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芬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7)
秋季腹瀉是由A組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發于秋季,嬰幼兒為高發人群。秋季腹瀉主要癥狀為急性腹瀉、惡心、嘔吐、發熱、腹痛、腹脹等。臨床以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為主,暫無特效藥物。秋季腹瀉屬于中醫“泄瀉”范疇,應施以健脾利濕、澀腸止瀉之法。參苓白術散為中成藥,可益肺氣,補脾胃。健脾止瀉湯由白術、澤瀉、葛根等組成,可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筆者采用健脾止瀉湯聯合參苓白術散治療秋季腹瀉患兒,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鄭州市中醫院兒科收治的86例秋季腹瀉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3歲,平均(1.68±0.52)歲;中度脫水14例,輕度脫水29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3歲,平均(1.56±0.67)歲;中度脫水15例,輕度脫水28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脫水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秋季腹瀉的相關診斷標準[1];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使用過止瀉、抗病毒藥物治療;其他胃腸道疾病。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口服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1歲以下兒童每日1袋,1~2歲兒童每日1~2袋,2歲以上兒童每日3袋,早中晚分服。治療3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健脾止瀉湯聯合參苓白術散(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0755)治療。口服參苓白術散,1歲以下兒童每日3g,1~3歲兒童每日9g,早中晚分服。健脾止瀉湯方藥組成:木香5g,藿香6g(后下),生黃芪12g,葛根8g,茯苓6g,炒薏苡仁8g,炒白術6g,生姜3g,甘草片6g,蒼術6g,吳茱萸5g,五倍子6g,丁香6g。身冷者加桂枝,營養不良者加山藥,嘔吐者加半夏。每日1劑,水煎,分4~6次溫服。治療3d。
3.1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癥狀改善情況(止吐、止瀉、退熱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3d內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性狀、次數恢復正常;有效:治療3d內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性狀、次數有所好轉;無效:治療3d后癥狀未改善,大便情況無明顯改變[2]。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41,P=0.035<0.05)。見表1。

表1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治療效果比較[例(%)]
(2)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癥狀改善情況比較(h,±s)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癥狀改善情況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止吐時間 止瀉時間 退熱時間觀察組 4334.26±10.17△ 31.09±9.31△ 22.71±7.82△對照組 4355.84±14.35 53.74±13.90 34.59±10.43 t值 8.046 8.878 5.976 P值0.000 0.000 0.000
(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秋季腹瀉是由于感染輪狀病毒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受損,導致吸收性障礙,積聚腸液,引發腹瀉。此外,腸液分泌過多會導致分泌性腹瀉。臨床常用蒙脫石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可有效抑制腸道內病毒,修復消化道黏膜。秋季腹瀉屬于中醫“泄瀉”范疇。小兒脾胃嬌嫩,秋季濕熱、風寒之邪侵襲,損傷脾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濕滯內停,清濁不分,合污而下,發為泄瀉。故應施以健脾利濕、澀腸止瀉之法。石來軍等[3]研究指出,參苓白術散用于小兒秋季腹瀉治療,可縮短止瀉時間,促進癥狀緩解。參苓白術散為中成藥,主要成分為人參、茯苓、白術、白扁豆、甘草、蓮子、桔梗、山藥、砂仁、薏苡仁,其中人參補脾益肺、復脈固脫,茯苓益脾和胃、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益氣,白扁豆健脾化濕,蓮子補脾止瀉,砂仁溫脾止瀉、化濕開胃。諸藥共奏健脾益氣、化濕開胃的功效。健脾止瀉湯方中木香健脾消食、行氣止痛,藿香和中止嘔、芳香化濁,黃芪益氣固表、利水固脫,葛根透疹止瀉、升陽解肌,炒薏苡仁健脾利濕,炒白術健脾止瀉,生姜溫中止嘔,甘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蒼術健脾燥濕,吳茱萸溫中燥濕,五倍子澀腸解毒,丁香溫中降逆。諸藥合用,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可奏健脾利濕、澀腸止瀉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可調節體液免疫功能;藿香有抗菌作用,能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蒼術有滅菌、健胃、利尿作用[4]。張永政等[5]研究發現,健脾止瀉湯治療小兒腹瀉,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澀而不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健脾止瀉湯聯合參苓白術散治療秋季腹瀉患兒,能提高治療效果,快速改善患兒癥狀,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