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張愛萍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454000)
癌性發熱是指癌癥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出現的直接與癌癥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和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此類發熱特點明顯,一般無規律性,發熱持續不解或呈間斷性;熱型往往以低熱為主,有時高于38℃,保持較長時間,多存在于腫瘤進展期或晚期,應用抗腫瘤治療后可有改善[1]。癌性發熱一般存在于腫瘤的整個疾病過程中,持續的發熱癥狀增加了機體的消耗,加劇患者體重下降,影響其生存質量和進一步的抗腫瘤治療。因此,有效控制腫瘤患者體溫對病情控制及預后有重要的影響。惡性腫瘤常因為生長迅速、癌組織壞死或合并感染導致中度以上發熱。同時,腫瘤患者經放療、化療后均可因為火熱毒邪內侵,郁于臟腑,或陰液虧虛導致各種熱證表現。筆者以中醫“甘溫除熱”為理論依據,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癌性發熱患者25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收治的50例癌性發熱患者,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30~75歲;腫瘤種類:肝癌17例,惡性淋巴瘤10例,乳腺癌8例,結腸癌5例,胃癌5例,多發性骨髓瘤3例,腎癌2例。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25例,西藥組25例。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根據《內科疾病鑒別診斷學》[2]中癌性發熱診斷需滿足以下條件:①經臨床和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②患者體溫每日至少1次超過37.5℃,持續時間超過2周;③實驗室檢查排除感染和其他非腫瘤性疾病引起的發熱;④血常規檢查白細胞<8.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75%,淋巴細胞比例<40%,抗生素使用1周以上且發熱未得到控制。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對發熱無明顯影響;使用萘普生可完全退熱,停藥后又再發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入院體檢及實驗室檢查有感染和其他發熱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對發熱有明顯影響者。
2.1 西藥組 給予吲哚美辛片(安陽市華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0831,25mg/片)治療,每次25mg,每日3次口服。連續用藥10d,停藥7d后觀察療效。每日測體溫6次。
2.2 中藥組 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生黃芪15g,黨參片10g,炙甘草6g,炒白術15g,柴胡6g,升麻6g,陳皮6g,當歸10g。辨證加減:盜汗者加五味子10g,浮小麥20g;口干口渴者加地骨皮15g,石斛10g,麥冬15g;熱重者加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失眠者加合歡皮20g,柏子仁15g;疼痛者加延胡索10g,徐長卿15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用藥10d,停藥7d后觀察療效。每日測體溫6次。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體溫恢復正常,停藥7d后無反復;有效:最高體溫下降0.5℃,停藥7d后尚穩定;無效:最高體溫未能下降,或用藥時下降,停藥7d后恢復到用藥前體溫或更高。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癌性發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伴隨癥狀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癌性發熱患者治療前后伴隨癥狀比較(例)
癌性發熱為惡性腫瘤臨床常見并發癥,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癌性發熱屬于中醫 “內傷發熱”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過程中不可再用寒涼藥物,以免導致耗傷陽氣[3]。其病機為機體內耗氣血,導致臟腑失調,陰陽失衡。癌性發熱根據病因病機,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可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虛證可分為陽虛、氣虛、陰虛、血虛[4]。癌腫本身屬于有形之邪,形成后使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氣機郁滯,久滯久郁可化熱,產生瘀血、痰濕等,進一步加重氣機瘀滯導致發熱,經久不愈。癌癥患者對于疾病本身的恐懼及其造成的經濟壓力,導致精神負擔增大,容易導致氣機逆亂或郁滯[5]。
中晚期癌癥患者大多經歷多次放化療治療,機體正氣受損,氣血耗損嚴重,因此臨床中氣血虧虛型癌性發熱比較多見。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達則生化有源,氣血充足。如果因為久病正氣虛弱、脾胃損傷、中氣下陷、虛火內生而導致的發熱,或是內傷勞役發熱,乃胃中真陽下陷,內生虛火,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補中益氣湯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協助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此方為甘溫除熱之代表方,方中所用諸藥并不是一味地甘溫之品,而是重視在甘溫補中的基礎上,適當的使用苦寒瀉火藥物,但其選用劑量較輕,并且予以酒制或炒制處理,去性存用,達到補中有瀉的目的。同時又可以預防其苦寒之性傷及脾胃。本研究以中醫“甘溫除熱”為理論依據,認為癌性發熱是由于脾胃氣虛,元氣不足,不能斂降陰火,陰火上沖而產生,屬于典型“內傷發熱”范疇,故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癌性發熱患者。
臨床上腫瘤患者發生癌性發熱比較常見,有些患者持續發熱可能會影響進一步治療,并對患者機體造成消耗。本研究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癌性發熱,效果顯著,但是其治療的確切機制仍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