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平
(文山市東山彝族鄉林業技術推廣站,云南 文山 663099)
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省境內,總面積2.29萬hm2,是滇東南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原始森林。該自然保護區內物種資源豐富,鵝掌楸、紅花木蓮、水春樹、巖羊、馬鹿等多類植物、動物都被國家納入保護行列。除擁有豐富的物種外,保護區內也有著豐富的水晶、花崗巖、鐵、銅等礦產資源。保護區涵養水源的能力十分強大,平均年涵養水量達到1億m3以上,灌溉面積達到全市面積的93%以上。新時期背景下,做好保護區的移民搬遷與管護,科學處理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生態旅游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1]。
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長時期生活于這片區域,對此區域有深厚感情,并且也受一些傳統觀念影響,搬遷意愿不明顯,部分群眾還存在十分強烈的抵觸心理,使得組織群眾搬遷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另外,生態移民搬遷村莊建設,農戶需自籌資金為人均2.7萬元,這一金額超出大部分農戶的可承受范圍之外,這使得搬遷的難度更加大。移民搬遷是一項大工程,在搬遷過程中面臨著非常大的資金缺口,數額巨大的經濟投資是生態移民搬遷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
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雖然風景秀美,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該地相對偏遠,經濟發展受限,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交通建設十分落后,這使得該地區的搶險救災、旅游開發、科研等很多工作難以開展。并且在與外界溝通不便的情況下,老君山管理分局干部職工的工作安全得不到保證。
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在開發、建設、保護過程中還存在林地、土地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如試驗區的林地、耕地使用權分別隸屬于不同主體,因而無法進行規模化、統籌化管理。
新時期背景下,負責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護的相關部門要能立足實際,根據實際情況在該地區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完善部門設置,層層劃分職權,確保將相關管護工作有效落到實處。如專門設立文山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并在相關要點位置設立分部管護站,設立森林防火瞭望臺,通過一個健全完善的管理體系為老君山內各植物、動物、礦物質等自然資源的安全提供保障。針對該自然保護區內當前存在的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升職工福利待遇,提高崗位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此工作。并在人員在職期間做好人員的管理培訓,不斷提升其工作能力,為各項管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2]。
為加大生態恢復力度,提升實際管護水平,相關職能部門需要立足實際,對保護區管護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并在部分內加強宣講教育,確保部門內各工作人員全面掌握方案內容,明確日常管護責任與要點,并能在日常管理中切實將其執行下去。另外,環境在發展,生態在變化,管護方案的內容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完善,以此確保管護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如,為實現對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有效保護,文山市結合中央政府相關要求,組織編制了《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君山片區)保護建設規劃(2011—2020)》 等一系列文件,并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嚴格按照文件要求采用分級管理的方式對林地進行保護、管理,有效減少了老君山保護區動植物的人為損害與消耗[3]。
當前,在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內,仍舊有不法分子私自濫砍濫伐、盜竊礦產資源、捕殺珍稀動植物等。對于這些違法犯罪行為,相關責任部門一方面要嚴正執法,采用強硬手段堅決打擊,確保自然保護區安全。另一方面,還需靈活運用網絡、廣播、報紙等做好有關保護森林等的宣傳教育工作,以提高群眾法律意識、環保意識與責任意識,對群眾的思想、行為起到規范引導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相關職能部門要善于運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森林日等節日的影響力,對群眾進行相關環保知識、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從而營造出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良好社會氛圍。
保護區移民搬遷問題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和諧穩定社會的建設問題,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護應當是在妥善解決生態移民的基礎上開展。為此,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合理規劃資金,同時做好群眾動員工作,采用多種合理方法轉變群眾觀念,推進生態移民工作穩步實施。另外,保護區內的植被恢復問題也是當前的一大問題,受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影響,保護區內存在大量被破壞區域,對于這些區域,必須要加快采取林木種植、生態護坡等工作,有效方式生態環境的惡化,確保保護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安全。
綜上所述,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管護問題一直深受當地政府與國家重視,新時期背景下,相關職能部門應當立足實際,不斷探索科學合理的管護方法,提升實際管護水平,同時也能積極尋求有效途徑促進保護區與周邊生態旅游項目協調發展,從而推進保護區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