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魏劉偉
中國國家航天局(下文簡稱“中國航天局”)宣布,中國的太空探索于2019年1月3日達成了一個里程碑:歷史上首次將一艘飛行器降落在月球的背面。
以中國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的成功著陸,只是中國進行的一系列任務中的一項,這些任務展示了中國加入甚至引領太空競賽的雄心。
2013年,中國第一次登上月球,加入了美國和蘇聯的行列,成為能夠在月球上進行“軟著陸”的國家之一,但嫦娥四號是第一個降落在月球永遠背對著地球一側的探測器。
中國航天局在網站上宣布,這項任務“開啟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篇章”,并稱探測器于北京時間1月3日上午10:26在月球的背面著陸。
中國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探測器通過中國的中繼衛星“鵲橋”將月球背面的第一張近景照片送回地球。
專家指出,雖然在太空探索上晚了幾十年,但中國正在迅速追趕,并可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與中國航天局密切合作的澳門科技大學教授朱夢華說:“這次太空任務表明,中國在深空探索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中國人做了一些美國人不敢嘗試的事情。”
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開始全面運行其空間站,在203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到月球基地,并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包括可以將火星表面的樣品帶回地球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登陸的隕石坑是月球上最古老和最深的隕石坑之一,所以探測器帶來的發現可能會提供月球起源和演化方面的證據。一些科學家懷疑周圍的盆地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如果月球資源的開發是太空開發的下一步,那么這項成功的太空任務將使中國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重大進展,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獨立分析師納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他曾為隸屬于美國國防部的密涅瓦研究所撰寫關于太空的文章)說,“中國認為這次登月只是鋪墊工作,是對未來載人登月的準備,甚至將其作為巨大的能源供應地。”戈斯瓦米博士說,探測器正在探索的地方,未來可能會成為更深入的太空任務的補給基地,就像“加煤站之于海軍一樣”。
嫦娥四號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從中國西南部的西昌發射,22天后,它滑入了月球的最后一個較低的軌道,降落在馮·卡門隕石坑中。這是一個大約110英里寬的凹面,位于月球南極附近的一個較大的盆地內(艾特肯盆地)。主著陸器釋放一輛300磅重的巡視器(又稱玉兔二號月球車),在隕石坑中漫游。
著陸器和月球車上的儀器包括照相機、探地雷達和光譜儀,以幫助識別隕石坑的組成。科學家們希望通過對這個地區的巖石和土壤的研究能加深對月球地質的了解。
著陸器還將進行一項生物學實驗,觀察植物種子是否發芽,以及蠶卵能否在月球的低重力環境中孵化。
由于月球阻礙了遠距離的直接通訊,因此中國發射了一顆衛星作為中繼器,使得探測器可以通過這個衛星將信號傳回地球。
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的榮譽教授約翰·羅格斯頓(John M. Logsdon)說:“這是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所以這是真正的探索。”
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稱這次任務是“人類的第一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中國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第三個用自己的火箭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第一次載人任務發生在2003年。此后,中國共向太空派遣了11名宇航員。2016年,其中的2人在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待了30天。
2018年,中國向太空發射了38枚火箭,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另一次登月計劃嫦娥五號將在2019年年底前后進行。
2018年發射的許多衛星都搭載了中國自己版本的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北斗”,該系統已經覆蓋了中國和亞洲大部分地區。
如果國際空間站退役——特朗普政府提議到2025年結束聯邦政府對空間站的資助——中國將建成的空間站就可能成為軌道上唯一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接待了來自十幾個國家的宇航員,但中國從未參與其中。)
中國航天局經歷了挫折,包括2017年新型重型火箭“長征五號”發射失敗,這造成了系列連鎖反應。此外,中國的太空預算也比美國宇航局的要小得多。即使如此,征服太空仍是國家的優先事項。而中國的政治體系,意味著資金和規劃比較穩定,就像多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預算那樣。
“深空探索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朱夢華教授認為,“這不是一個小國能夠做到的。在今后幾年或十年內,中國將逐步趕超,并在這一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對中國同行的成功著陸表示祝賀。在推特中,他稱這次任務是“人類的第一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截至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正常工作,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工程任務圓滿成功后,嫦娥四號任務將轉入科學探測階段,著陸器和巡視器將繼續開展就位探測和月面巡視探測。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