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強,李斌,唐國強,李棟
腦膠質瘤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由中樞神經系統的上皮組織病變引起,占顱內腫瘤的45%~50%[1-2]。125碘粒子植入腦膠質瘤腔后,可以近距離持續性殺傷腫瘤細胞,因此對于腦膠質瘤的治療可以取得較好效果,近些年逐漸得到重視[3]。miRNA保守性較高,不被RNA酶降解,耐受不同的pH值、溫度變化,即便在反復凍融的情況下也可存在,所以在機體血清中也可穩定存在[4]。為此,本文通過125碘粒子植入聯合腫瘤切除手術來治療腦膠質瘤,并觀察其對患者血清miR-128、miR-29c表達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接受治療的腦膠質瘤患者80例,符合WHO的診斷標準[5],經CT、MR檢查確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 35~67 (47.45±8.39)歲;病理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1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14例,少突星形細胞瘤16例;腫瘤分化程度:Ⅰ~Ⅱ級患者19例,Ⅲ~Ⅳ級21例;腫瘤位置:額葉18例,顳葉12例,多個腦葉5例,其他部位5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35~70(48.54±8.99)歲;病理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1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15例,少突星形細胞瘤15例;腫瘤分化程度:Ⅰ~Ⅱ級18例,Ⅲ~Ⅳ級22例;腫瘤位置:額葉17例,顳葉13例,多個腦葉6例,其他部位4例。2組性別、年齡、腫瘤病理類型、分化程度、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單發性腫瘤,無室管膜下或腦膜轉移,腫瘤不累及間腦和基底神經節,手術治療前未接受放療、化療。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感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開顱腫瘤切除手術。腫瘤切除手術的方法:首先在手術前使用磁共振技術確定腦膠質瘤的準確位置,使用濃度5 mg/kg丙泊酚進行全身麻醉,當患者進入深度昏睡狀態時,切開患者的頭皮,取下骨瓣,打開患者的硬腦膜,在離膠質腫瘤表面最近的地方下刀,手術過程中注意避開功能皮質區,以免對患者造成其他傷害。位于腦組織功能區的腦膠質瘤,實行次全切術,盡可能地保留神經功能;而位于非功能區的膠質腫瘤進行全切手術,但切除的正常腦組織不能超過2 cm。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開顱腫瘤切除手術的基礎上給予125碘粒子植入治療。具體方法:在腦膠質瘤的病床上植入放射性125碘粒子,粒子的活度為0.4~0.5 mCi。植入的125碘粒子劑量可根據腫瘤體積的不同來確定,一般采取50~80Gy周邊劑量,顱內植入125碘粒子以小活度為佳,每顆粒子的活度為(1.11~1.18)×107Bq,對于Ⅲ~Ⅳ級的腦膠質瘤可以在植入粒子的時候適當降低劑量,植入深度大于0.5 cm,不超過1.0 cm。
1.4 血清中miR-128和miR-29c表達檢測 分別采集2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1周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離心15 min,提取血清,-50℃冰箱中保存,待檢。采用熒光定量RT-PCR技術進行檢測,嚴格按照定量PCR儀的操作說明書進行。首先取血清樣本,使用mirVanaTMPARISTM試劑盒提取血清總RNA,使用DNAaseⅠ酶去除DNA,并依次加入2.5 μl稀釋10倍的PCR緩沖液, 1.5 μl MgCl2溶液,以及0.5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最后加水配成總體積為25 μl的反應體系,在試劑盒中進行反轉錄,在94 ℃環境中反應1 min;55℃環境中反應1 min;72 ℃環境中反應 1 min,進行35個循環,72℃環境中反應延長5 min,重復最少3次。引物及探針序列,hsa-miR-128: 5'UCACAGUGAACCGGUCUCUUU3',hsa-miR-29c: 5'TAACCGATTTCAAATGGTGCTA3’,其5’端采用FAM報告熒光標記,3’端采用TAMRA淬滅熒光標記。采用2-△△Ct方法計算出miR-128和miR-29c表達水平。
1.5 功能狀態評分標準 本研究選用功能狀態評分法(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對患者的功能狀態進行測量:患者身體情況正常,無癥狀和體征,記為100分;患者可以進行正常活動,癥狀和體征輕微,記為90分;患者勉強可正常活動, 有些輕微癥狀或體征,記為80分;患者不能維持正常活動,但生活可以自理,記為70分;患者偶爾需要幫助,大部分情況下生活可自理,記為60分;患者常常需要別人幫助,生活自理的時候很少,記為50分;患者長期需要別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記為40分;患者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人貼身照顧,記為30分;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住院維持生命,記為20分;患者病危,瀕臨死亡,記為10分;患者死亡,記為0分。
1.6 療效判斷標準 將2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miR-128、miR-29c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且miR-128、miR-29c水平顯著恢復;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沒有好轉甚至惡化,且minR-128、miR-29c未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下積液、皮疹、血小板減少、紅細胞減少、感染、發熱、癲癇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比較。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血清miR-128、miR-29c表達水平比較 患者不同性別、年齡、KPS評分及腫瘤直徑、腫瘤位置、病理類型等比較,血清miR-128、miR-29c的表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腫瘤分化程度Ⅰ-Ⅱ級患者血清miR-128水平高于Ⅲ~Ⅳ級患者,血清miR-29c水平低于Ⅲ~Ⅳ級患者,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80例腦膠質瘤患者血清miR-128、miR-29c表達水平比較
2.3 2組患者血清miR-128、miR-29c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中miR-128、miR-29c表達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中miR-128水平均降低,血清中miR-29c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的變化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3、圖1。

