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
(遼寧寬甸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寬甸 118200)
我國地域遼闊,野菜資源豐富,可食用的野菜約有400—500種,其中常被采食的野菜有100余種,約占蔬菜品種的15%以上,具有開發潛力的野菜約50多種。東北地區地處寒溫帶-溫帶,氣候寒冷,雨熱同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等特點,適于耐寒性較強的植物生長,野菜資源以長白山東北部和西南部最為豐富,其次是大小興安嶺地區。由于東北地區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野生山野菜多春季集中上市,鮮品可食期短等特點,而野菜反季生產可延長鮮品野菜市場供應期,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也滿足了喜食群體需求,豐富了人們餐桌蔬菜品種。
野菜春早熟栽培是春夏之交上市的一種栽培方式,采取冬或早春育苗,晚冬或春季定植。
播種育苗前的半個月把大棚或朔料中、小棚扣上薄膜,夜間蓋草苫子,提高棚內地溫。畝施腐熟農家肥2500-3000千克、碳酸銨和磷酸15—20千克充當基肥,深翻25—30厘米,耙細耙平,做畦寬1.2米待播。多數野菜種子發芽期較長,需種子處理,對于種皮薄、吸水快的野菜種子,用20—30℃溫度的水,浸泡種子到沒有硬心即可。種皮厚而硬、吸水難品種,用75—85℃水溫浸泡種子并邊浸邊攪,待水溫降到30℃為止。播種有點播、條播或撒播,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3倍。
播種后畦面用木板壓實并覆蓋塑料薄膜或覆蓋稻草,保持畦面濕潤。出苗前白天保持棚溫15—20℃,夜間保持10—15℃。出苗后,溫度白天控制在15—25℃,夜間控制在10—12℃。在生長過程中,外界溫度白天穩定在25℃以上時,撤去薄膜,幼苗5—6片真葉后,至移栽前半個月左右,注意運用揭膜、控水煉苗技術培養壯苗。當夜間最低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應撤草苫子,進入露地生產,早熟栽培可采收2—3次,采收一次追肥一次。
春早熟栽培野菜上市正是春季供應淡季,上市越早,價格越高,采收要注意按規格操作,采收過早產量低,過晚采收菜質纖維化、木質化,喪失食用價值。此外,野菜采收后保鮮期短,可采用貯藏與初加工方式,保持野菜新鮮度,比如活體保鮮野菜,進行低溫冷藏或冷凍,還可以根據每種野菜其特定的生物特性,進行干制、鹽制、罐藏及醋酸保藏,加工的目的不僅是為長期貯藏,還能改善風味和品質的提高,實現周年供應市場。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的沙質壤土地塊。播種前撒施腐熟的農家肥(施肥量同上),然后翻耕土壤,厚度在30cm左右,耙平耙細,做寬1.2米的畦,待秋季播種。播種時在畦面淺開溝,行距12—15厘米,溝內澆透水,將種子與細沙按1:2—3比例拌勻,播于溝內,覆土1—2厘米,鎮壓。每平方米播種量約4克左右,可保留800株左右。
秋播后需經10天左右即可出苗,第二春春季土壤化凍前20—30天建拱棚。出苗前用松針葉或稻草切寸段覆蓋于畦面,厚度以似見非見地表為準。同時用噴壺澆水于畦面。出苗后保持畦面濕潤,控制水肥的供給,防止徒長。在生長季視植株生長狀況補施水肥。每次每平方米追尿素15克左右,磷酸二氫鉀7克左右,一般追肥1—2次。秋季播種的當年不采收,主要促進生根發育、生長健壯,為第二年早春采收打基礎。收割時,注意根部損傷,一旦出現根部損傷,短期內不澆水,待傷口愈合后再常規管理,以免水多爛根現象出現。同一地塊多年生產野菜,易使植株根系粗壯發達,造成株與株根系盤根錯節、生長不良、再生能力下降,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改良土壤或移地種植生產。每年秋末冬初,畦面澆一次透水,保證次年春植株早出苗。
越冬野菜栽培是指秋季育苗,定植在設施里,元旦或春季采收上市的栽培模式。播種一般在7—11月進行,第二年1—4月分期采收。播種前將種子用清水浸泡一天,撈出瀝干水分,再放置20℃環境條件下催芽。播種可采用條播、撒播或直播,畝用種量5千克,無論采用哪種播種方式,都應在畦面澆足水,待水滲透后播種、覆土。
播種至出苗前畦面應保持濕潤狀態,此階段一般澆水2—3次。出齊苗后控制澆水,以免徒長倒伏,苗高5厘米左右時畝追施硫酸銨15千克。封凍前澆一次封凍水,畦面覆蓋稻草或落葉等防寒物,厚度在1厘米左右為宜。
第二年春季未出苗前,撤去畦面覆蓋物,待土壤表層疏松后澆一次水,促進小苗返青。同時畝追施15千克的尿素。春季風大雨少,畦面易干旱,要及時補水,標準為畦面見干見濕為宜。收獲產品一周前用20ppm濃度的青霉素噴施增加產量。生長季中,蚜蟲為主要害蟲,用辟蚜霧、氰戊菊酯藥劑可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