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田玉慶 張作民 秦震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近年來,濟寧市國資委牢牢把握新舊動能轉換這一戰略機遇期,一手抓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手抓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圍繞以“四新”促“四化”工作要求,明確新舊動能轉換的方向與重點,大力實施資源型產業轉型、功能性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三大工程,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十大產業集聚,激發出強大的新舊動能轉換內生活力,實現了快速度轉型、高質量發展。
截至2019年6月底,市管企業資產總額934.66 億元,凈資產292.14 億元;1 至6月份,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5.89 億元,利潤總額6.32 億元,凈利潤4.09 億元。
濟寧市國資委成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領導小組,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統籌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各企業也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重大工程項目成立工作專班,明確牽頭領導、責任部門(處室)、責任人員,明確目標任務、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形成了市國資委、市管企業、工作專班上下聯動、職責清晰、分級負責的工作推進機制,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
制定《濟寧市國資委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按照“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要求,2018年,形成科學有效的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路徑和推進機制,各項工作全面鋪開,重大工程實現突破;2020年,基本形成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2022年,基本實現新舊動能迭代更替新格局。
建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調度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月調度,加強調查分析,搞好定期評估。對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定期通報、調研、總結,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可視化服務平臺及時推送惠企政策和信息。建立健全新舊動能轉換考核機制,將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納入市管企業年度重點工作考核,考核結果將作為企業領導人員獎懲的重要依據。
支持市管企業引進金融資本、經營管理、技術技能等各類型人才,引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泰山學者、圣地英才等各層次高端人才,鼓勵企業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專門研發平臺,配套專門研發團隊,將企業人才引進作為黨建考核的重要內容,為市管企業實施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多年以來,煤炭產業一直是濟寧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也是強項和優勢。但是,隨著煤炭市場的激烈競爭尤其是煤炭資源的逐日萎縮,煤炭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考驗。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必由之路。
2017年以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以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重點,科學謀劃整體工作,制定了新舊動能轉換(2018~2020)三年行動計劃,按照“圍繞煤、延伸煤、發展煤,上下游延伸,左右向拓展”的總體思路,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提檔升級,推進發展布局從產業鏈條向產業集群轉變,經營模式從生產經營向資本經營和資產經營并舉轉變,發展方式從數量消耗型增長方式向質量效益型方式轉變,加強戰略謀劃和文化引領,著力打造安全、綠色、清潔、高效的大型現代煤炭企業。

山東京杭鐵水聯運物流園區外景
山東京杭鐵水聯運物流項目是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轉型升級重點項目,依托連接我國東西部的重載煤運鐵路通道“瓦日鐵路”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于梁山境內的特殊位置而建。項目總體規劃鐵路專用線、煤炭物流中心、港口作業區、航道疏浚工程四部分,航道項目被交通運輸部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工程,鐵路和港口項目被列入省重點工程,物流園區被列入省儲配煤基地,物流中心項目被列為第一批省級物流專項示范工程。京杭鐵水聯運物流項目15 億元收益債成功發行,航道復航工程獲得2.53 億元無償補助資金,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項目一期鐵路專用線和煤炭物流中心已于2017年3月建成,運營良好。僅2019年7月,就接卸煤炭55.28萬噸,實現來煤共106 列,銷售發運煤炭51.70萬噸,當月實現銷售收入1.95 億元。
山東魯泰控股集團是國家政策性債轉股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家集煤炭、巖鹽、化工、電力、建材、電商物流、管理輸出、石墨稀及制品研發、資源開發于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2018年,集團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合并)39.50 億元,實現利潤4.53 億元,實現利稅8.14 億元。
為實現盡快轉型,山東魯泰控股集團依靠新科技,構建了以鹽基(鹽、鹵水、化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和煤基(煤、電、化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兩鏈并舉的循環經濟產業體,被省政府列為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型企業之一和支持發展的化工園區之一。
“化工板塊”成為這家企業新的發展優勢。為了將優勢做優、強項做強,成立了全國首家石墨烯高分子復合材料研發中心,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簽訂了石墨烯高分子復合材料合作研發協議,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北湖石墨烯高分子復合材料高端論壇,構筑“產學研用資”全方位交流合作平臺。新型PVC 樹脂基HCM 和SCM 兩大系列導電復合材料已實現規模化生產,6 種產品在2017 中國石墨烯創新大會上受到廣泛關注。規劃建設石墨烯復合材料產業園,形成集科技研發、項目孵化、生產制造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打造山東省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基地。
