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想,易順強,劉 麗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河南 濮陽457000)
痤瘡是由于毛囊內丙酸痤瘡桿菌增殖、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及皮脂分泌過多而引起的。目前臨床上多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進行治療,但是對于其藥物應用的濃度尚有爭議。本研究通過對比不同濃度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方案治療中重度痤瘡患者的療效,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濮陽市油田總醫院皮膚科收治的179例中重度痤瘡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低濃度組58例,其中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齡(28.11±2.01)歲;平均病程(2.50±0.20)年;中度痤瘡23例,重度痤瘡35例。中濃度組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齡(27.60±2.10)歲;平均病程(2.58±0.23)年;中度痤瘡21例,重度痤瘡39例。高濃度組61例,其中男28例,女33例;平均年齡(27.99±2.13)歲;平均病程(0.55±0.16)年;中度痤瘡25例,重度痤瘡36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體格、實驗室、病理等檢查確診,并符合痤瘡的診斷標準[1];痤瘡患者分級為中重度。
1.3 排除標準 對所用藥物有禁忌證者;治療前14d應用其他祛痘產品者。
兩組患者治療前先清潔面部,挑破明顯的結節、膿皰、囊腫,并進行清創。在此基礎上,低濃度組給予5%濃度5-氨基酮戊酸(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外敷,避光封包90min后,應用武漢亞格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LED光動力治療儀進行照射,波長(633±10)nm,起始劑量72J/cm2,每次20min,光照距離10cm,每周1次,每次提升18J/cm2,最高劑量不超過126J/cm2,共計4次,以皮膚出現輕微發紅為宜。中濃度組給予10%濃度5-氨基酮戊酸外敷(其他治療方法同低濃度組)。高濃度組給予10%濃度5-氨基酮戊酸外敷(其他治療方法同低濃度組)。3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治療后注意防曬,治療后隨訪6個月,并于1個月末、3個月末及6個月末統計治療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治療后皮損消退率>90%;顯效:皮損消退率60%~90%;有效:皮損消退率20%~59%;無效:治療后未達有效標準。皮損消退率=(治療前皮損數量-治療后皮損數量)/治療前皮損數量×100%[2]。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安全性比較 高濃度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中濃度組和低濃度組(P<0.05)。見表1。

表1 3組中重度痤瘡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中濃度組隨訪1、3、6個月總有效率高于低濃度組,高濃度組隨訪1、3、6個月總有效率高于中濃度組(P<0.05)。見表2。

表2 3組中重度痤瘡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總有效率比較[例(%)]
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是近年來治療痤瘡的一種新型療法。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通過清除、殺滅痤瘡丙酸桿菌等致病微生物,抑制皮脂分泌,改善細胞過度角質化,促進皮損愈合,達到治療痤瘡的作用[3]。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呈階段性分布,證實5-氨基酮戊酸的濃度與治療效果成正比。可能是由于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能夠產生大量的光學反應,促使自由基及單態氧快速產生,引起光敏及原卟啉IX大量激活,加快皮脂腺的破壞速度,促使其快速萎縮,通過加快細胞凋亡的速度,提升細胞新陳代謝及白細胞吞噬作用,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提升,增加細胞因子水平含量,形成新生血管,進而發揮加速細菌死亡、抑制皮脂腺分泌、清除毛囊口阻塞情況、促進皮損愈合的效用[4]。但是隨著藥物濃度的提升,其安全性降低。本研究中,高濃度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中濃度組,而中濃度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低濃度組。隨著藥物濃度的提升,皮膚腫脹、干燥、脫屑、色素沉著、滲液、膿皰的發生率逐步提升,可能是由于隨著濃度的增加,使治療過程中的細胞凋亡速度高于細胞新生的速度,平衡遭到破壞,產生過猶不及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應嚴格把握適應證,在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給予合理的藥物濃度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的藥物濃度與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均成正比,臨床應用時應嚴格控制藥物濃度,在以安全性為前提的情況下,推薦低濃度、多次用藥,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