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風 付曉丹
(山東女子學院圖書館,山東濟南 250300)
紙質過刊作為情報信息來源的載體之一,是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高校圖書館過刊管理中“重書輕刊”“重藏輕用”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加之強大的電子期刊數據庫以其服務的便捷性、查全率高等特點異軍突起,各高校圖書館過刊使用率急劇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以致于在數字化資源普及的今天來談論紙質過刊利用似乎是不合時宜的炒冷飯之舉。然而,紙質過刊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尚需時日,面對低利用率的過刊卻占據著圖書館寶貴物理存儲空間這樣一種尷尬的時代情境,如何充分挖掘過刊的潛在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過刊的利用率,是大閱讀時代圖書館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本文擬以山東女子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過刊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探尋桃花源”為例,就活動的設計理念與實踐經驗與業界廣大同仁進行分享與交流。
如眾所知,期刊是有效地記載、保存、交流、凝聚最新學術成果及各類情報信息的重要手段。紙質現刊的優勢是內容新穎、時效性強、信息傳播迅速、推送學術成果及時等,而紙質過刊則以情報信息資源的時間連續性、內容完整性與知識系統性見長。在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期刊知識內容老化是一種普遍現象,有研究表明,高校圖書館中過刊保存5年能夠滿足讀者在文獻生命周期中87.4%的需要[1]。但不同類別的期刊其生命周期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點,如科技類期刊自出版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日益陳舊,會逐漸喪失其作為學科情報來源的價值,其利用率呈指數級下降;而人文社科類期刊的知識老化速度則要慢得多,更有甚者,部分過刊文獻的資料價值、歷史參考價值會因歷經時間的沉淀反而倍顯珍貴,日本就根據資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規定保存年限分別為5年、10年、15年、30年和長期保存[2]。而不論何種學科,系統而完整的過刊資源均是一定時期內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和研究成果的記錄,展現了該學科的發展史,是過刊資源學術價值的真正體現。由上可見,過刊資源以其獨特的個性和特有的生命力依然閃耀著光芒。那么,如何在科技刊物一年盛、二年衰、三年竭[3]之前及時地將其所蘊含的情報信息提供給學生讀者,如何深入而有效地挖掘利用人文社科類過刊資源,引發了筆者的深思與探索。
信息時代新的閱讀形態——數字閱讀憑借其獨特的優勢迅速占領了讀者市場,但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紙質閱讀,因為后者更適合思考性的深度閱讀[4]。王波指出:“根據當前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和師生使用館藏資源的實際情況,紙質圖書(紙本資源)仍為優質的教學資源……紙質文獻的權威性、準確度高于電子文獻,便于反復閱讀、深讀、精讀,更受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師生的歡迎。[5]”因此,作為紙質資源重要載體與來源之一的過刊資源,對高校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而言,仍然具備亟待開發的潛能。
