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治發展的中國經驗
——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

2019-02-20 10:47:09何家華余巖松
深圳社會科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依法治國建設發展

何家華 余巖松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的制度保證。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我國法治發展,這對于增強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積極穩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始終圍繞中國需要什么樣法治,如何實現法治發展的問題,考察社會發展與法治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社會變革進程中法治發展的變化及其內在機理,明確法治發展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國內和國際環境以及基本經驗等問題,進而揭示一定社會條件下法治發展現象的基本規律①公丕祥:《馬克思的法律發展思想及其當代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也即是說,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認為,社會主要矛盾是經濟政治思想階級力量的集中體現,是社會變遷和法治發展的決定性力量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65頁。,必須把法治置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過程中來闡釋法治發展。抓住重點,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論②冷溶:《正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5頁。,因此,矛盾的分析法是理解我國法治發展的密鑰:第一,我們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把法治發展放到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來闡釋,說明法治發展的整體性;第二,我們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歷史、具體地分析不同歷史階段下法治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基本方略,說明法治發展的階段性;第三,我們必須堅持客觀的觀點,實事求是,把握法治發展的客觀形勢,做到主客觀相統一,不斷修正和完善對法治發展的認識,說明法治發展的實踐性。同時,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來看,整體性、階段性、實踐性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整體性、階段性是法治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法治實踐的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實踐性是中國法治發展的根本,中國法治發展不是來自一整套先定的法學或法治理論,而是來自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需要,實踐是我國法治發展的源泉,是檢驗和評價法治發展的唯一標準③李林:《我的“四個十年”及法學研究之路》,周溯源、趙劍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自傳(社會政法學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354頁。。

一、法治發展的整體性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社會性質、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社會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等,也決定了法治發展的變化、目標和戰略等。基于此,我國領導人都是從革命、建設和改革大局中來考慮法治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整體性的方式來理解法治發展。

(一)社會主要矛盾是法治發展的根本動力現代文明孕育出了的現代法治,盡管各國在理論上對法治的涵義、標準理解不同,在實踐上采取的法治的模式也不同④J.M?ller, S.Skaaning, The Rule of Law: Definitions, Measures, Patterns and Causes, Palgrave Macmillan.2014.,但法治仍獲得人們普遍認可,成為不同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下各國政府的普遍追求⑤Brian Z.Tamanaha, On the Rule of Law: History, Politics,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2.。基于哲學觀和歷史觀的不同,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對法治的生成和發展認識迥然不同。資產階級的思想家認為法治發展是理性精神推動的結果,法治或是自然理性,或是人類理性,或是歷史理性的體現,人類真正有能力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進行立憲設計,實現良好法治⑥參見[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程逢如、在漢、舒遜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3頁;[美]馬克斯·法侖德:《設計憲法—美國憲法的誕生》,董成美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年。。19世紀,哲學發生了實證的轉向,學者們開始對社會發展和法治發展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探尋推動社會發展物質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馬克思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認為,第一,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決定的資產階級法的內在矛盾,揭示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社會性和繼承性的社會主義的法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法⑦《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第9~10頁。;第二,把法治置于社會發展的整體視角下⑧李林主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53頁。,揭示了資本主義法治發展的經濟、政治、思想和社會基礎,認為歷史是矛盾性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①[美]馬修·戴弗雷姆:《法社會講義:學術脈絡與理論體系》,郭星華、邢朝國、梁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頁。,社會主要矛盾是主要的經濟政治思想階級力量集中體現,法治發展是物質性力量的推動。

