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梅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鄭州450000)
近年來,孕產婦妊娠合并心臟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孕產婦妊娠期間血流動力學指標均不穩定,極易提升心臟負荷,對妊娠結局及胎兒生長發育造成影響。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NYHAⅠ~Ⅱ級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與NYHAⅢ~Ⅳ級孕產婦的妊娠結局及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3例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依據NYHA分級進行分組,其中Ⅰ~Ⅱ級為對照組,Ⅲ~Ⅳ級為觀察組。對照組41例,年齡(29.31±2.64)歲;初產婦33例,經產婦8例;風濕性心臟病28例,先天性心臟病9例,圍產期心肌病4例。觀察組42例,年齡(29.43±2.71)歲;初產婦35例,經產婦7例;風濕性心臟病30例,先天性心臟病10例,圍產期心肌病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動態心電圖、彩超、產檢等檢查確診,符合妊娠合并心臟病的診斷標準[1];NYHA分級Ⅰ~Ⅳ級。
1.3 排除標準 中途退出者;依從性差者。
2.1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孕產婦母嬰結局、新生兒體質量、孕周及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母嬰結局比較 觀察組圍生期死亡、新生兒窒息、早產、終止妊娠率均高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產婦母嬰結局比較[例(%)]
(2)孕周及新生兒體質量比較 觀察組孕周及新生兒體質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孕周及新生兒體質量比較
(3)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9.27%(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產婦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妊娠合并心臟病是目前導致孕產婦死亡的第2大原因,屬于嚴重高危妊娠范圍中的一種。妊娠期間隨著子宮逐漸增大,血容量增多,逐漸提升了心臟的負擔。在分娩時,由于全身骨骼肌及子宮收縮,促使血液大量涌向心臟,增加產后的循環血量,容易使病變的心臟發生心力衰竭[2]。因此,心功能正常與否對孕產婦是否能夠安全度過妊娠期及分娩有著重要關聯,應引起臨床廣泛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孕產婦圍生期死亡、新生兒窒息、早產、終止妊娠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心功能Ⅰ~Ⅱ級孕產婦相較于心功能Ⅲ~Ⅳ級孕產婦,其新生兒窒息、圍生期死亡、早產及終止妊娠發生率顯著降低。其機制可能與孕產婦隨著妊娠的結束,胎兒對氧氣的需求量逐漸提高,而心功能Ⅲ~Ⅳ級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由于心功能失代償較嚴重,導致胎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處于低氧狀態,進而導致胎盤灌注不足、功能異常等情況出現,引起胎兒心血量減少,心肌收縮力降低,最終影響母嬰結局[3],觀察組孕產婦有7例終止妊娠,亦與此有重要的關系。
本研究中觀察組孕產婦孕周及新生兒體質量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心功能的嚴重程度會對孕周及新生兒體質量產生影響。心功能狀態越差,血液循環缺氧越嚴重,導致孕周縮短、早產,甚至終止妊娠,提高早產率。同時孕周的縮短必然導致新生兒體質量下降,影響新生兒預后。因此,為了新生兒的健康安全考慮,對于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應盡量將心功能狀態維持在Ⅰ~Ⅱ級,最大限度地改善母嬰結局,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
本研究中觀察組孕產婦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心功能的嚴重程度與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成正比。可能是由于孕產婦的心輸出量及血容量隨著妊娠時間逐漸上升,同時由于子宮增大,導致橫膈上移。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使心臟負擔進一步加重,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剖宮產中的硬膜外麻醉能夠對交感神經的興奮產生抑制作用,進而減少心肌氧耗量,減輕心臟負荷和宮縮疼痛[4],因此心功能狀態較差的孕產婦多選擇剖宮產。本研究中觀察組孕產婦剖宮產率高于對照組,亦證實了這一觀點。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心功能狀態與母嬰結局及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對妊娠合并心臟病孕產婦,妊娠期間應嚴密監測孕產婦的心功能,將其盡量穩定至Ⅰ~Ⅱ級,最大限度改善母嬰結局,但其相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