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許林玉
阿龍·克盧格是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他通過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得到了病毒的三維圖像。

阿龍·克盧格
阿龍·克盧格(Aaron Klug)與化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合作,破解了病毒等大分子的結構之謎。他發現了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其他球形病毒的幾何形態規則。1982年,憑借自己發明的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克盧格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發現了一種叫“鋅指”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識別DNA序列,并引發RNA轉錄,這項工作為基因療法奠定了基礎。
1986年至1996年間,克盧格擔任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負責人。他在英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茵格斯頓建立了桑格中心。1995年至2000年,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為牛海綿狀腦病和轉基因作物危機指明了方向。在這兩項工作中,他都身先士卒并推動改革。
克盧格態度溫和,卻是一位強硬的談判者。他說服醫學研究委員會允許研究經費獲得者享有專利權。10年后,憑借授權收入,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實現了自給自足。1988年,他獲得了諸多榮譽,更是受封為爵士。2013年,以色列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成立阿龍·克盧格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綜合中心。
克盧格于2018年11月20日去世。克盧格1926年出生于立陶宛,他生性較別人早熟,3歲半時就可以自己看報。15歲時,他獲得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獎學金,攻讀醫學專業。
1946年,克盧格與雷金納德·詹姆斯(Reginald James)同在開普敦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詹姆斯曾與X射線晶體學之父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共事。克盧格深受詹姆斯的影響,并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47年,克盧格在《自然》雜志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接著,他又在《晶體學報》上發表了另外兩篇關于三亞苯(C18H12)結構的論文,這為他贏得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獎學金。1948年,他與舞蹈家兼音樂家利貝·博布羅(Liebe Bobrow)結婚。
1952年,克盧格在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道格拉斯·哈特里(Douglas Hartree)的實驗室研究鋼鐵形成動力學,并獲得博士學位。一年后,他與生理學家拉夫頓(F. J. W. Roughton)一起對血紅蛋白的吸氧動力學進行理論研究,這重新喚起了他對生物現象的興趣。
之后,麥卡錫主義達到頂峰,克盧格被拒簽了美國簽證。1953年,他遷居倫敦,在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晶體學家伯納爾(J. D. Bernal)的實驗室工作。
有一次,克盧格在樓梯上遇到了富蘭克林。從此,克盧格的理論天賦與富蘭克林的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一起研究煙草花葉病病毒的結構,并因此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在當時,美國以外的組織獲得資助是一件稀罕之事。
1958年,富蘭克林英年早逝,克盧格接手領導該小組,與結構生物學家唐納德·卡斯帕(Donald Caspar)一起研究球形病毒,并建立了卡斯帕-克盧格規則。
1962年,克盧格團隊搬入新建立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克盧格與他的長期合作者約翰·芬奇(John Finch)利用電子顯微鏡確定了幾種球形病毒的三角化數量。1968年,克盧格與生物物理學家大衛·德羅西耶(David DeRosier)一起展示了如何通過從不同角度將多張二維粒子快照組合起來構建三維圖像,并使用“傅立葉轉換”來解構圖像中的信息。
1985年,克盧格發現了一種叫作“鋅指”的蛋白質。許多特定的鋅指串在一起可以識別任何DNA序列。受此啟發,克盧格設計出針對多種疾病的人造鋅指蛋白。之后,他開始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并注意到了tau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重要性。
克盧格天賦異稟,記憶力非凡,好奇心強烈。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理論家,獲得過眾多實驗學家的支持和幫助;他和藹可親,鼓勵同事忠于事業;作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他德高望重,樂于傾聽,極富同情心。英國皇家學會的三名副主席聯名寫信,表達他們的欽佩之情:克盧格對科學和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持有深刻的見解,具備廣博的知識,展現了知識分子的嚴謹和正直。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