我館現有過刊閱覽室一個,內存過刊38841冊,1100余種。盡管近年來一再壓縮現刊訂購、裝訂的種類與數量,但每年仍以2500冊左右的數量增長。其中,文學、休閑類等普適性刊物占比26%,專業性期刊占比74%,不僅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而且學科門類齊全豐富,能有效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讀者的需求。又因過刊閱覽室所處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和隱蔽,即使設有專人管理、采取全開架借閱服務后,依然少人問津。由是,海量的文獻信息資源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造成文獻信息資源的閑置與浪費。根據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崗納贊“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的原則,如果我館不在此做出些許努力的話,那么這些寶貴的過刊資源將會在這塵封的角落繼續沉睡下去。
當前,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學生的專業學習則是人才培養之基。高校大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與整合的階段,適時地在他們的專業性學習過程中利用過刊資源讓他們初涉學術圈,對拓展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撰寫畢業論文會起到有益的啟迪作用。過刊閱覽室所收藏的過刊,蘊藏著大量的知識內容,是各學科知識精華的結晶,具有較高的參考和學習價值,對高校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卻因重視不夠、宣傳不到位等原因,致使絕大多數學生不了解過刊資源的利用價值,沒能對這一知識寶藏樹立正確的認識,這就特別需要專任教師與圖書館充分發揮有效的引導作用。
文化傳承是全民閱讀推廣的核心價值與使命所在,但相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更偏重于對學術的傳承。高校閱讀推廣的特定領域和特殊對象決定了其推廣的內容不是一般性信息閱讀,而是學術研究性的經典閱讀和知識背景下的深閱讀,沒有經典閱讀和深閱讀就沒有大學教育[6]。因此,高校圖書館在呼吁和提倡通識教育類優秀圖書的同時,也應因地制宜地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學術研究有所引導和促進。有研究表明,“經常閱讀較為復雜的閱讀材料有助于提高閱讀素養”,過刊資源學術性較強,具有“高冷”特質,相對于娛樂消遣性的閱讀材料而言,過刊的閱讀更需要閱讀主體對自身閱讀行為進行強制和約束,是對個人定力、意志力和閱讀意愿的極大考驗。本次活動旨在努力探尋適合過刊室特點的閱讀推廣活動,同時希冀引領部分想實現自身超越需求的優秀學生踏上學術閱讀之旅,激發讀者由“淺”入“深”的閱讀興趣,以促進他們的專業性思考,增進學科理解力,啟迪學術性智慧。
本次活動的命名取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文,內含三層寓意:一是過刊閱覽室的地理位置偏僻隱蔽,處于“絕處秘境”而又沁滿書香之芬芳,室門雖小而進入后則生別有洞天之感,與陶氏筆下桃花林的地理環境、“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物狀情境頗為神似;二是將過刊資料的閱讀冠以“探尋桃花源”之名,隱喻學術閱讀乃一場文化“苦”旅,須鍥而不舍地探尋秘境,日積跬步則終將會達到“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的閱讀意境;三是陶翁所向往的世外桃源隔絕了塵俗世界的喧囂,寄托了他追求寧靜幸福的理想情懷,同樣,本次活動的開展蘊含了圖書館倡導重拾反璞歸真式閱讀的良苦用心,期望同學們藉此獲得一個溫煦寧靜的內心世界,以對抗外部世界的喧嘩與浮躁?;诖耍顒雍蟆短一ㄔ从洝分皶x奇遇記”應運而生:
公元二零一七年,女院某生,學習為業,好讀書,故自號曰“書蟲”也。一日,緣校園徐行,忘路之遠近,不覺又至圖書館。但見四層樓,灰綠相間,巍峨高聳,氣勢宏偉。復前行,遂入其內。內有大廳,泰然踱步前行,至西北隅忽得一廊。廊側有一室,彷佛若有光。該生甚異之。便移步,從口入。
口稍狹,才通人;入室內,豁然開朗。門廳平曠,兩側則書架林立。上有林林總總褐色圖書之狀物,乃大驚,暗忖曰:“吾乃圖書館之??鸵?,為何不曾見過此物?”遂問當值教師:“此乃何物?”答曰:“此乃過刊也?!杯h顧之,有文學經濟教育外語之屬,類別之廣,不可勝計。信手取一冊捧讀之,曰《中外文摘》。細視其內,古今中外,知識薈萃,煞是誘人。又有《十月》《收獲》《書城》《書屋》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如此這般,翻閱數冊,不覺天色已晚,正欲離去,忽聞當值教師曰:“近期本室將開展閱讀闖關讀書活動,可有意向參加否?”書蟲大喜過望,答曰:“正合我意!在斯室也,捧書品讀,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此樂何極!”是為記。