圖1 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iR-128、miR-29c表達水平比較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KP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的KP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KPS評分均有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KP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2.5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見表5。
腦膠質瘤為惡性腫瘤,它具有一般惡性腫瘤的特點,呈現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腦組織無明顯分界。目前手術治療是其主要臨床治療方法,但是一般手術難以根治,手術后具有高復發率和高病死率[6]。腦膠質瘤處于Ⅰ~Ⅱ級時,手術的切除程度與治療效果關系緊密,所以,盡可能多地切除腦膠質瘤組織可以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減低手術后患者的復發率和病死率,提高
患者的5年生存率[7]。但是處于Ⅲ~Ⅳ級的腦膠質瘤患者,即便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組織,手術后患者的復發率、病死率依然很高,而且不良反應也較多[8],這就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療方案。
由于腦膠質瘤的邊界不清晰,而且要避免損傷到重要的腦部神經和正常組織,并不能切除太多的腦組織[9]。一般腦膠質瘤位于腦組織功能區時,實行次全切術;膠質腫瘤位于非功能區時,才可以進行全切手術,但切除的正常腦組織不能超過2 cm,限制了手術范圍。125碘粒子是一種放射性粒子,可以發射出弱γ射線,其半衰期約為60.1 d,最大輻射半徑為1.7 cm[10-11]。當125碘粒子釋放出γ射線時,會破壞腫瘤細胞的DNA雙鏈,阻礙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使腫瘤細胞無法進行分裂增殖,從而抑制腫瘤的復發[12]。125碘粒子植入腦膠質瘤腔后,其釋放出的γ射線是由125碘粒子在機體內部發出,并不再像體外化療那樣必須穿過正常的腦組織才可以達到靶區,而且這種方式可以低劑量持續性照射,有效殺死處于不同分裂周期的腫瘤細胞,從而克服普通外部放射治療過程中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彌補其放射殺傷的缺陷[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高,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狀況少,可能原因與125碘粒子植入術的優越性有關。125碘粒子植入腦膠質瘤腔治療方法,可以在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情況下,保持足夠時間的低劑量照射,破壞腫瘤細胞DAN,最大程度殺死腫瘤細胞,同時對于正常腦組織及敏感器官也不會造成傷害,最終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1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KPS評分比較分)

表3 2組患者血清miR-128、miR-29c表達水平比較

表5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miRNA存在著多種形式,可調節轉錄后水平的基因表達,通過這種方式,在細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發育等一系列的生命活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miRNA也可以調節腦膠質瘤細胞的分化增值過程[15-16]。有研究表明,腫瘤和一些疾病患者血清中發現了許多特異的miRNA,并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特異度[17-18]。這些靈敏度及特異度可以使血清miRNA成為研究相關疾病的有效標志物。本研究主要通過檢測血清miR-128和miR-29c的表達水平,為判定臨床腦膠質瘤手術治療后的效果提供參考。miR-128通常聚集在正常人腦組織中,通過芯片檢測,可以發現腦膠質瘤組織中miR-128的表達水平升高[19]。細胞實驗發現,miR-128表達水平上調后,膠質瘤細胞的增殖受明顯抑制。可能是由于通過下調靶基因Bmi1和E2F3a的水平,從而達到抑制細胞增殖的效果[20]。本研究中通過手術治療后,患者血清中miR-128表達水平下降,這說明機體正常組織細胞發生癌變時,miR-128可以通過高水平的表達來抑制癌細胞增殖,在患者接受治療后,其表達水平下降。miR-29c是miR-29的一種,在多種腫瘤中處于低表達狀態。Xiao等[21]在其研究中得出miR-29c在腦膠質瘤細胞中呈現較低表達的結論,提高miR-29c在腦膠質瘤細胞中的表達水平,能夠對NASP基因表達進行有效抑制,從而促進腦膠質瘤細胞的凋亡。在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后血清中miR-29c的表達水平升高,說明miR-29c的表達水平越高,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越好。分析原因:125碘粒子具有放射性,可以發射X、γ射線,X射線對氧自由基有誘導作用,促進殺死腫瘤細胞,γ射線通過產生的電離作用促進DNA雙鏈斷裂,導致細胞凋亡。125碘粒子促進miR-128和miR-29cDNA雙鏈斷裂,誘導氧自由基,抑制其水平表達,加速腫瘤細胞凋亡。
綜上所述,125碘粒子植入聯合腫瘤切除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效果優于單純采用腫瘤切除手術,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血清中miR-128、miR-29c的表達水平,還可以提高患者的KPS評分,以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目前,腦膠質瘤的治療在臨床上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一個復雜和艱難的過程。125碘粒子植入可以提高患者的KPS評分,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研究125碘粒子植入與系統化療、射頻消融、放療等治療方式聯合治療腦膠質瘤,改善患者的預后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療效率,值得期待。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張云強:提出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李斌、唐國強:實施研究過程,負責采集、分析數據;李棟:搜集整理數據,統計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