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瑀釩
語言是人們交際和溝通的重要媒介,也是人類進行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我國疆域幅員遼闊,在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語言和文化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普及統一的語言媒介普通話是減少語言差異帶來的溝通不暢、交流不通等問題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民族融合、區域交往的有力措施。
關于媒介傳播與社會發展的命題,歷史上很多學者對此有過研究,而麥克盧漢的理論在這一領域最具有影響力。
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這一論點更新了人們對于媒介的認知。他認為,媒介對于個人或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其實不在于媒介所包含的內容,而在于媒介本身。他指出,“媒介的內容是各種各樣的,而其對于塑造人際組合的影響也是基本不起作用。”①這樣的觀點提出來,在當時的環境下起了不小的波瀾,因為在當時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都把重點放在關注媒介內容帶來的影響上,探求媒介內容與個人、社會發展的關系,卻很少有人思考媒介本身。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中提到,個人或者社會之所以會受到媒介的影響是由于“新尺度”的產生,這就意味著,任何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都會帶來一種新的“尺度”。而傳播的內容和訊息的改變也是由于新媒介的出現使得人的能力有了新的延伸。“媒介延伸論”也是麥克盧漢一個重要理論,這個理論將媒介看作是人的延伸,并且這樣的延伸還將改變心理和感知,這也是其所有理論的基礎。他認為印刷媒介是視覺的延伸,視聽媒介是觸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是人體不同感官的延伸,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速度和力量的延伸,也就是說媒介是人的感覺器官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每一種媒介都會從改變人們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開始,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麥克盧漢認為人的感覺器官由統一到分化再到統一的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媒介的發展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麥克盧漢舉例說,在部落時代人們僅依靠口語傳播,人們的感官系統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交流的,因此在這個階段是處于一個統一合作的階段,但隨著印刷媒介的出現,大大延伸了人們的視覺感受,因此將眼睛這一器官獨立分化出來,每次只能偏重于一個點并且看到的是一個單一的連續世界,在口語傳播轉向文字印刷傳播的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人們的感官從統合到分化的過程。但是隨著人們進入電子媒介傳播的時代,媒介不僅能延伸人類的聽覺和視覺,觸覺也能得到延伸,所以之前分化的感官又重回統合,重新達到平衡。麥克盧漢也被人們稱為“電子時代的先知”,他預言在電子媒介時代,人們都生活在“地球村”,太平洋就像是將村東和村西隔離的一條小河。在麥克盧漢的“地球村”理論中,人們通過發達的傳播媒介改變了自身的生活和交往形式,社會形態和意識文化都會因此而改變。后來興起的“全球化”理論也正是因為有了麥克盧漢“地球村”的理論鋪墊,才得到長足的發展。②事實上,地球村的出現也更迫切地呼吁人們使用通用的語言媒介,否則將無法進行溝通和交流。從世界范圍來說,不同國家的人們想要溝通就必須學習世界通用語言英語,同理在中國,不同區域的人們交往和交流也離不開通用的語言媒介普通話。統一的語言媒介是社會交往的前提,良好的社會交往才能促進區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語言媒介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口語早在四萬到九萬年前就已經成為部落化時代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媒介和工具,人們脫離了原始社會時期手舞足蹈的表達方式,通過語言符號來傳播信息。社會發展的過程離不開媒介的變遷,口語媒介作為早期的媒介形態也對當時部落時代的社會產生了不同維度的影響。
人類社會第一次媒介形態的巨變就是口語媒介產生帶來的,口語媒介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各個層面都來了不容小覷的變革。隨著口語媒介的發展,人們能通過一種有聲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口語媒介更是成為一種人們表達觀點和彰顯思維的重要工具。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計算和推理的能力就來自于語言規則的掌握,這對當時的人類文化和思想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③口語的廣泛應用也促進了人類有意識地將經驗、信息整理出來進行傳承,在集體化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口語媒介使得人類的合作更加緊密連接,社會化的進程也在加速。
口語一直是人們面對面交流時必備的一個工具,也是人際傳播必不可少的基礎。隨著時代發展,人們進入文字印刷時代,但教育家們依然會讓學生通過口語來背誦和掌握知識,從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來看,除了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外,對于口語表達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大眾媒介傳播時代,口語媒介同樣有了新的形式,廣播電視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人與人之間自然的口語對話搬上大熒幕,極大地延伸了口語的傳播疆域。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字、聲音、圖像形式都被網絡媒介囊括在內,方便快捷的網絡媒介成為主流媒介形態。
電子時代的到來,也使得人們的交流和溝通越來越密切。當我們和他人溝通時,電子媒介可以幫助我們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時統一的語言便成為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人民都有自己地域的語言文化,想要彼此更順利地交流和溝通就必須使用普通話。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要實現交往和交流,不能使用各地的方言媒介,這樣會造成信息傳遞和接受的障礙,漢語普通話作為國家的通用語言媒介,是全國各族人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自人類文明開始到現在,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和變遷,口語傳播和語言媒介是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的,我們每一天的溝通和交際都不能缺少語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傳播、區域的和諧都更需要語言。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工具,記錄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已有成果,傳遞著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科學技術越發達,語言文字應用就越廣泛,與社會的關系就越密切。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規范化的民族語言是一種強大的統一力量,所以現代民族無不重視語言規范化的工作。統一的國家行政事務、大工業的管理、文化教育的普及、人民之間的頻繁交往,無不從客觀上迫切要求語言規范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語言表達的精確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語言規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語言規范化從來就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客觀的社會需要,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圖。語言規范化是力求使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語言擁有統一的規范,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語言媒介的交際功能。語言上的隔閡和混亂,不僅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后果。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語言規范化的水平從來是和整個民族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分不開的,同時又是互相促進的。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通用語言媒介的使用十分重要,因為通用語言可以促進不同語言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我國的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支持與團結,各民族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團結一心,通用語言媒介——普通話的使用可以消除方言所帶來的語言障礙,因此社會通用語言的普及和推廣是極為必要的。我國積極推行使用普通話,從長遠來看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實現良好溝通。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應該保留各民族語言的獨特性,不能消滅方言的存在,因為方言中地域性的交流具有自身特色,同時也是當地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是對原有文化的繼承。
注釋:
①[加]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28.
②[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5-28.
③[美]羅杰·費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