按照“輕資產”運營理念,山東魯泰控股集團創新傳統煤礦經營模式,以打造采煤、掘進、技術輸出、整體托管、管理咨詢、礦井股權合作或收購“5+1”模式為目標,在省內和陜蒙地區開展采掘服務,分流富余人員,將企業“人員多、負擔重”的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創新贏利模式,提升企業創效能力。目前,在陜西、寧夏等地先后托管7 座煤礦,年生產能力600萬噸,共分流員工近千人,年節約人工成本近億元。
借助自身優勢發展新興產業,整合資源優勢再造發展平臺,成為濟寧市管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濟寧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堅持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積極改造舊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探索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模式。在完成接管11 戶劃轉企業工作后,探索糧食企業由生存困境到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成立了山東惠豐糧食集團有限公司,各糧食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各企業資源、技術、品牌等優勢互補,走集中收購、儲存、儲備、銷售集于一體的糧食流通產業化發展之路,有效解決目前經營業務單一、產業鏈發展不健全的問題。
基金助推新動能支撐發展新興產業,是濟寧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又一成功實踐。2018年7月,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由市惠達投資有限公司與各縣(市、區)政府共同發起,重點投資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和園區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基金。截至2018年12月,濟寧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參與設立各類產業投資基金、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創投基金等基金共27 只,基金總規模148.62 億元;累計投資73個項目,共投資15.2 億元;累計推薦10 余家企業在新三板、50 余家企業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改制掛牌。
為備足企業發展后勁,濟寧市國資委先后制定《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市管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市管企業實施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六條措施》等文件,鼓勵支持市管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把實施科技創新作為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驅動。
山東公用控股有限公司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力促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公用控股環科所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的“光合細菌處理高濃度營養型廢水并同步生產菌體研究”“高濃度難降解廢水深度處理‘氧空位-高效激發’材料與技術研發”項目,均被納入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同太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建設的“山東公用同太環保-上海交大環境材料聯合實驗室”,共同就污水低成本快速脫鹽技術展開研究,為打造優質城市綜合服務品牌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作為具有智慧與膽識的企業,濟寧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可謂不負眾望。該公司圍繞“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智慧公交、綠色通道”工作主線,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強化機遇意識,不斷推動管理上層次、工作上水平、發展上臺階。為推動集團公司純電動車輛的利用率,該公司加快充電站項目建設,目前共有充電樁122個、充電槍186 條。公司正式發行“全國交通一卡通”及新一代公交IC 卡(CPU 卡),實現了跨地域、跨交通方式的互聯互通,在一卡通互聯互通基礎上與騰訊、銀聯展開深度合作, 城區72 條公交線路全部實現微信刷碼乘車、銀聯二維碼掃碼乘車等移動支付方式,為乘客提供了全新、便捷的出行體驗。為切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8年4月,集團公司公交加油站僅用18 天,順利完成了公交加油站現有儲油罐更換為SF 雙層油罐工作,保障附近水源、環境、地下建(構)筑物、農田、重要植物等不受污染。
作為市國有企業的“大哥大”,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的科技創新力度更是可圈可點。該集團每年拿出利潤總額的3%作為研發費用,拿出數百萬元對科技創新人才進行獎勵。截至目前,共取得省級以上獲獎成果127 項,取得專利授權289項,完成科技成果鑒定104項。2018年,有3個科技創新項目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
為推動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四新”的推廣應用工作,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著力加強與重慶煤科院、天地科技、山科大等高等院校、研發機構的交流合作。2018年,與北京煤科院就陽城煤礦軟巖支護項目進行合作,與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進行了合作交流。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合作,成立了山東省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立后,王國法院士團隊為集團長遠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制定發展戰略規劃及方針,為集團相關產業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支撐,為集團新上項目進行論證和綜合評價,為集團公司新舊動能轉換搭建技術創新平臺。
濟寧市國資委審時度勢轉換動能,立足高位籌謀施策,徹底擺脫了市場、資源等各種因素帶來的困難與壓力。正如濟寧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豐家雷所言:“序幕剛剛拉開,好戲還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