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河南省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臨床常見的小兒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本病多呈非進行性發展,致殘率極高,給患兒及其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及精神壓力[1]。腦癱在臨床中主要分為5型,其中痙攣型腦癱發病率最高,占60%~70%。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對該病的致病病因、病理機制的認識也逐漸加深,然而在針對性治療上并無重大突破,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2]。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學者針對該病所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的康復提出了眾多的治療思路,如依據小兒發育及神經生理學提出的Bobath法,依據神經沖動理論提出的神經誘導療法等,雖然各療法均有一定的特點,且理論支持相對完善,但單一的康復訓練均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3]。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元陽不足,髓海空虛,肝陰失養,以致清竅不通,筋脈拘攣,四肢關節屈伸不利等[4]。故在針對外部肌肉治療的同時也應調理臟腑,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筆者采用柔筋點穴法聯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6—2017年在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科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共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齡(2.2±1.7)歲;平均病程(14.0±4.6)個月。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2.1±1.5)歲;平均病程(15.0±5.2)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患兒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引起患兒肌肉痙攣、運動障礙的主要病因為腦損傷;可合并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等其他功能損傷;疾病出現在嬰幼兒時期。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3個月至5歲;患兒家長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因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性腦損傷;腦癱類型為非痙攣型腦癱;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施術部位皮膚潰爛,無法進行治療。
2.1 對照組 采用Bobath法進行康復訓練。①通過對抗性訓練來矯正患兒異常的姿勢及運動方式;②通過修正患兒的頸部、上肢及下肢的垂直直立,以達到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③通過放松性手法如拍打、揉搓等降低患兒的肌張力,以緩解痙攣。每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上述康復訓練的基礎上,以補髓柔筋法進行推拿。①點揉背部督脈及膀胱經諸穴,每穴5s,力度以患兒耐受為度,重點點揉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大椎5個穴位,每穴20s,可稍加力度;②患兒取坐位,術者立于其后,對風池、百會、四神聰、啞門、天柱等穴位進行點按,每穴20s,力度以患兒耐受為度;③揉捏下肢,術者以拇指螺紋面貼近患兒下肢外側,從外踝尖至髂外上脊向內緩慢揉撥,再以掌根貼近患兒下肢正后方,輕微下壓,自承扶穴向下直至跟腱,可輕輕點按委中、三陰交、承山等穴,每穴20s;④揉捏上肢,柔和點按肩井20s,以拿揉法放松上臂后肌群,點按曲池20s,輕柔拿捏前臂的前后肌群。以上治療每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采用GMFM66測試量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參考Ashworth痙攣分級法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痙攣程度進行評價,顯效:痙攣程度降低2級;有效:痙攣程度降低1級;無效:痙攣程度降低不足1級。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治療后治療組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5 106.37±32.54 161.56±36.48△▲對照組 25 104.42±41.23 131.23±19.28△
(2)痙攣分級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后痙攣分級療效比較[例(%)]
針對小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神經肌肉相關疾病,神經反射刺激及成熟的康復訓練技巧往往被運用于運動控制的治療中。研究表明,除神經反射等功能影響外,骨骼肌系統和感覺系統等均對患兒運動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痙攣型腦癱患兒存在嚴重的肌張力升高、肌肉僵硬、骨關節排列紊亂等問題,嚴重影響其運動功能[5]。Bobath法立論于神經生理及小兒發育知識,對患兒的肌肉進行持續性刺激,逆反饋于神經,促進運動神經系統的改善,同時糾正患兒的運動異常和姿勢異常,保持其運動時的平衡和穩定,可控制神經系統中姿勢反射的異常,促進正常的運動反射[6]。
中醫將痙攣型腦癱歸于“五遲”“五軟”范疇,其病機多與先天稟賦不足,腦髓失養,后天氣血虛弱以致筋骨濡養不足,麻痹不用,故應以補髓養神、柔筋利關節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患兒多稟賦不足,臟腑柔弱,其病機復雜,但仍以陽虛為主,陽氣不升,氣血不運,故發育遲緩?!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疲骸瓣枤庹?精則養神,柔則養精?!标枤獬渥?則筋肉柔和,陽氣不足,則筋肉失于溫煦,進而拘攣麻痹。督脈總督一身陽氣,膀胱經諸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之處,對兩經諸穴進行點按,可激發陽氣及各臟腑之氣,對患兒筋肉痙攣、發育遲緩均有一定療效。故筆者采用柔筋點穴法先對患兒背部膀胱經及督脈進行點按。因頭部有感覺、運動等中樞神經的反射區,對頭部諸穴進行點按,不僅可以緩解頭部氣血運行,還可以直接針對相應的功能障礙進行治療,對患兒腦部發育、運動障礙改善有確切的療效。在臨床治療中,筆者發現重刺激手法可快速緩解患兒肌肉的痙攣狀態,但此種方法療效較為短暫,在患兒自主運動時又會恢復緊張狀態。故筆者以輕柔手法刺激患兒四肢肌肉,對患兒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周圍諸穴進行重點點按,雖然即時療效不如重刺激手法,但療效持久穩定,長期療效顯著。本研究中,筆者采用柔筋點穴法聯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治療,結果證實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及肌力均有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柔筋點穴法聯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及痙攣狀態改善效果顯著,標本兼治,適合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