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一帆
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發表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的大規模運用和智能手機終端的蓬勃發展,為我國公民新聞的實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新技術的發展為普通公眾參與新聞活動提供了渠道。與傳統新聞相比,公民新聞強調運用技術手段,全民積極參與新聞生產,注重公共利益,能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災難事件。然而,公民新聞在我國的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文獻整理等方法,試圖總結我國公民新聞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又叫“市民新聞”“博客新聞”“參與式新聞”等,發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公民運動,在二十一世紀初引入我國。數字傳播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公民話語權得到提升。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設置新聞議程、控制新聞生產的局面,給公民新聞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口,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不斷增強,渴望表達自己的訴求,同時社會也需要公民理性發聲,公民新聞則提供了一個平臺。
目前,關于公民新聞的定義,學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但是,從總體來看,人們在關于公民新聞的研究中有兩個共識,一是強調公眾對新聞報道的參與,二是強調新技術對于公民新聞發展的作用①。
總的來說,公民新聞具有以下特征。
1.傳播主體的廣泛性。傳統媒體控制下的新聞生產,由記者、編輯、主持人等專業人士發布信息。而在數字傳播時代下的公民新聞,信息發布者不再只是這些專業的人士,來自于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公民也可以發布信息,成為“公民記者”。信息發布的門檻降低,公民的話語權得到提高。
2.傳播內容的多樣性。公民新聞的產生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社會對傳統媒體的信任感下降,普通公眾對話語權的渴求②。微博、微信、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豐富了新聞的發布渠道,這種新的傳播形式改變了新聞的傳統的生產方式。公民參與新聞的生產和制作,公民新聞可以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多樣性正是公民新聞存在的最大價值,同時也是公民新聞的發展方向。臺灣學者陳順孝把公民新聞分為六大類:(1)私密記事;(2)生命體驗;(3)親身見聞;(4)專業分享;(5)新聞目擊;(6)調查報道。
3.傳播效果的多重性。一方面,公民新聞可以隨時發布信息,改變了傳統媒體壟斷新聞報道的局面,公眾獲得了相對平等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全民參與的公民新聞,可以較為真實地展現事件的全貌,把問題暴露出來,聚集眾智,最后促成問題的解決。此外,公民新聞能夠及時地表現突發事件。另一方面,由于公眾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公民新聞缺少專業的新聞素養。公眾在沒有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盲目跟風,容易滋生謠言,也可能會出現網絡暴力、媒介審判,造成不良的傳播后果。
公民新聞作為一個外來概念被引入我國,在其本土化過程中,由于中美語言、文化、國情等的不同,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由于公民新聞產生于公共新聞運動,因此可以把公民新聞視同于公共新聞。筆者認為,公民新聞雖與公共新聞有一定的聯系,但二者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的。
1.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的發起人不同。公共新聞的發起人是專業媒體的專業人士,他們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走上了自我變革的道路。公共新聞強調改變傳統新聞報道站在精英階層的局面,關注普通公民的生活。公民新聞強調普通公眾參與新聞生產,呼吁公民關心社會事務,并發揮公民在信息收集、整理、核實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2.公共新聞和公民新聞的理論基礎不同。公共新聞的理論基礎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論,強調媒體不應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也應履行關注公眾利益,溝通和化解社會矛盾,促成不同階層群體的相互理解的責任。公民新聞的理論基礎是新聞自由和公眾的民主參與論,強調“意見的自由市場”,普通公眾的媒介接近權,也要希望擁有話語權、傳播權。
3.公共新聞和公民新聞的重心不同。公共新聞強調專業的新聞素養,渴望重構公眾對專業媒介的信任,追求內部更好的發展。公民新聞挑戰了專業的新聞素養,提倡全民記者。
公民新聞時代,公眾在網站上發布信息,傳統的記者和編輯身份合二為一,公眾既是記者又是編輯。公民記者是指生產公民新聞的人,最早的公民記者是美國人德拉吉,中國最早的公民記者是周曙光。
公民記者的概念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這些記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可以把自己的親身見聞編輯新聞。公民記者強調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揭露和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公民記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大眾化公民記者;2.專家型公民記者;3.全能型公民記者。
