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嵐
廣播具有接收終端便攜性和伴隨性等優勢,目前依然是普及率很高的大眾媒介。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的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聽性都比較強,因此越來越受到聽眾朋友的喜愛。中國戲曲是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藝術載體,具有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而廣播則在傳播戲曲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優勢。為此,筆者結合《玉蘭凋謝,越音長存》的創作實踐,對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的主持藝術作一番探討,認為廣播戲曲專題節目要吸引聽眾,主持人就必須不斷提升主持專業水平,加強綜合藝術修養,重點可以在介紹代表曲目、講述人物故事和追求音響效果三個方面下功夫。
“戲曲廣播是傳統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戲曲藝術在民間傳承和發展的有力推手。”①作為傳播載體,廣播可以使戲曲讓更多的人欣賞,并且能夠通過專題節目給聽眾帶來享受戲曲藝術的歡樂。當前,廣播戲曲節目要大力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傳播優秀經典曲目,突破傳統戲曲舞臺藝術局限,利用電波廣泛普及戲曲文化,創新戲曲藝術形態。尤其是廣播媒體可以發揮戲曲以唱奪人的優勢,通過聽眾的隨身收聽使戲曲越發深入人心。因此,在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介紹好與人物有關的代表曲目,事關整檔節目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越劇是我國的第二大劇種,起源于浙江嵊縣,發展于上海,多年來,嵊縣產生了多位越劇名家。但和老一代越劇名角不同,徐玉蘭不是嵊縣人,而是富陽新登人。2017年4月19日17點18分,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徐派小生創始人徐玉蘭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6歲。為了紀念這位從家鄉走出去的越劇大師,筆者創作并主持了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玉蘭凋謝,越音長存》,節目開頭就介紹了聽眾朋友都很熟悉的越劇唱段《(紅樓夢之)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讓聽眾重新回味徐玉蘭扮演賈寶玉時那惟妙惟肖的角色形象。在這期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筆者一共向聽眾介紹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浮生六記》《是我錯》《西園記》《追魚》等徐玉蘭演唱過的經典越劇片段,最后,節目在徐玉蘭的越劇唱段《金玉良緣》中結束,以此來反映徐玉蘭這位越劇大師的藝術成就,緬懷她走過的藝術人生。這期由筆者主持的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由于題材新鮮、內容充實、形式豐富,突出了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聽性,獲得了2017年度杭州市廣播電視文藝獎廣播戲曲專題一等獎。
廣播戲曲的美,也和舞臺戲曲一樣,不在于審美客體(廣播戲曲),不在于審美主體(受眾),而在于廣播戲曲與編輯、聽眾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審美關系中。②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的曲目大多來源于舞臺演出的內容,只有根據廣播媒介的傳播特點,選擇經典片段,迎合聽眾的欣賞習慣進行錄音剪輯,才能達到戲曲藝術傳播“1+1>2”的效果。
在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要介紹曲目就離不開人物,而對人物的采訪則應該是訪談式的。交談是人際交流中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廣播主持人要多采用訪談型話語,通過與戲曲人物的話語交流來深化節目內容。在《玉蘭凋謝,越音長存》這期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筆者對徐玉蘭的生前采訪是圍繞她的代表曲目展開的,先后讓徐玉蘭回顧了從藝經歷、跟隨過的老師、演唱過的經典曲目等點點滴滴。這樣的結構,敘事脈絡清晰,可聽性強,容易在聽眾中引發共鳴。
節目主持人是在大眾傳播活動的特定節目情境中,以真實的個人身份和交談性言語交際行為,通過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導、推動節目進程,體現節目意圖的人。③廣播節目主持人與聽眾的交流以語言為主要載體,無法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來進行溝通。要讓廣播戲曲專題節目吸引聽眾,主持人就應該講述動聽的人物故事。
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戲曲界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除了要選擇能讓聽眾關注的題材外,主持人還要用心講好故事,以聲音吸引人,以真情感動人。要讓聽眾對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的人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主持人就必須通過形象的故事化敘述。在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玉蘭凋謝,越音長存》中,筆者為了向聽眾講好故事,不但播放徐玉蘭生前的訪談錄音,還采訪了在越劇界有“老旦王”之譽的周寶奎,以及曾經擔任過《紅樓夢》《西園記》《追魚》等越劇經典戲作曲工作的著名作曲家顧振霞,通過她們來述說與徐玉蘭合作過多年的往事。
