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變紅,任瑞英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臨床表現為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和嘔吐等[1]。本病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發育。目前臨床多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或促胃腸動力藥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2]。研究表明,中醫針灸治療本病有良好的效果,不僅可從身體內部改善患兒的胃腸功能,而且復發情況少,治療價格相對便宜,可減輕患兒家庭的經濟壓力[3-4]。筆者通過對14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分別采用常規西藥和聯合熱敏灸治療,觀察熱敏灸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的療效及其對食欲、食量積分和GVS值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中醫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148例,根據入院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74例)和對照組(74例)。觀察組男38例,女36例;年齡4~8歲,平均(6.24±1.63)歲;病程2~12周,平均(7.56±1.49)周。對照組男37例,女37例;年齡4~7歲,平均(6.12±1.39)歲;病程2~12周,平均(7.59±1.64)周。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醫診斷標準[5]。②消化道內鏡檢查無其他器質性病變者。③入院前1周內未服用其他促胃動力藥物者。④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消化道及十二指腸發生出血、癌變者。③有嚴重肝、膽疾病者。④治療依從性較差,無法判斷療效者。
2.1 對照組 給予多潘立酮混懸液(嗎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84)飯前20min口服,每次5~6mL,每日3次,連續服用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熱敏灸治療。具體操作:①患兒取舒適仰臥位,醫師持兩根點燃的藥艾條(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0252)在上脘、下脘、肝穴和胃俞區域,在距離皮膚表面3cm高度處來回行回旋、雀啄和溫和灸操作。每個部位2min,當感到艾條熱向皮膚內部穿透、施灸處不熱而遠處熱或非熱覺(酸、脹、重等)中一種或多種感覺時,即為熱敏化俞穴。②對第1步探查出的熱敏化俞穴逐一進行懸灸,不斷調整艾條與皮膚之間的距離,以保持足夠的熱度。當患兒灸感消失時換下一個熱敏點灸治。根據患兒自身身體狀況,艾灸時間一般在數分鐘到1h之間。熱敏灸每2日治療1次,7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消化不良癥狀積分參照《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中分級標準[6],每項癥狀按照無癥狀、提醒后可意識到癥狀、日常生活未受影響、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分別為0、1、2、3分。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治愈:消化不良癥狀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消化不良癥狀明顯減輕,60%<療效指數≤90%;有效:消化不良癥狀減輕,30%<療效指數≤60%;無效:消化不良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7]。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詢問兩組患兒或家長治療效果,統計不良癥狀(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及上腹灼傷感)消失時間。③護理人員對患兒治療前后食欲、食量積分進行判定。采集患兒空腹指尖血,檢測患兒治療前后胃動素水平變化。胃腸道B超檢查患兒治療前后腸道氣體在規定范圍內所占百分比(GVS)情況。④治療結束后門診隨訪患兒1個月,統計消化不良癥狀復發例數。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9,P=0.039<0.05)。見表1。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兩組餐后飽脹不適、早飽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腹痛及上腹灼傷感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餐后飽脹不適 早飽 上腹痛 上腹灼傷感觀察組 741.26±0.33 1.68±0.45 2.01±0.64△ 2.65±0.66△對照組741.37±0.42 1.67±0.52 3.65±0.89 4.57±1.23
(3)食欲與食量積分、胃動素水平及GVS值比較
兩組治療前食欲與食量積分、胃動素水平及GVS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食欲與食量積分、GVS值均有所降低,胃動素水平升高,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治療前后食欲與食量積分、胃動素水平及GVS值比較
(4)復發情況比較 治療后隨訪1個月,觀察組消化不良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04,P=0.016<0.05)。見表4。

表4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消化不良癥狀復發情況比較(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非器質性病變,目前病理學研究仍不清楚其發病機制。西醫認為是由于胃腸動力異常、胃或十二指腸敏感性過高,身體激素水平紊亂等因素導致,常使用藥物增加胃動力,以改善患兒早飽或餐后飽脹不適的癥狀,停藥后消化不良癥狀易復發[8]。
中醫將功能性消化不良稱為“痞滿”“胃脘痛”“嘈雜”。痞滿: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胃脘痛: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嘈雜:胃中空虛,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9]。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若脾被濕擾,則運化失常,影響胃的納入和排出,出現脘腹脹滿、納差、嘔吐、惡心等癥狀。若飲食不調,反過來作用于脾,影響其運化,可致腹脹和腹瀉。熱敏灸利用感傳方式,通過點燃的艾條懸灸熱敏態穴位,讓艾熱激發人體表層皮膚,產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或非熱感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作用,消除穴位熱敏化,使經氣通順運行,從而改善患者脾濕胃燥的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熱敏灸治療患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上腹痛及上腹灼傷感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熱敏灸可在短時間內調理患兒身體,減輕或消除其上腹痛及上腹灼傷感。兩組治療后食欲與食量積分、GVS值均有所降低,胃動素水平升高,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熱敏灸治療可顯著提升患兒的食欲和食量,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胃動素的分泌,減少腸道氣體占比。研究證實,中藥治療可促進患者腸道氣體的排出,增加胃動素和胃泌素的分泌[10]。治療后隨訪1個月,觀察組消化不良癥狀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熱敏灸聯合西藥治療能從源頭解決患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研究表明,熱灸法可通過灸熱補氣,使脾胃氣血舒暢,運化正常,從而有效治療患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11]。
綜上所述,熱敏灸聯合西藥可從脾胃不調的源頭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較常規西藥好,不良反應少,價廉易接受,患兒及家屬認可度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