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瑞志
融媒體時代,創新才能創造生命力,創新意味著千變萬化,創新意味著推陳出新。新聞往往是基層廣播電視的立臺之本,創新既是基層廣播電視新聞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生存法寶,也是基層廣播電視適應社會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基層廣電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必須要創新新聞制作。
近年來,各縣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對稱等原因,以及新興媒介的出現,造成全國縣級廣電普遍存在人員隊伍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機器設備更新換代緩慢、廣告收入銳減、自我造血困難和財政輸血不足等問題,對基層廣電新聞的制播能力和節目質量的提高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擁有數十萬乃至百萬以上不同居民的各縣級區域,是上級打通輿論引導“最后一公里”的“神經末梢”,而縣級廣電普遍是基層最主要的媒介平臺,是構架基層黨委、政府和群眾信息溝通的橋梁,無論如何都具有存在意義和發展空間。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介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召喚,也是百姓對新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了加快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要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也要求2020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其中2018年先行啟動建設600個。廣電無疑在這一輪聚焦縣級主流媒體轉型升級的改革中扮演著主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主導作用。國家對發展縣級廣電的重視,以及社會對縣級廣電存在價值的認可,讓我們有理由對縣級廣電今后的發展情況保持樂觀態度。為此,我們首先要加強自身建設,在新聞領域開辟出新天地。
由于基層廣電的頻道少,欄目也少,會議和領導日常工作等方面的內容就幾乎占滿了新聞欄目的板塊,而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卻很少。為此,基層廣播電視新聞創作觀念要轉變,不要只圍著領導轉,要圍繞不同時期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去做,做到“三貼近”,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提升群眾對基層廣播電視新聞的關注度。
1.要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努力工作,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2.要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宣傳的方向要正確,要從“三貼近”的要求出發,堅持“走轉改”,多為老百姓服務。
3.要樹立正確的經營觀。一定要把好有償新聞防控關,防止個人謀私利,影響新聞質量。
4.要樹立正確的品牌觀。要努力打造有相當影響力的品牌欄目,根據自身的優點、特點,選好主持人、記者、編輯,充實新聞欄目隊伍。
5.要樹立正確的效益觀。科學發展要落實到廣電新聞中去,通過提升收視率來爭取更大效益,從而促進廣電新聞良性持續發展。
6.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觀,防止以報道謀私利,即幫助親戚、朋友、企業做一些人情新聞、虛假新聞,要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報道。
選題是新聞的第一環節,決定著整條新聞的價值,吸引群眾的眼球,選題很關鍵。廣電新聞選題創新要注重表揚性與批評性相結合。要報喜也要報憂,報道中要實事求是,典型要樹立起來,通過正面宣傳,提高典型效益,推動社會發展;批評性要體現正確的立場,不添亂,對事不對人,批評要有法律和政策依據,追求正面的協調,要恨之也切、愛之也切,有量有度,目的是幫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注重新聞性與知識性相結合。要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多了解和懂得各方面的知識,使報道除了收視率,還讓觀眾增長知識。要注重廣泛性與權威性相結合。既要注重內容涉及面廣、范圍大、很普遍的東西,使觀眾一目了然;同時也要注重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讓觀眾對結果不產生懷疑,體現出主流媒體的權威。要注重喉舌性與貼近性相結合。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需,用他們的語言,寫他們的身邊人、身邊事,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
一個好的新聞點,要想在同類、同質化的新聞中脫穎而出,必須想方設法創新新聞報道形式。創新報道形式是為了讓新聞更具可視性,那就需要記者和編輯注意提高新聞的敏銳性,善于洞察和發覺新聞實質,將隱蔽的、單調的,讓人感覺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新聞信息,經過分析和思考,將其轉化成清晰、可感、生動鮮活的事實,使觀眾能夠一目了然。在具體的新聞采訪報道實踐中,新聞標題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創新報道形式的重要方式,譬如適當運用修辭等方法,就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容易吸引觀眾目光。創新報道形式要注意避免高大全和模式化,使新聞報道更加可信、可親、可感;要注重人的需求,多從平民的視角去想、去深挖,突出個性色彩;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將人的本性、親情、不足等得體地體現出來,這樣才能深受觀眾的歡迎。
形式影響內容,形式決定內容。要通過打造不同的形式,提升內容的質量。主要是要實現新聞現場直播式,增強節目的傳播速度;要實現新聞編排組合式,多方面內容融合在一起,反映一個主題;要實現新聞播出滾動式,增加節目的播出次數;要實現新聞播放口語式,突出記者的現場作用,淡化播音員的作用,用記者的現場出境,增強新聞的現場效果。
好的新聞,也需要有好的傳播渠道。我們通過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自身創作能力,做出了質量好、可視性高的優秀新聞節目,當然也要依靠全方位、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來傳播。傳統媒體的廣電由于自身線性傳播、不留痕跡等特點,存在轉瞬即逝、不易保存、信息選擇性差等劣勢,而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和諸多優勢,是傳統廣電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提出“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模式,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縣域內媒體資源,建立起內容豐富、載體多樣、覆蓋廣泛的現代媒體傳播體系。縣級廣電要高度重視新聞傳播創新,立足于公眾傳播全覆蓋的創新,切實打破舊有的單一的新聞傳播觀念,積極主動地擁抱互聯網,加強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充分利用和汲取新興媒介優勢資源,取長補短,將更多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及時采集到手,發布到自己的平臺上,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時也要拓寬新聞傳播渠道,將自己的新聞信息也發布到各媒體上,迅速吸引更多受眾,形成“五個手指一個拳頭”的傳播態勢。
目前正處于“互聯網+”大發展時代,媒體融合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各種新興媒體發展迅猛,受眾已不單單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參與者和評論者,這對基層廣電新聞事業既是挑戰,更是一種機遇。基層廣電新聞單位要自我革命,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強媒體融合,主動擁抱新媒體,提高自身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廣電新聞從業人員也要自我革新,增強素質,在新聞的創作觀念、選題、形式等方面自我創新;同時也要進一步學習新媒體的新技術新知識,努力做一名全能的媒體人,創造出更多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聞節目,吸引受眾視線,贏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