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基石咨詢集團業務副總裁 苗兆光
現在管理圈都在講,小企業要重機制、大企業要靠管理……但正如任正非所講,要想成為大企業,必須按照大企業的方式去思考。如果小企業永遠按照小企業的方式玩,它怎么能夠成為大企業?
現在的企業賺錢,一般賺三份錢。
一是風口利潤。你必須進入一個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市場,這時候有風口利潤可賺。多數成為大企業的企業,都是在某個時期進入了風口。
二是經營利潤。中國最好的煙葉產在兩個地方,其中一個地方就是云南。褚時健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和當地的煙農鎖定了長期的合同關系,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控制了最好的煙葉。紅塔在經營上的布局能夠拿到關鍵利潤,所以經營利潤可以掩蓋管理效率的不足。
三是管理利潤。以汽車行業為例。這個行業其實已經很穩定了,大風口已經沒有了。像大眾、通用、豐田,核心技術相差無幾,經營拼得也很難,那就只有拼管理利潤。一輛車的價格我和你一樣,但是我的成本低,我就賺錢多。每個行業最后的利潤率都要趨于穩定,最終還是要拼管理,所以說,管理是企業成長最持久的動力。
在工業時代,大企業遵循三個內在邏輯:業務標準化、人才專業化、管理職業化。
第一,業務標準化。這是福特給我們的經驗,“大市場+大規模分銷+大規模生產”,這是它在業務上的一個基本邏輯。沒有一個大企業是由一堆小市場堆起來的,大市場為大規模銷售提供了條件,大規模銷售的另一個條件是大規模生產。大規模生產能夠降低成本,使得價格上有滿足普通消費者的空間。這個業務邏輯到現在互聯網也沒有被顛覆。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組織上的邏輯——業務標準化。無論我們將來做分布式也好、生態鏈也好,還是做“平臺+項目”的組織形式也好,內部協作的方式都需要建立在標準化的基礎上。
第二,人才專業化。沒有標準化、專業化就很難獲得人才。有的企業,提拔一位45 歲的總經理,還猶豫再三,還要培訓,還要老板扶上馬走一程。這只能說明這個企業的業務太復雜,人才不能專業化,成長起來就會很慢。但在阿里這樣的企業,一個85 后就能提拔成為淘寶的總經理,這其中暗藏著大企業的邏輯。
第三,管理職業化。福特創造了大規模生產,但在上世紀30年代它也遇到了障礙。斯隆解決了這個障礙,他在《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一書中主要講了兩件事:一是企業如何建立事業部,如何復制新業務;二是管理怎樣職業化,一個企業家怎樣帶著職業化的團隊把業務做起來。通用打敗福特,實質是一群人打敗一個人的戰爭,因為管理職業化之后,組織復制簡單,企業就能快速壯大發展。
互聯網生態下,不用一個一個案例推敲,大量的管理還是圍繞這三條來做的。以華為為例:1996年以后,在華為完成二次創業的過程中,進行了三個業務過程的梳理,其實就是實現業務流程化和標準化。同時,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實現管理職業化和人才專業化。現在企業學習華為,開始學它的任職資格、薪酬系統,而任正非當年的講話,一直強調的卻是管理職業化和人才專業化,當時華為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導入的4P 模式,包括職位評價系統、薪酬管理系統、職業訓練體系、績效評價系統。其根本目的是引導、刺激和訓練員工走專業化路線,按照業務標準化的要求讓人來滿足職位要求。
華為的人力資源在1998年時做完了4P,當時做得還不夠徹底。在以后數年里這個體系不斷被深化,讓員工一步一步上臺階,從初做者到有經驗者,最終一步步成長為領導者或者專家,達到職業化標準(包括資格標準和行為標準)??梢哉f,華為選擇的道路,暗藏著它走向大企業的邏輯。
為什么大多數企業都成長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沒有找到對的方式。
小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大致也有三條:
第一,服務定制化。小企業的邏輯是,客戶就是上帝,我要聽客戶的,客戶要什么我給什么,我專門給你定制,我比別家好就是我的體驗好。所以能力永遠是小企業的瓶頸,因為它任由客戶折騰。華為當年也說所有都按照客戶要求做。華為請IBM 提供咨詢,IBM 說除非你不想做大企業,否則就不能無條件滿足客戶的要求。華為引入IPD,實現業務標準化,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第二,用人灰度化。小企業認為資源就是財富,所以遷就個人。發現某個人可用,可以為其量身定制福利體系,量身定制工資體系,量身設計職務、工作。小企業的這種方式,就是用人灰度化,容易導致山頭主義,老板都沒辦法搞定。1994年,任正非用的辦法是削藩,搞市場大辭職。不解決這個問題,小企業永遠做不大。
第三,管理機制化。做咨詢時,你跟小企業說管理必須簡單,不能折騰,它一定很高興。你說經營大于管理,它就更高興了,就會認為不用搞管理了。它們的管理機制化,不重視管理。銷售用提成制,生產用計件制,研發也搞提成……機制先于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沒有管理走不到大企業的水準。管理無效,我們也無法通過機制的方式協調很多事,況且在企業內部,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機制協調,它必須借助于管理的手段推進。
小企業面臨著一個悖論:管理上如果向大企業看齊,成本會很高,但一味按照小企業的方式去做,它就長不大。應該怎么做?一定要有成長思維。
首先,以未來視角,在現實當中妥協。1994年,華為就沒有提成制了。當年的KPI 顯示,一個業務員的銷售收入指標在考核中占比不超過20%,其他多是過程性的、非財務的指標。這個結果根源于任正非的未來導向思維。他認為,評價一定是基于戰略的,搞提成制其實等同于降低了管理的合法性,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完成了指標,拿我該拿的錢,沒完成指標,你扣我該扣的錢,其他事少管。當年華為基于戰略做的評價體系,也不是一步建起來的,到了2000年它才用平衡計分卡的方式,陸續建立起基于戰略的評價體系。華為一直是按照未來導向,同時基于現實的條件一版一版迭代。
其次,以動態的視角,在滾動中迭代。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案,比如華為只知道理想的人才是奮斗者,但是在早期,識別奮斗者的標準很簡單:誰買公司的股權誰就是奮斗者,誰就是公司的命運共同體。后來股票值錢了,投資變成了一種福利,而不是奮斗者的象征了,新的識別標準又變成了無條件加班。華為奮斗者的標準是在現實當中動態調整的。
成長思維是一種不斷反思和改進的狀態。作為一個小企業,要走向未來,必須不斷審視自身的管理系統,否則你的管理系統將從基因上限制你的成長。
當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大企業的,少部分企業遇到機會窗打開的時候,能不能在管理上適時變革,從而走向一個大企業?變革很重要。變革過程中,組織怎么保證,機制怎么建立,有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價值觀、哲學基礎,這些都是關鍵的問題。變革思維要以系統為視角,用專業的方法去做,即使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向現實打一點折扣,做一點妥協,它仍然會有效地推動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