廣播戲曲節目的傳播形態既要大眾化,又要生活化,這需要主持人具備準確完美并且個性鮮明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故事好聽,主持人就必須熟練掌握語言技巧,既要注重對細節的描述,又要進行形象化敘事。徐玉蘭的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瀟灑、神采奪人的藝術魅力,但是廣播對這些無法反映,只有用聲音進行敘述。然而,徐玉蘭扮演風流倜儻的角色獨步戲壇、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區進行,唱腔除了繼承傳統越劇老調之外,還廣泛吸收了京劇、紹劇等劇種的成分,因此被稱為徐派。這些內容則完全可以通過聲音元素向聽眾朋友呈現。
為了講好徐玉蘭的人物故事,筆者還采訪了著名作曲家顧振霞:“您是上海越劇團的老團長,而且還寫了一本《徐玉蘭唱腔集成》,對徐派唱腔是非常非常的有研究,今天我們請您給聽眾朋友介紹一下徐派唱腔的一些特色。”顧振霞說,她跟徐玉蘭老師的合作有數十年,她認為徐玉蘭老師既非常謙虛,又堅持追求創新,從不墨守成規,兩人合作過的戲曲有《紅樓夢》《追魚》《北地王》《西園記》《關漢卿》等。顧振霞認為,越劇的唱腔一般都是比較平緩的,徐玉蘭的曲調起伏就很大,像《紅樓夢》里的金玉良緣這一段,一起調就是中音,后來升到高音,高音接著下來就是低音,一個起伏就13度。越劇腔一般是抒情的、柔和的。慢點比較能適應,一般的演員都可以,但是如果唱快了,就不能適應。但是徐老師的徐派唱法就不是,她在《關漢卿》里面有一段輕快板,一分鐘可以達到300拍,速度非常快,口齒要非常清楚,而且是大段的。換氣吸氣用聲都是很困難的,但她有這個功夫。顧振霞認為:“一個演員在臺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激情,沒有激情演不好。每一段表演,要用深深的激情,緊緊地抓住觀眾。徐老師充滿著激情,她一到臺上,整個舞臺就都是她的。所以她的人物那么豐滿,那么火辣。”
一般的戲曲故事是剖析全劇的劇情,而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的故事內容則多為介紹人物。但這同樣需要主持人了解戲曲內容及其相關背景,否則就不能把故事講得到位。在講述戲曲人物故事尤其是戲曲名家的藝術經歷時,主持人要多用通俗化的語言,少用專業性強的詞匯。廣播戲曲節目主持人要為聽眾講好生動的故事,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戲曲知識,既要了解戲曲的流派、程式和代表人物,還要懂得各種戲曲的起源、發展和地域因素。廣播戲曲專題節目還要追求時宜性,使節目內容更加生動鮮活、貼近生活。尤其是在講述人物故事對一些情節的展開和細節的挖掘時,要能夠創新節目的表現形態,在聽眾腦海里產生聲音蒙太奇的效果。
聲音中的音響,是指除語言和音樂之外所有聲音的統稱。音響具有物理性、客觀性、運動性、時間性和環境感。④近幾年來,廣播媒體對戲曲專題節目的音響效果也越來越重視,通過改進拾聲工藝,改單聲道為雙聲道,并逐漸發展到立體聲、調頻廣播和高保真數字化,確保了廣播戲曲節目音質的精美、純凈和悅耳。
在當前的一些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中,主持人同時又兼任編輯的角色。主持人要通過語言、旋律、音響的有機組合營造優美語境,把聽眾帶入到節目的場景中,凸現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的藝術感染力,提高作品的可欣賞性。廣播戲曲節目主持人既要具備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要有戲曲專業知識水平和相應的編輯能力,能利用多種聲音元素立體化地主持和掌控節目。要增強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的傳播力,主持人還應該充分考慮到聽眾的接受能力與審美習慣,在介紹代表曲目和講述人物故事的同時,追求綜合音響效果。通過選段剪輯、唱腔欣賞、重點解說等再創作手法,把播出節目打造成一個藝術整體。由于筆者主持的廣播戲曲專題節目高度融合了欣賞性、知識性和藝術性,注重敘事性、真實性和情感性,因此在聽眾中影響比較大。
廣播戲曲專題節目沒有舞臺空間,主要靠聲音來營造美的時間。要以情動人,主持人就必須運用好多種聽覺傳播符號,讓聽眾可以通過聽覺產生一種立體化的審美感受。戲曲進入廣播,使其擺脫了舞臺傳播的束縛。借助廣播快捷地進行傳播,使受眾得以欣賞戲曲、獲取信息、分享知識、參與討論。這與以往只能通過舞臺演出欣賞戲曲、接受戲曲信息的局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也使戲曲產生了藝術形態上的變化。⑤主持和編輯廣播戲曲專題節目,需要有聲音想象力,能夠對不同聲音元素進行整體布局和有效組合,在凸顯節目主題思想和人物個性的基礎上,把握好曲目的風格特征和時代背景,布置好結構與層次,通過豐富的音響表現力來提升節目的傳播力。
聲音是廣播的唯一傳播符號,優秀的廣播戲曲專題節目要余味悠長,讓人過耳不忘,就必須充分發揮廣播的媒介優勢,激發目標聽眾的收聽興趣。既要通過有聲語言播報,又要拓展聽眾的想象空間,讓聽眾積極融入到作品之中去,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并產生廣泛的聯想。因此,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主持人要充分運用聲音手段,尤其是豐富的音響元素。
廣播沒有圖像和文字,只有聲音,傳播又是稍縱即逝的,所以,吸引聽眾離不開主持人的努力。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主持人更要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與風格,既要具有豐富的戲曲知識,又要熟知目標聽眾的情感訴求,通過創新節目的主持形態來凸顯自己的綜合素質。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無法改變戲曲的旋律,但可以用主持人的形象化解讀來增強內容和相關人物的影響力與感染力。主持廣播戲曲專題節目,主持人應該融入節目,能充分利用多種聲音元素來增強節目的生動性。富陽臺廣播戲曲專題節目《玉蘭凋謝,越音長存》,雖然獲獎級別不是很高,但也許能為主持同類節目的主持人提供借鑒。
注釋:
①黃武杰.借助“明星效應”擴大節目影響力——淺談地方戲曲廣播主持人的策劃意識[J].視聽,2016(3).
②董菁.提高審美觀念辦好戲曲廣播——談廣播戲曲節目的和諧美[J].新聞愛好者,2005(5).
③應天常.節目主持人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27.
④豆丁網.廣播編導基礎[EB/OL].http://www.docin.com/p-281375138.html.
⑤袁博.用創新思維奏響廣播戲曲藝術的時代樂章[J].當代戲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