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忠祥
(安徽省肥東縣第二中學 230000)
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之下,所有的課程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都應該有著極大的變化、創新性的變化,要求能夠推陳出新,來改變原來陳舊的教學方式,而在高中教學中更是如此,需要有著及時的改變,變枯燥單一的課堂為活躍式的合作交流型課堂,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學的發展,也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而研討式解題模式也正是符合這種教學理念,能夠在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以及合作式的學習,激發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在研討中獲得更多的新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學習認識,并加強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在本篇文章中就是以課堂中的教學為例,通過研討式解題方法的代入,所進行的實踐探究.
在高中對“曲線運動”的知識進行教學時,有一節知識點需要有效地驗證曲線上某一個點切線方向的結論,對于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師為此應該設置有相應的三個教學環節:
1.第一個環節就是通過熾熱微粒的圓周運動,能夠體現出在不同物體身上在進行曲線運動時所得到的不同時刻,以及物體的運動方向,從而能夠得出曲線運動的速度以及方向,可能就是以切線的方向進行運動.
2.通過任意的軌道來進行實驗,那么在實驗中通過小球來進行曲線運動,小球在脫離原來的曲線軌道之后,小球是沿著切線的方向運動的.
3.通過瞬時速度以及平均速度這兩個知識,在曲線上去兩點A、B,并在這兩點上進行割線作圖,那么沿著A向B的代表的是AB的平均速度,如果說運動的時間趨近于0,那么這兩個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就會幾乎處于相同的狀態,當B點幾乎接近A點時,這條原本的割線就成為了A點的切線.
通過以上的三個教學環節,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質點在進行曲線運動時,在曲線上某一點的速度,就是沿著曲線切線的方向.
但是在當前的物理教材當中,僅僅只是對圓周運動進行簡單、普遍的概括,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與探究,那么這就不利于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并且在以上的第二點中僅僅只是簡單的實驗,幾乎沒有得到確切的結論,也是不能夠作為科學的實驗結論.但是如果通過研討式解題模式的方法來進行問題的探究,就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從實驗中去得到結果、印證結果,并且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親自參與到實驗當中,讓學生對于曲線運動知識的學習由更加深刻的體會與感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習的樂趣所在.
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在曲線運動知識的教學模塊當中,教師按照教材中的教學順序開展教學活動,顯示對向心力知識的教學,然后才是向心力加速度的知識教學.因此在進行曲線運動的教學中,學生只了解到向心力的基礎知識,卻不能夠理解到向心加速度表示的概念是什么.而隨著教材版本的更換,就將向心力的知識與向心速度的位置進行了調整,但是學生對于這一節知識的學習內容難度卻是上升了.
因此,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采取研討式解題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討論與分析,將速度的變化量作為將教學以及學生討論的重點所在,然后通過結合圖像來進行曲線運動的速度變化的求解.除此之外,在進行知識的研討中,也應該按照教材中的五個步驟來進行探究,依據圓周運動的速度變化量的解題思路,來進行向心速度變化量的推測與探究.在教學的期間,教師還能夠通過“極限思想”,來對知識的講解設置相應的臺階,來對向心速度的方向等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公式推導以及探究,來得出最終的結果.
在課堂上進行曲線運動知識的講解時,不僅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研討式解題方法,在相關的練習題設計中也應該將其融入到其中,在課后進行相關作業的布置時,不僅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把握作業布置的難易程度,還需要通過作業的布置,讓學生能夠在課后進行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在做題過程中就能夠讓學生有效地打開思維,自覺地將課堂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并且作業的布置也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極大的關聯.
例如對曲線運動的作用進行布置時,就能夠引用學生生活中的曲線例題,如跳水運動員的跳水過程、過山車的路線等等,不僅能夠便于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還能夠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基礎上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進行課后的練習時也能夠通過研討式解題方法來進行問題的分析.
總而言之,曲線運動的教學知識作為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教師需要更加的重視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能夠通過有效地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切實的掌握該節知識的內容以及方法的運用.而教師采取研討式解題方法,就應該有效的利用該種方法的優勢,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研討與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不僅如此,研討式解題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還需要在融入到曲線運動的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唯有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切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