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華
(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 215600)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后續化學學習的啟蒙,有一定的基礎性;并且它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教學中會創設大量的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但由于中學階段藥品、實驗器的局限有些實驗根本不能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對實驗的儀器,藥品進行合理的篩選,以達到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
初中化學課程的開設大多數地區選在初三,初三的學生不僅面臨畢業更重要的還有升學.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階段開設化學課程,學生能否在較短的時間里適應化學的學習,良好的開端非常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化學第一課大家都會選擇一些興趣小實驗來激發大家學習的熱情,但如若能將這些實驗是讓學生帶著疑惑,帶著問題后在完成的效果又會截然不同.比如:大家常做的“魔棒點燈實驗”以下是筆者上課的一個片段“教師:同學們實驗臺上的酒精燈你們能點燃嗎?學生:能.老師:用什么?學生:打火機、火柴、鉆木取火、凸透鏡等.老師:那你們覺得玻璃棒能點燃嗎?學生:能、不能.老師:說能的同學來點點(當然僅用玻璃棒是不能點燃的).老師:我能.學生:帶著疑問觀看.老師:展示實驗“酒精燈被點燃”.一個魔棒點燈實驗在實驗時設置疑問懸念,不僅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當實驗現象呈現在大家面前時也給人以震撼的效果.如若能在學生真個學習的階段適時的給學生這樣的設疑,最后又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想必學生的心一定是被我們牢牢抓住的.那怎會沒有熱情,效率怎會不高呢?

伴隨新課改的進程,為了給學生營造更為優良的學習環境,大膽對化學實驗藥品進行創新設計.比如:8個基礎實驗之一的“二氧化碳的制備和性質”中要求將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著高低蠟燭的燒杯中,證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但實際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多次實驗成功率依然比較低,要么蠟燭都不能熄滅要么只有高的熄滅.這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影響學生的記憶.當然實驗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如:二氧化碳的濃度不夠、傾倒的方法不正確,蠟燭燃燒放出的熱量過多導致二氧化碳很快逸散掉了等.但如果用“干冰”代替二氧化碳,不僅濃度得到了保證,同時選用Y或T型管將氣體導入高低蠟燭的位置減少了由于傾倒帶來的問題,成功率更高.同時在廣口瓶中放入干冰再用膠頭滴管向廣口瓶中幾滴水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干冰升華吸熱可用于舞臺云霧,效果也非常明顯,給學生的影響很深刻,一舉多得.這樣不僅將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而且可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升課堂效率.
數字化實驗是一種由“傳感器、數據采集器、實驗軟件包和計算機”構成的新型實驗系統.它以真實的實驗為基礎,借助計算機技術處理相關數據,清晰、準確、實時、直觀的展示實驗過程,并以數據、圖表、變化曲線等多種形式,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化學的規律.它從多角度的感知,多視角的分析,揭示實驗的本質,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降低教學難度,使課堂內容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如:基礎實驗八“酸、堿的化學性質”在酸中加堿溶液酸堿度的變化.從而來繪制在堿溶液加酸溶液,溶液pH的變化關系,學生很難準確的繪制,理解真實的反應在堿溶液中加酸溶液pH的變化關系.有同學提議“一邊滴加堿溶液一邊攪拌一邊測pH”而后再描點畫圖.但這樣的實驗設計對于緊張的課堂來說效率太低.如若跳出傳統的儀器,而采用新的數字化儀器能僅能一步完成實驗還能快速準確的繪制出圖像,真實且直觀.也減少了學生的困惑,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讓學生學習一些化學知識,解決幾道化學題,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來指導生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得到內化升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的安排在由淺入深再結合現實生活以及實際生產,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學,體會化學,并為課堂教學助一臂之力.“溶液酸堿性的檢驗”以石蕊和酚酞為指示劑完成實驗,并檢測了生活中一些物質的酸堿性.課堂的最后給學生介紹指示劑的制作,讓學會回家選擇花瓣等物質自制酸堿指示劑.將課堂延伸至課外、家庭.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總而言之,在初中化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與熱情,但若能將一些實驗稍作調整和創新還能提升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化學知識學習的意識,無形中提升了課堂的效率,也這與我國現代素質教育中的要求是相符的,并且能夠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能給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奠定夯實的基礎,更為學生未來更為良好的發展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