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聰
粵語電視短劇,是廣東電視生態中一道頗為獨特的風景。廣東的粵語短劇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廣東臺的《萬花筒》系列短劇,該劇在當時創下廣東地區收視的高峰。現在,《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已經成為廣東電視短劇的標桿,是業內罕有的“小投入、大產出”且長盛不衰的影視作品,成為陪伴和見證一代人成長的文化符號。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的最好詮釋。
《外來媳婦本地郎》自2000年開拍,到現在連續19年無間斷播出,播出總集數突破3500集,創造了我國廣播電視史上播出時間和總集數的紀錄,也是同時段同類型節目收視率最高、累計創造經濟效益最大的電視劇作品,其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常年穩居珠江頻道前兩名,累計廣告、發行收益超過20億元,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獎項榮譽20余次,既叫好又叫座。另一部長壽劇《七十二家房客》2008年在南方衛視首播,一直保持穩定的高位收視,是廣東地區影響最大的粵語短劇之一,并在廣東本土、港澳地區及南方衛視覆蓋的海外華人中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該劇榮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百佳影視作品精品獎和中國飛天獎提名等,在海內外觀眾中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良好口碑。
《外來媳婦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能夠長盛不衰、好評如潮、永不落幕,成為粵語電視短劇的標桿,乃至廣東省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關鍵在于堅持正確的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走本土化之路,不斷創新與突破,不斷提高原創力,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了大功夫。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給文藝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廣東粵語電視短劇緊扣時代脈搏,運用新舊對比方法,表現一群市井小人物不同時代不同生活百態的同時,把對新時代的愛深深藏進一個個故事里,既挖掘傳承了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又反映新時代的巨大進步。《外來媳婦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廣東粵語短劇的典型代表。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一部當代家庭生活題材的室內情景劇,取材于廣州市井生活,講述廣州老城區一個有著四個兒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個外地媳婦,由于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發生的一系列喜劇故事。這些故事里,這個家庭對美好價值觀的堅守,也是對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自開播以來,該劇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話題,做到了與時代同步伐。
《七十二家房客》是廣東臺聯合珠江電影集團共同翻拍系列情景喜劇,依托經典,搶占先機,廣東觀眾對其故事及人物耳熟能詳。電影版的成功,對翻拍的電視劇版起到先天宣傳推廣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廣東廣播電視臺一直堅持藝術創作規律與市場規律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不斷提升文藝作品內容品質。情節、故事、人物命運是吸引觀眾、留住觀眾的根本,這兩部電視短劇在內容上能吸引觀眾,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打造拓展性創作平臺。《外來媳婦本地郎》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適合表現各年齡層次的故事,同時,圍繞康家這一批核心人物,延伸出更多的關聯人物,更具延宕性和拓展性,故事豐富多彩。《七十二家房客》把“七十二家大雜院”創新打造成一個開放的故事平臺,融入了許多新的人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戲劇沖突。
第二,突出故事性,融入社會熱點話題。不落俗套的故事結構與出乎意料的情節往往是征服觀眾的殺手锏。這兩部劇力求每集都有一個可看性強的故事,要有戲劇沖突,特別是高潮戲要有精巧的設計。《外來媳婦本地郎》故事創作緊貼現實,最新發生的一個社會熱點事件,最快兩個星期就能夠播出體現。
第三,多維度塑造人物,避免單一化、類型化、概念化。成功的文藝作品首先要塑造成功的人物,系列短劇更是如此。《外來媳婦本地郎》塑造的人物來源于百姓生活,扎根于市井,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高度相似,模糊了故事與生活的界線。《七十二家房客》每個主角都獨具性格,特色鮮明。多維度塑造人物,劇中反面人物也有可愛的一面,正面人物也存在認識的誤區。
粵語短劇吸引觀眾的法寶,就是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堅持鮮活化、本土化、品牌化。
第一,充分展現嶺南文化特色,強化娛樂和幽默特點,體現鮮活化。粵語短劇注重展現嶺南文化地方特色,而嶺南文化的市井色彩傾向于在輕松和娛樂中消解矛盾和沖突。《七十二家房客》展現的是民國時期廣東的地域特色,風格輕松、活潑、風趣、生動,運用喜劇元素和手法努力營造更多的笑點,著力挖掘廣東(廣州)地域民俗風情方面的題材和故事,突出展現那些已流失或被淡忘的民俗風情。例如,民國廣州街頭“賣雞公攬”的獨特風景線,在劇中有多次出現。《外來媳婦本地郎》定位為“根植本土的粵語系列短劇”,通過來自不同地域的外地媳婦和當地人產生一系列文化沖突、戲劇沖突,達到喜劇效果,展現了21世紀前20年廣東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文景觀,人物、景物、配樂、語言等方面都透出嶺南文化特質和嶺南風情。
第二,故事本土化、語言本土化、演員本土化。廣東粵語短劇堅持本土化思維,在故事情節、方言運用、演員選角上都實行本土化,“一土到底”。《外來媳婦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的演員大部分都來自廣東地區,《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人物演員被觀眾稱為“草根明星”,其中郭昶扮演的“二哥”康祈宗最為深入人心。劇中“二哥”相貌平平、心地善良,是典型市井小人物形象,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市民,與現實生活交融在一起。方言是地域文化傳播的全息符號。方言的靈活準確運用,是粵語短劇的又一亮點。在《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展現嶺南文化與外來文化沖突的粵語短劇中,因為語言產生的故事層出不窮,成為戲劇沖突中最容易造成喜感的基本元素。粵語俚語和歇后語是這兩部劇中另一種饒有趣味的方言文化元素。
第三,重視受眾反饋,走進百姓心里。《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組創建一系列密切聯系群眾、深度交流溝通的常態化創作優化機制,主創始終堅持深入百姓生活第一線,通過與觀眾面對面召開座談會等形式,了解觀眾需求,聽取觀眾意見,圍繞劇情和社會熱點以及觀眾關心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改善創作,提升制作水平。定期的觀眾見面會、月度收視評議總結會和編創人員深入實地采訪采風會,是劇組主創人員長期貫徹的“三大會”。近20年來,劇組組織的各種形式的觀眾見面會、座談會、觀眾探班活動達到100余場(次),節目推介會遍及全省,演職人員演出、采風的足跡更是遍布全國。
第四,網上網下,內宣外宣,品牌化傳播。在全媒體時代,要進一步擴大傳播力、影響力,就要統籌網上網下傳播平臺,結合內宣和外宣渠道,做到融合傳播,形成全方位傳播格局。通過改編和出售劇本和節目版權,《外來媳婦本地郎》已被配成多種方言版本在湖南、江西、浙江、山東、湖北各地播出,還向北美、東南亞、歐洲等地發行。另外,劇組通過協拍方式,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取景,擴大在海外的影響。2014年,《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微信公眾平臺在建立短短3個月內就突破15萬用戶量,迅速成為劇集強有力的宣傳推廣平臺和觀眾互動平臺。2017年,《外來媳婦本地郎》網絡動畫片版全新上線,以該劇主體人物創作動漫形象,使用原版演員原聲配音,融入粵語知識、冷笑話、熱議話題等內容,實現自身IP品牌價值最大化。
在全媒體時代,電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觀眾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加上網絡視頻媒體和網生內容的極大豐富,不少粵語短劇面臨嚴峻的挑戰。但筆者認為,電視短劇依然大有可為,關鍵是要真真正正從滿足觀眾的需求出發,秉持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識,尊重藝術創作和市場規律,不斷適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