①策劃理念:本次活動基于因地制宜,重在創新思維,并且認同閱讀推廣的營銷策略“有意義”不如“有意思”的觀點[7],力圖通過“有意思”的方式和手段把“有意義”的過刊資源推介出去。因此,我館在借鑒以往優秀活動案例的基礎上,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系統化設計,融入游戲元素,保證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易參與性,并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一步步引領學生進入過刊的殿堂。②前期調研:了解讀者閱讀現狀和行為、挖掘讀者閱讀心理,是保障閱讀推廣效果的前提。我館精心設計了關于現刊、過刊、電子資源的調查問卷,對過刊閱覽室的閱讀現狀做了充分的調研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56%的同學更習慣于閱讀紙本文獻,52%的同學不知道過刊閱覽室在何處,73%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有過查閱本專業學術期刊的需求。這有助于了解同學們閱讀特征與需求,以保證活動的參與者有所收獲。③有關準備:將《十月》《收獲》《中外文摘》等主要普適類刊物與各專業主要核心期刊目錄明細制作成展板,便于初次接觸期刊的同學查找;并把少量收錄時間早于CNKI回溯建庫時間的館藏紙質期刊單獨隔離,予以重點保存,只供參觀,不作為本次活動的參與范圍。④層次定位:從過刊閱覽室現有條件出發,打造閱讀推廣精品活動,以學生為參與主體進行設計,因空間有限,活動規模定位為中小型,每學期一次,逐漸形成品牌效應。⑤時間設計:活動時間跨度設計為兩個月,選定于處在學習穩定期的上半年4-5月份與下半年10-11月份,切實引導學生進行“去功利化”閱讀。⑥激勵機制:首次嘗試將圖書借閱超期豁免權引入激勵機制,與小禮品一起作為活動獎項設置,使“冷資源”快速達到“熱啟動”的效果。
本次活動按照“讀-思-寫-享”的步驟,在流程設計上精心策劃了四個環節:
(1)“桃源書蟲”大比拼——閉關修煉階段
本環節相當于封閉式計時閱讀階段,規定在活動有效時間段內(一個月之內的晚間與周末)到過刊閱覽室關閉手機、摒棄躁念、潛心而讀,閱讀范圍僅限室內過刊;凡參加閱讀挑戰者均自動獲得“書蟲”稱號,閱讀時間累積一定小時,視為闖關成功,可獲贈印有圖書館Logo的紀念品,升階為“書癡”稱號,并有資格進入下一環節的活動。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回歸最本真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將閱讀方式由快餐式閱讀向選擇性精讀、研學式閱讀轉變。
(2)“桃源書會”齊聚首——武藝切磋階段
“書癡”們在指定時間齊聚過刊閱覽室進行“桃園書會”,以分享、交流閱讀過刊過程中的感悟。為了調節活動氣氛,圖書館在活動現場布置、桌椅擺放方式、空間裝飾等都進行專門策劃,使參與者在進行交流時更加舒適和輕松。并插入游戲互動環節,將趣味橫生的游戲融入到略為枯燥的閱讀過程中,使生硬艱澀的過刊內容與輕松有趣的活動形式形成互補,做到教游相長,寓教于樂。每次分享會均有50余人參與,氣氛異常歡快和熱烈。凡參與感悟分享者升階為“書俠”稱號,均可獲贈半年內3次圖書借閱超期豁免待遇。
(3)“桃花源記”同分享——碧劍出鞘階段
前兩關闖關成功的“書俠”們,可將自己在“世外桃源”中所途經的風景、遇見的故事、收獲的感悟,揮毫潑墨盡灑于筆端,撰寫心得體會,參加《我的“桃花源記”》征文活動。圖書館選取優秀作品,推薦在館報《讀書人》及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受眾生敬仰。本環節組織同學撰寫讀書心得,升華讀書體會,深化同學們對過刊的感悟,有助于他們深刻意識到過刊的精華所在,對過刊產生強烈的價值認同,進一步展示過刊寶藏的文化魅力。
(4)“桃源書展”惠眾生——英雄揭榜階段
“桃源書蟲”大比拼環節對所有挑戰者閱讀的過刊進行了詳細記錄,本環節統計出閱覽量最大的前二十種過刊在圖書館大廳內進行展覽,作為本次系列活動的尾聲。在閱讀推廣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圖書館的新書、新刊推薦早已為讀者耳熟能詳,呈常態化趨勢,但卻罕聞過刊推薦?!坝⑿劢野瘛钍軞g迎的20種過刊”集中展示活動,推薦了符合讀者需求的優秀過刊,將本次活動的惠及范圍從挑戰者擴大到更多的同學,有利于改變部分同學對于過刊的偏見,最大程度地增強了本次活動的影響力。