(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下法治發展總體布局改革開放以來,圍繞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黨的十三大做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重大判斷②鄧小平:《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1~252頁。,這是我國社會發展和法治發展的最大實際。在這個實際的基礎上,我國采取漸進式、分階段的改革方式,確定我國發展的優先次序和方略,開啟了我國整體的社會結構轉型,法治發展也隨社會轉型變化而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2年間,中國發展的主軸就是經濟,這并不是說沒有政治或其他方面的發展,而是說經濟發展在這個階段處于主導地位,政治和其他方面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十五大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經濟、政治、文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十六大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居于主導地位,因此,中國的法治發展也是以經濟發展問題為中心,市場經濟方面的法治發展迅速,政治和文化方面法治發展用以輔助經濟發展。十七大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強調社會發展,法治發展向社會領域邁進,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法治發展布局。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時,保持了發展連續性,突出了發展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法治發展總體布局。

二、法治發展的階段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歷史的、具體的,我們必須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過程把握法治發展。因此,為了從宏觀上呈現中國法治發展,筆者將揭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并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進行社會歷史階段的劃分;其次,社會歷史階段不同,我國法治發展的指導思想、法治發展的目標、法治發展的基本方略也不同,顯示了中國60多年法治發展階段性變化。

(一)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下的法治發展(1949~1956)1949年,是新中國的奠基之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建立了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我國除了對外還有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以外,在國內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這是社會主義革命所要解決的矛盾③《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7頁。,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任務是鞏固和建設政權,恢復經濟發展。分析新中國法制建設,一定不要忘記將其同革命性質和政治任務聯系起來④參見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1頁。,這段時期,法治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一是毛澤東提出的建國設計思想,主要包括,從《新民主主義理論》、《論聯合政府》,到1947年12月中央擴大會議、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到后來的七屆二中全會、《論人民民主專政》⑤陳揚勇:《建設新中國的藍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3頁。;二是毛澤東的憲法思想①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17頁、第247~29頁、第250~252頁。。法治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摧毀舊法制、建立新法制;二是維護和鞏固人民政權、奠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三是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法治發展的基本方略包括:一是按照《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規定進行國家制度建設,確立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二是健全人民民主法制,主要制定的是關于土地、婚姻、勞動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法規。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我國的法制建設在繼承了新民主主義時期法制建設經驗,借鑒了蘇聯法制建設的經驗,按照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性質開創新中國法制。這段時期法制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法制的重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教訓,但過多著重法的政治性、工具性,缺乏對法制的深刻理解,法制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致使建國初期法制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后來連續的運動所動搖、摧毀②參見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76頁。。由于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國家重視法制工作,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和規章,但黨并沒有認識到法制對整個國家治理和建設的重要性③參見項淳一:《黨的領導與法制建設》,《中國法學》,1991年第4期。,導致這段時期法制極其不完備,基本的刑法、民法、訴訟法等還沒有制定④參見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76頁。。其次,由于階級矛盾的存在,國家采取既團結又斗爭的統戰策略,更多運用黨的政策、發動群眾、國家贖買等靈活的方式來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務,法制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權的功能,但并沒有成為國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二)社會主義建設和挫折時期下的法治發展和曲折(1957~1977)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中國社會還是否存在矛盾?如何看待這些矛盾?如何正確處理這些矛盾?⑤金善明:《從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國—為人民民主奮斗八十年的中國共產黨》,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第186頁。1956年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和12月,《人民日報》分別刊發《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都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矛盾,認為否認存在矛盾就是否認唯物辯證法。中共八大政治報告決議中把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表述為,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資料組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5、80、108頁。。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據此,中共八大提出了完備法律的任務⑦《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資料組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5、80、108頁。。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采用民主的方式、討論、批評、說服教育,而不是強制的方式解決人民內部矛盾⑧。由于國際上蘇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影響,以及國內反右斗爭的擴大化,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于主要矛盾的提法,認為階級斗爭仍然是國內主要矛盾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資料組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5、80、108頁。,1959年廬山會議,把階級斗爭從黨外引向黨內⑩參見《廬山會議糾“左”的曲折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思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第549頁。,隨后又把階級斗爭重點放在黨的最高層,認為人民的國家權力被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所篡奪,認為“文化大革命”是根除這種危險的途徑和方法①金善明:《從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國—為人民民主奮斗八十年的中國共產黨》,第216頁。。此段時期,盡管中共八大提出完備法律的任務,鞏固新制度是法治發展基本目標,但按照中共八大之后確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國家開啟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大躍進、人民公社等各項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設,個人不斷地整合進單位的單元里,這必然會扼殺法治發展的空間。后來,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階級斗爭,開展的整風運動、反右運動、反右傾運動等運動,又打斷了中國法制建設的正常歷程,法制建設停滯;隨著階級斗爭的升級,開展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全面地蕩滌了法制。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下的法治發展(1978~2011)《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糾正、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圍繞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主題,提出并成功解決了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兩個最核心的問題:一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所要解決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二是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建立基本的經濟制度,開啟政治制度改革、國家體制改革,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帶動了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同時也開創了“三位一體”法治建設總體布局。此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時期,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4頁。。根據社會主義改革不斷展開和深入,我國法治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形成了鄧小平法制理論,依法治國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中,采取漸進性地推進法治發展,不斷地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③參見郝鐵川:《秩序與漸進: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法治國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8頁。。

