賞采摘、休閑娛樂為重點,發展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