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 214513)
當前,高中物理課堂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通常以教師對物理概念或所涉及實驗進行講解的方式為主.在此過程中,學生較為被動,單純通過以上傳統模式,其很難對一些十分抽象或較為難懂的知識點真正理解.其次,該種課堂模式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即學生沒有真正融入到教學環境中,而物理規律等知識點較為枯燥,在該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該學科的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在對課堂內容進行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操作與實踐培養創新能力.
通常來講,物理這一學科所涉及的概念、規律等內容都較為抽象,即使是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理解這些理論性的知識仍具有一定的難度,單純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掌握知識點.與此同時,傳統的物理課堂互動性不強,單向傳授式教學很難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習效果也不太理想.針對此問題,教師應在具體教學前,根據教學內容,預先設計與之相關的問題,并在課堂教學時,利用這些問題將相關知識點引入,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將物理概念等內容逐步滲透.
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幾個關鍵點.首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注意對問題難易程度的把握.在教學內容初期,教師應以簡單易懂的問題作為引入課堂內容的媒介,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課堂所學內容主動進行思考,在這一思考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聯想和想象來理解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其次,所設置問題應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即將所指導的物理知識點與實際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將一些抽象的物理規律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將所學內容與自身感受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獨立思考,降低理解難度.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部分時,可以圍繞其關鍵內容設置若干問題,借助這些問題將其所涉及的知識點為學生進行指導.比如,在教學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討論什么是機械能?其守恒的條件?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已經產生了探索答案的興趣,這時教師通過具體講解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將知識點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更有利于其對知識點的理解.當學生初步理解機械能守恒這一概念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列舉實際生活中所見的符合守恒定律的運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要局限于書本,積極思考不同的答案,更全面地理解所學知識點.
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需要將很多難以理解的抽象問題簡單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進行講解.但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及課后反饋來看,在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這種模式并沒有培養學生利用已學內容去思考新問題的能力,即學生在將所學轉化為所用等方面的表現并不是很好.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并解決新問題,教師應在課前、課中及課后等多個階段鼓勵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主動探究,積極地尋求物理現象的原因等.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摩擦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和摩擦力有關的物理現象,并進行記錄與總結,在課上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摩擦力的相關概念及物理現象已經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與吸收.同時,學生通過將自己的發現與課堂所學內容進行對比,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如何調整自己思考物理問題的思路.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后面的物理學習中,可以主動分析問題,積極探究答案.
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是十分關鍵的一部分內容.通過實驗,教師可以將物理現象或規律等更生動地為學生進行展示,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來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但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教師一般作為實驗的主導者,即由教師進行實驗并講解,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真正地體驗這一過程,對整個環節所涉及的內容沒有較為深刻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教師應打造體驗式課堂,由學生作為實驗的主導者,讓學生在真正的情境中觀察物理現象.以摩擦力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小車等工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進行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總結,互相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去分析及調整,并思考原因.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幫助,也可以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物理涉及的概念等知識點較為抽象,不易于學生理解,因此,在高中階段,教師應結合教學經驗,為學生打造更有利于其理解教學內容、培養創新能力的物理課堂,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既可以較好地掌握學習重點,也可以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應用創新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