這段時期我國采取了分階段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三步走”戰略的策略,以經濟改革為中心,面對經濟改革出現的新問題,開啟政治等其他方面改革。與此同時,法治和改革相得益彰,法治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圍繞十三大到十六大“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開展法治建設;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圍繞“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開展法治建設④孫國華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7頁。。

(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法治發展(2012至今)十八大新提出了生態建設,圍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開展法治建設。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這說明我國對社會主義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實現了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同樣,法治中國建設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實現了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制度和理論⑥參見李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徐顯明、李林主編:《法治中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法理學研究會貫徹和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0~32頁。三者相統一,以法治體系為抓手,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與依規治國有機統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①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本書編寫組編著:《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頁;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第22頁。。

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實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繼承和發展。第一,法治的全面性,法治覆蓋黨政軍群團各個領域,成為黨政軍群團治理的重要方式;第二,法治的特殊性,我國生成了自己的法治模式,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法治之下的特殊個案乃至例外,為世界貢獻中國法治的方案和智慧;第三,法治的引領性,中央采取頂層設計和地方創新相結合的方式,更加注重用法治方式來進行改革,強調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立法要引領和推動改革,以此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法治發展的實踐性

回顧我國法治發展歷程,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法治實踐相結合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②參見龔育之:《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國現代史學會紀念建黨七十周年討論會上的發言》,龔育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第297頁。。這條法治道路是從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誕生并將會繼續發展,因此,實踐性是其典型的特征。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實踐是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和在客觀規律基礎上能動地改造世界過程③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298頁。。因此,實踐必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在60多年的法治實踐過程中,實現我國法治發展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法治是什么,我國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法治;二是誰來推動法治發展,也即黨、人民和法治發展關系的問題;三是怎樣建設我國法治,也即國家和法治發展關系的問題。

(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思想路線,這要求我們在法治發展過程中既要反對本本主義,不迷信洋八股和黨八股,又要反對經驗主義,不照搬國外經驗,主張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從實踐中開辟了自己的法治道路。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傾聽人民、實踐和時代呼聲,才能認清社會性質、社會發展的根本任務、歷史階段,才能在思想上做到的與時俱進,只有敢于突破舊觀點,探討新觀點,檢驗新觀點,才能達到思想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經歷了“開創法制—建設法制—毀滅法制—重建法制—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曲折探索,70年的歷程說明我國法治發展是對國情不斷認識的過程,對法治實踐不斷認識的過程,是對各個歷史階段的法治經驗總結的過程。