但是,公民記者大多偏重于站在個人的角度上考察問題,單個角度的新聞敘事可能有失公正。公民記者不應只追逐事件的表面,也應該深入挖掘事件深層次的內容。
目前,我國公民新聞雖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公民新聞的制作者和發布者具有廣泛性,且新聞素養良莠不齊,很容易造成虛假新聞的傳播。如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被造謠者利用,引發了東北地區的大規模搶鹽風波,諸如此類的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虛假公民新聞的擴散,擾亂了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又如金庸逝世前曾多次“被去世”,這種虛假的公民新聞嚴重傷害了當事人,也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因此,應提高公民記者的新聞素養。
虛假公民新聞的傳播還極易引起受眾的失控。引起受眾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受眾的媒介素養不高。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受過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占比分別為10.0%和10.6%③。由此可見,受眾的學歷程度不高,媒介素養亟待加強。又如在王寶強離婚事件中,這些網民肆意人肉搜索當事人的隱私信息,偏聽偏信,散布不實言論,利用這次事件宣泄自己的情感。
2.受眾的逆反心理。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受眾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挑戰權威,為了反對而反對,導致評價體系模糊混亂,與傳統價值觀相背離的言論得以盛行。
美國傳播學家盧因提出了把關人(gatekeeper)理論。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④。
在王寶強離婚事件中,有些人為了吸引眼球,故意發布不實信息,或者注冊高仿賬號,冒名發布虛假信息。還有網民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了徹底的“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此外,網絡水軍在整個事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報道稱雙方當事人雇傭水軍,蜂擁而上,散布不實信息。信息的編輯和發布相對比較寬松、自由,傳播內容紛繁復雜而缺少制約,容易導致信息傳播秩序的混亂。把關人的功能因此凸顯出來。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在公民新聞中,人人都可以編輯和發布新聞,這種毫不設防的特性容易滋生虛假新聞和謠言,造成了可信度低下的局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試圖提出促進我國公民新聞健康發展的建議。
1.提高公民記者的信息選擇能力。數字傳播時代,公民記者面對著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信息選擇能力建立在對各種信息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之上,為了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用的內容,對信息的獲取不應局限于某一媒體。
2.提高公民記者的信息質疑和批判能力。新聞的真實實質上是一種“經過再加工的真實”,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主觀傾向。因此,公民記者對接收到的信息不應該照單全收,而應該理性地思考,用審慎的眼光看待。
3.提高公民記者的信息加工能力。公民新聞的非專業性要求公民記者應當學習傳統記者在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業務操作層面的優點,堅守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底線。
傳統的新聞生產有著較為完備的把關制度,媒介把經過過濾和篩選的信息傳達給受眾,反饋性較差,這是一種線性的傳播模式。而在公民新聞中,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個人完成新聞生產,往往缺少把關的環節。
公民新聞不應一味地追求時效性和轟動性,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⑤。新聞媒介應發揮公民新聞的互動性,及時發布可靠的信息,建立一套公民新聞信用檔案,加強對失信行為的管理力度,從內部遏制虛假新聞。
公民新聞制度應包括公民記者制度和公民新聞的內容制度。公民記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媒介素養參差不齊。一方面,應當鼓勵公民記者參與新聞生產;另一方面,還應兼顧新聞的專業素養。因此,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公民新聞制度。
比如在公民新聞網站實行實名注冊制,這樣就可以追根溯源,讓公民對自己發布的新聞負責;建立公民新聞道德規范,做到真實、公正、客觀。
在數字傳播時代,公民新聞發揮了許多積極的作用,如報道突發事件、災難事件,揭露了許多現實問題,彰顯了個人的個性等。公民新聞的產生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產生沖擊了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的局面。與此同時,針對公民新聞出現的問題,我們也應積極應對。
注釋:
①彭蘭.數字媒體傳播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5.
②馬倩.公民新聞的問題研究[D].長江大學,2015:11.
③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⑤申雷雍.公民新聞傳播對公民意識的培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