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洪,通信作者:王曉荷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濱醫院,廣西 南寧530021)
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部病變、外傷和炎癥等多種因素刺激和壓迫周圍的神經和血管,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出現以眩暈、頸肩痛、頭痛及頸部不適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心理、日常生活、工作及社會適應能力。筆者對30例頸性眩暈患者采用針刺風池(雙)、天柱(雙)、風府(簡稱“頸五針”)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在南寧市江濱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及神經內科住院的60例頸性眩暈患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5~63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年。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29~60歲,平均40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年齡<18歲且>70歲,病程超過3年者。②外耳性和眼源性眩暈者。③有嚴重器質性病變、發熱、血液性疾病、傳染病或精神疾患者。④同時使用其他治療眩暈藥物的患者。⑤不能堅持治療,自動退出者,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評定者,因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完成量表者。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采用內科常規治療,即口服銀杏葉提取物片(金納多,德國威瑪舒培博士藥廠,國藥準字 H20090296,40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10d為1個療程。兩組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對比臨床療效。
2.1 對照組 參照《針灸治療學》中常規針刺法施治。取穴:百會、四神聰、風池、頸夾脊、印堂、內關、豐隆、太沖。操作:針刺方向及深度按常規處理,行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有酸脹麻感為度,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 治療組 采用針刺頸五針法進行施治。取穴:風池(雙)、天柱(雙)、風府。操作:患者取舒適體位,常規消毒針刺穴位后,用0.25mm×25mm一次性毫針快速刺入一側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深度15~20mm,行針1min,平補平瀉,以患者出現酸、麻、重、脹等感覺為度,或以針感向頸部或腕部走竄為佳。采用相同的方法針刺天柱(直刺)及風府(針尖朝下),每隔10min行針1次(手法同上),30min后取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采用改良后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1]對患者頸性眩暈癥狀改善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5大項:眩暈16分(眩暈程度8分、頻度4分、持續時間4分),頸肩痛4分,頭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14分,心理及社會適應8分,滿分為44分。根據治療前后評分計算癥狀改善指數,均由同一名評估醫生完成評估。癥狀改善指數=(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改良后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法進行評定[2],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臨床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達到正常,改善率≥75%;顯效:臨床體征明顯好轉,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緩解,功能恢復基本正常,50%≤改善率<75%;有
效:臨床體征和癥狀均有減輕,但體征、癥狀、功能達不到正常水平,25%≤改善率<50%;無效:治療后臨床體征、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改善率<25%。
3.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治療前后比較采用Ridi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指數、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評分及癥狀改善指數比較(±s)

表1 兩組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評分及癥狀改善指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癥狀改善指數治療組 30 21.32±3.27 33.35±3.11△▲ 0.39±0.07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對照組 30 20.21±4.81 28.42±2.93△0.26±0.03

表2 兩組頸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并不清楚,目前國內外多數學者認為上頸椎區域功能紊亂引起的本體感受器異常神經傳入前庭核導致頸性眩暈。常見的假說有頸本體覺相關性眩暈和神經血管性眩暈,根據不同假說,治療方式及治療效果不盡相同[3]。中醫認為,頸性眩暈屬中醫“眩暈”“項痹”范疇。其病因病機為因痰致眩、因風致眩,機體氣血運行因痰瘀而受阻,造成血不上榮,陽不上承,亦可致使清竅蒙閉,產生眩暈。針刺治療能增強經脈間的聯系,具有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整臟腑氣血等功能,是目前臨床治療頸性眩暈的重要手段[4]。筆者認為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于補髓益腎,祛風通絡,故采用針刺頸五針對頸性眩暈患者實施治療。針刺雙側風池、雙側天柱、風府,既發揮了風池作為足少陽和陽維脈交會穴的疏風通絡、行氣活血、醒腦開竅之功,又發揮了膀胱經天柱穴治頸項筋急、頭旋腦痛的作用。同時針刺陽維脈與督脈交會穴的風府穴,通督入腦,使腦髓得養。5穴共奏補髓益腎、祛風通絡之效。本研究結果證實,針刺頸五針治療的頸性眩暈患者其頸性眩暈癥狀改善效果優于常規針刺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