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鑫
如果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的話,在隨后的三年時間中,短視頻異軍突起,成為繼文字、圖片之后又一火爆的互聯網內容傳播方式,備受人們關注。當前,抖音、快手、騰訊微視等短視頻平臺吸引了大量用戶。短視頻具有制作簡單、用戶準入門檻低、社交互動屬性強、碎片化傳播模式等優勢,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和傳統社交的方式。在短視頻越來越火的當下,我們必須思考短視頻發展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式。
隨著短視頻APP 不斷增多,用戶規模不斷擴大,人工、技術審核速度遠遠無法跟上內容發布速度,視頻內容存在不可控的風險。部分“三俗化”、虛假信息視頻內容嚴重影響短視頻領域的網絡生態環境,大數據算法下的個性化推薦也容易造成用戶沉迷,增加視頻瀏覽時間,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在短視頻行業規模高速擴大的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監管,部分短視頻平臺為了流量、廣告收入而進行惡性競爭。
社交媒體時代,短視頻異軍突起,用戶上傳的原創內容在獲得關注和點擊量的同時,甚至可以為用戶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因此部分原創內容生產者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制作拍攝三俗化的視頻內容,例如網紅papi 醬的視頻內容存在直接、間接的性暗示、侮辱性的語言等;湖南益陽兩名主播爬上正在巡邏執勤的警車“耍帥”;湖北武漢一位網友在模仿某平臺翻跟頭動作時不慎將自己兩歲的女孩摔傷,孩子脊髓受損。短視頻內容繁雜、質量良莠不齊、盲目跟風模仿高風險行為、三俗化情況嚴重等都是目前短視頻內容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到短視頻具有癮性機制,其內容大多著力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提供淺層次的感官愉悅和蒼白的狂歡式表演。
侵權問題一直伴隨著短視頻APP 的發展,并愈演愈烈。隨著短視頻用戶爆發式的增長,內容的監控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在短視頻拍攝以及剪輯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侵權包括短視頻使用的音樂版權以及原創內容版權。
音樂雖然不是短視頻的重點內容,但仍然是整個視頻輸出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其使用音樂的版權問題一時間也變得模糊,難以界定。雖然伴隨著國內三大網絡音樂平臺的版權之爭,社會各界開始逐漸重視音樂版權問題,但進入短視頻平臺之后,音樂版權如何界定、二次創作音樂的內容版權問題如何定義均成為短視頻侵權問題中非常棘手的存在。
另一時常出現的侵權問題是短視頻內容復制,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相關原創內容生產者在自己的賬號中發布對比視頻,控訴別人對其原創視頻內容的高相似度模仿。雖然APP平臺設有優質視頻創作者的認證標識,但目前短視頻APP 平臺對視頻內容原創者的保護程度及效果并不顯著。
據《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查》顯示,20%的青少年存在“幾乎總是”看短視頻的行為,接近10%的青少年會“每天看幾次”。網絡使用時間長、缺乏成年人監管、網絡使用低齡化、網絡內容娛樂化比重偏高等都是調查報告中指出的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問題,同時也是青少年使用短視頻的問題所在。盲目跟風模仿短視頻的內容,對于還不具備明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來講是非常危險的,短視頻中的秀曬炫也可能會給未成年人造成對生活錯誤的認知,認為成功輕而易舉,想要不勞而獲。
雖然目前不少短視頻平臺內置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進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戶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都將受到限制。但是,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否進入,退出登錄以游客身份進入以及卸載重裝APP 之后依然可以恢復正常模式。所以“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是否真正起到了防火墻的作用,仍然值得討論。
監管體系的不完善應該從兩個角度出發理解。其一,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輸出者,短視頻平臺人人都可以上傳視頻內容,海量視頻的出現給短視頻平臺的監管帶來了巨大挑戰。不同于文字可以屏蔽關鍵字詞的方式,視頻內容很難通過屏蔽關鍵字詞達到凈化內容的目的,監管難度較大。其二,相關主管部門的權責不清晰,監管力度不夠。對于多數短視頻內容侵權行為,以簡單的刪除內容和口頭警告為主,并沒有起到真正的監管作用。監管力度不足無法對整個行業以及從業者形成有力的震懾和教育效果,也無法徹底凈化短視頻行業的生態環境。
根據《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的總體規范要求,短視頻平臺應當建立總編輯內容管理負責制度。短視頻平臺內部工作人員必須明確其在內容傳播以及版權維護等方面的權責。在日常維護平臺、經營平臺的同時,對平臺上出現的三俗化、暴力、違規內容進行刪除或予以警告。對違規違法發布不良信息的用戶采取警告、限制視頻平臺使用、限制內容上傳、限制互動甚至封號等不同程度的處置措施。
短視頻目前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平臺之一,魔性的旋律、動作、表情和濾鏡,沒有高超的技術要求,就能模仿制作出一條前衛的短視頻。然而相同內容的短視頻大量重復出現不免會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因此“原創”必然是用戶在目前短視頻井噴之勢下取得競爭優勢的核心出路。用戶應該在短視頻制作上下功夫,在內容上貼近受眾,選擇有創意的內容及選題,遠離敏感詞匯,選擇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話題,分析受眾、了解受眾需求,滿足細分受眾的審美需求。
移動短視頻內容龐雜,數量激增,僅僅憑借監管部門和短視頻平臺的共同努力,難以對短視頻內容做到全面監管。監管部門可以通過明確規則,把前置審查的監督權力分出去,建立短視頻違法違規內容網民舉報監督機制和投訴受理機制。短視頻使用者可以通過平臺客服、舉報電話、郵箱等方式向短視頻平臺或相關監管部門進行監督舉報。政府相關監管機構以及短視頻平臺要建立健全投訴受理機制,及時回復用戶投訴、建議,并對違規內容進行及時整改,真正做到“分權”監管,共同維護短視頻內容生態健康發展。
2018年3月廣電總局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強調了短視頻版權和視聽節目許可證;7月上旬開展“劍網2018”專項行動,4 個月時間,15 家短視頻平臺下架侵權盜版作品57 萬部;8月份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全面啟動分領域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的制定工作,其中再次涉及到短視頻。今年1月9日,為了進一步規范短視頻傳播秩序,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其官網上發布了《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中涉及到總體、賬戶(合作、上傳)、內容管理、技術管理四個規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更是詳細列舉了100 條審核標準細則。不難看出,相關主管部門在對短視頻的監管上持續跟進。短視頻的野蠻生長必然帶來監管難題,因此短視頻監管一方面要依靠細化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堅持不懈地規范治理,引導短視頻行業健康發展。
除了平臺、用戶、受眾以及監管部門需要協同努力,共同為短視頻行業穩健發展貢獻力量以外,我們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短視頻行業目前發展已經進入下半場,其內容娛樂化程度嚴重、平臺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問題仍然顯著,更需要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