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東,趙佳輝,秦亞冰,李 晶,林雪蓮
(黑龍江省中醫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36)
膝骨關節炎(kneeosterchritis,KOA)又稱退行性膝關節炎,是以膝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1]。其表現為關節局部的壓痛感,關節的明顯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疼痛、僵硬等,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2]。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50歲以上的人口中骨性關節炎發病率為5%,60歲以上的人口中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為20%,其中膝骨關節炎發病率占其中的78.5%[3]。因此,尋找治療膝骨關節炎有效且副作用小的中醫治療方法,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筆者運用燒山火針刺法治療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并對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怕冷程度的改善進行評估,探討運用燒山火針刺手法治療寒濕痹阻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提供療效更好、便于推廣的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黑龍江省中醫醫院采用燒山火針刺法治療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患者,共36例,男9例,女27例;平均年齡54.6歲,平均病程4.13個月。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初起多見腰腿、腰脊、膝關節等隱隱作痛,屈伸、俯仰、轉側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②起病隱匿,發病緩慢,多見于中老年人;③局部關節可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喀喇聲或摩擦聲,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關節畸形,腰彎駝背;④X線攝片檢查顯示骨質疏松,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⑤實驗室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黏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均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快;⑥證候分型屬風寒濕痹: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氣變化加重,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舌淡,舌苔白,脈沉細緩。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診療指南中對膝骨關節病分類標準[5]:①近1個月大多時間膝痛;②骨摩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有骨性膨大。符合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或①⑤者,可診斷為KOA。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同意接受針刺治療;年齡在40~69歲;意識清醒,能配合治療;知情同意,愿意接受治療。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并發癥影響到膝關節者,如銀屑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合并意識障礙者。
針刺取穴:內膝眼、犢鼻、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
針刺方法:患者取平臥位,皮膚常規消毒。犢鼻、血海、足三里穴施予燒山火針刺手法,推針入內,力貫針中,搓針取熱,可重復操作。內膝眼、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常規針刺。均留針30min,每日1次,6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間隔1d,連續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及局部發涼程度的情況及總體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療程結束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有關標準評價臨床療效[4]。①臨床治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②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③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④無效:疼痛等癥狀及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測。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36例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例)
3.4 結果
(1)臨床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治療后關節疼痛改善有效率為91.67%,關節腫脹改善有效率為93.10%,局部發涼改善有效率為97.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為91.67%,與治療1周后總有效率69.4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治療1周、2周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3)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全部患者未出現明顯的不適癥狀,僅1例首次針刺時出現輕微暈針反應。
膝骨關節炎基本病理變化是關節軟骨和軟骨下損傷、骨質增生及關節組織內炎性改變。臨床以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是導致老年人膝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如果膝骨關節炎患者能早期確診并進行早期干預,可避免或降低中晚期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和致殘率。因此,找到方便有效、便于推廣的治療及預防方法,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膝骨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其主要病因病機多為正氣不足或久病體虛,衛外不固,復外感風、寒、濕邪,邪氣入里,瘀阻于經脈筋骨,致使關節活動不利,氣血不暢,不通則痛。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痹阻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
筆者運用燒山火針刺法治療風寒濕痹型膝骨關節炎,選取的穴位多為膝關節周圍穴位,如內膝眼、犢鼻、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等,這些穴位均有補益或運行氣血的作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記載:“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6]筆者沿承張縉教授燒山火手法精要,推針入內,力貫針中,針伴力入,激發經氣。強調緊按和搓法是技術的關鍵,在臨床操作上亦不要拘泥于次數,在得氣的基礎上,把握操作的關鍵多可產生熱感,達到明顯的取熱效果和臨床療效[7]。
本研究表明,使用燒山火針刺手法治療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對膝關節疼痛、關節腫脹及局部發涼有較好的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