我館自2017年初至今已開展了三次“探尋桃花源”閱讀挑戰活動,累計461人參加,首關挑戰成功者376人,通過率為81%。我館面對過刊利用率低的尷尬局面主動出擊,采取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活動方式,不僅使科技類期刊在出版后2-5年內價值最高的階段得到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深度挖掘了人文社科類過刊所蘊藏的文化精髓,使其再度煥發出新的光芒,而且把參與同學引入到了過刊的斑斕世界,使他們了解了過刊室的文獻資源種類、數量、內容、功能和服務范圍,提高了他們對紙質過刊的認知程度,改變了部分館員與讀者的認識偏差,讓他們認識到過刊文獻的價值,感受到過刊資源在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充分體驗到閱讀過刊的趣味與美好,領略到過刊寶藏的魅力,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需求,有效地開啟了專業化學習之門。
成本效益理念講求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價比,過刊只有在不斷被使用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其最大經濟效益。20世紀末過刊的輝煌已成追憶中的往事,繁華落幕之后,高成本投入與低收益的矛盾使得過刊成為各高校圖書館的雞肋。紙質過刊區域性合作儲存[8]是未來趨勢,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過刊利用率應成為與之并行不悖的降低過刊投入成本的有效途徑。本次活動的開展,使已經進入休眠狀態的過刊文獻,隨著讀者的利用而被激活,切實提高了過刊利用率,讓期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對知識傳播、教學科研發揮出最大效用,從而無形地降低了過刊管理的單位成本,使期刊購置經費、后期運營投入獲得了更大的收益,真正實現了“藏以致用、以用為主”的紙質過刊管理理念。
根據我們的跟蹤調查,參與閱讀挑戰的同學中有91%的同學在后來的半年中電子期刊數據庫的使用率顯著提升,充分證明本次活動在促進學生閱讀紙質過刊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這啟示我們,在當前復合圖書館階段,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不是二元對立關系,而是互為引薦、彼此推介,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者應對此充分認識,培育二者在閱讀推廣活動中互為依賴和補充的良性生態。
首關閱讀挑戰記錄匯總顯示,專業類過刊閱讀占比54%,文學休閑類占比46%。本次活動的開展,不啻為一次“破繭化蝶”的文化“苦”旅,為廣大學子展現了一個多彩的學術世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專業鑒賞力,推動了他們個性化閱讀與專業化閱讀的融合,拓展了大學生第一課堂學習,對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圖書館實現對高校整體育人功能的發揮,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支撐,為校園文化向專精深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過本次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學生閱覽過刊種類的記錄,以及“最受歡迎的過刊”統計結果等,我館對我校學生期刊閱讀現狀、閱讀傾向、閱讀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次活動中同學們關于期刊利用的各項真實具體的統計數據,是我館認識各類期刊在其生命周期中利用率和成本效益方面變化的重要依據,有助于我館進一步完善期刊工作機制,提高期刊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以便在現刊訂購、過刊管理等期刊業務工作中做出準確的決策。
學者初景利有言:圖書館“必須敢于跨界,將業務的觸角延伸到無人涉足的領域”[9]。紙質過刊既非跨界,因其屬圖書館業務工作范圍之內;亦非無人涉足,對其進行區域性合作存儲是學者們討論熱點。但對現有紙質過刊如何充分利用卻是近年來圖書館界異常寧靜的角落。我館通過開展“探尋桃花源”活動,對現有紙質過刊資源進行了深度挖掘與利用,做了較為有意義的嘗試,效果良好。當然,如何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實現活動的常辦常新,如何進一步提高活動的層次性、專業性和學術性,如何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聯系起來,如何利用過刊資源為讀者提供更加深入的閱讀推廣服務,將過刊閱覽室打造成為同學們業余學習交流的長久的思想高地,值得我館進一步思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