(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并寫入憲法,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是我國各項事業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④參見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25~36頁。。以上論述這充分說明,黨是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和根本保證,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最高代表者,因此,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①參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頁。。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人民群眾應該是國家權力的真正主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民主就是人民主權、人民意志的實現,就是人民自己創造、自己建立、自己規定國家制度,并運用這種國家制度決定自身事務②李鐵映:《論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5頁。。以上論述深刻地回答了人民民主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民主的本質是人民意志,人民民主實現形式是創造、自己建立、自己規定國家制度,暗含了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地位。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體現,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參與國家管理的有效途徑③參見習近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77~107、80頁。。以上論述說明了依法治國是堅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④參見習近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77~107、80頁。,是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保障。

70年的法治發展的過程,是不斷探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有效方式的過程,是不斷制度化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過程⑤參見李林:《黨與法高度統一》,《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3期。。根據以上關于黨的領導的論述,人民民主的論述和依法治國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于人民意志,有機統一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有機統一于黨和國家制度。尤其是2018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黨的領導寫進憲法總綱,以憲法根本法的形式制度化了三者的有機統一,徹底地解決了黨和政的關系,政策和制度的關系,增強了黨和國家的活力,為黨全面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積極、主動和創造參與全面依法治國奠定了憲法基礎。

(三)堅持改善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和國家制度沒有人否認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怎么實現法治,即國家和法治發展關系的問題。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過程來看,我國采取先經濟改革再社會改革最后政治改革,即漸進性和階段性發展道路。這種策略是肯定了國家在社會轉型中重要作用⑥Samuel P.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強調社會秩序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⑦Samuel P.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突出政治“治”的實質取向而不是競爭民主的形式取向,尋求有效的國家治理,打破了民主和專制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范式。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基本的國家制度建設⑧鄭永年:《國際發展視野中的中國經驗》,《開放時代》,2007年第4期。,我國的制度建設包括黨的領導建設和國家制度建設⑨[蘇]Б.Н.托波爾寧:《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黃中華譯,王明毅校,群眾出版社,1986年。,轉型主要是黨的轉型和國家制度轉型,黨的轉型經歷了從革命方法治理國家的政黨到行政方法治理國家的政黨再到政治方法治理國家的政黨的歷程⑩鄭永年:《人本社會主義、政黨的轉型和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8頁。,國家制度建設經歷了政策主導到管理主導再到法治主導的制度建設歷程,因此,改善和完善黨的領導和健全國家制度就是實現法治的過程,也是正確地厘清了國家和法治發展關系。由于中國法治發展面臨的一些結構性障礙,必須采取國家推進的方式?蔣立山:《法律現代化—中國法治道路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89~93頁。,這種法治建設的方式汲取了我國最大的制度資源。通過不斷地改善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和國家制度的方式,我國法治發展實現了從政策主導型法治到管理主導型的法治演進,最終將實現權威法治。

四、結語

法治中國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精髓。矛盾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①參見毛澤東:《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9~340頁。,法治發展,主要的是由于我國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不是由于形而上的西方法治理念在中國簡單復制的結果,也不是中國面對西方法治沖擊做出反應的結果,而是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自主發展的結果。根據唯物辯證法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矛盾的運動,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我們得出我國法治發展是社會整體發展的結果;根據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在把握鮮明的中國特色下,我們得出我國法治發展是不斷認識中國法治、實現中國法治的實踐過程,是緊隨社會變遷漸進性分階段地實施法治發展戰略的過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警醒我們把握法治發展復雜的運動形式,既要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法治理想主義,防止以此方式來西化、分化、弱化社會主義制度,也要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法治虛無主義,防止以此方式來僵化、固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要求我們認識總結經驗的重要性,總結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保障繼續發展的源頭活水,毛澤東強調黨的經驗就是黨的綱領②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80頁。,因此,法治發展的基本經驗亦是法治發展的基本綱領。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建設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婷婷午夜天|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成人在线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AV熟女乱|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欧美高清三区| 午夜爽爽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v|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老色鬼欧美精品|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a级片视频|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1|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久久综合激情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色135综合网|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男人天堂| 毛片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二区| 久久女人网|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伊人福利视频|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