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級音樂廣播節目聽評活動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專家話語與媒介知識分子理想身份建構*
——基于省級音樂廣播節目聽評活動的考察

2019-02-21 06:36:56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11期

■ 黃 燦

媒體管理者對一檔節目或欄目的價值評判依據往往是多元的,一般由宣傳標準、市場標準、藝術標準、服務標準等多元類型的評估標準組成。而每一套標準背后都有相應的話語體系,比如,宣傳標準背后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市場標準背后是營銷話語,服務標準背后是道德話語,藝術標準背后是審美話語,等等。每一種話語都有自己的表達主體,如市場部門之于營銷話語,宣傳主管部門之于意識形態話語,業務部門之于效果話語或審美話語,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也是不同話語及不同話語背后不同機構主體博弈的平臺。這其中,有一種話語力量非常獨特,即所謂的專家話語。媒體管理者從媒體外部邀請學者、行業精英等構成了媒體傳播評估人群,他們并不代表媒體內部任何一方的利益,而是從“媒介批評”的角度對傳播行為和效果進行評判。對于媒體機構來說,這具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好處:首先,專家有各自的專業和視角,且來自媒體外部,能夠從節目創作者和管理者之外的角度來對媒介內容的價值實現進行評估。首先,相對于直接的媒介經營者和管理者,這種評估更為客觀;其次,媒體管理者最后需要一套綜合性的話語對節目進行定性的評估,這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價值評估標準后形成的一種總體性判斷,而專家恰恰在這一點上可以提出很多對策性的建議;最后,專家話語本身也是媒體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們雖然各自擁有自己的專業和視野,但他們既然被媒體邀請,已然被預設成“媒介軍師”的角色。也就是說,專家被要求站在媒體的立場上發言,他們是媒體的“搭臺者”,而非“拆臺者”。從這個意義來看,外請專家們鮮有對自己評估的媒介內容持完全的批判立場,他們甚至也會和媒體管理者形成某種共謀關系,比如通過“節目評估”“專家建議”等方式幫助管理者完成某些媒介政策的實施。

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專家話語的內容構成和表達方式又是復雜的。作為“媒介軍師”,專家除了完成媒體機構要求的聽評任務以外,難以避開的另外一種訴求則是“建構自己的理想身份”,這一身份建構行為的背后包含了專家對自己原有“知識分子”身份的一種堅守。實際情況是,越是在自己原本的專業領域將自身的“知識分子”職責做得越好的專家,往往也越能得到媒體的青睞。換言之,媒體機構其實并不喜歡那種徹底“媒介化”的知識分子。而對于外請專家來說,他們自己也希望“媒介軍師”的身份能對自己原有的“知識分子”身份形成一種增值。于是,專家話語是否能與知識分子身份建構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一種理想身份的加持,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知識分子與媒介的關系”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命題。如果我們只是將知識分子簡單地定義為以闡發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工作的腦力勞動者,那么媒介機構則擁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從內容生產到經營管理其實都有賴于所謂的腦力勞動。可以說,一方面,知識分子是媒體日常運作的主導性力量,他們是媒體內部各部門的專家;另一方面,外部知識分子對媒體工作的介入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媒體的內容生產領域——從新聞節目中的專家評論員到競技類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評委,作為專家的知識分子都是媒體日常運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關于知識分子進入媒體,成為所謂的“媒介知識分子”,一個較為正面的看法是,他們借助媒體的傳播力量,可以以更大的規模、更強的力度傳播自己的知識,這對于知識的普及是有意義的。但是,反對的聲音更大。

對知識分子媒介化的批評在知識界一直是一種主流的話語力量。這種批評話語認為,知識分子如果過于親近媒介,其知識分子的本質就會被媒介的運作邏輯所支配,進而變成所謂的“媒介知識分子”——這是一個貶義詞。比如,法國思想家德布雷就認為,法國知識分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轉向大眾媒介,過多地在媒介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其本質動機其實就是“追逐名利”。布爾迪厄也在《論電視》中表達了自己關于知識分子進入電視媒介后思維方式發生變化的擔憂,稱他們變成了所謂的“快思手”,即迅速地、簡單化地理解和判斷問題,進而用媒介喜歡的方式迅速表達出來。同時,他們也在培養“快思手”,即如果觀眾在這種環境中浸潤久了,也會養成不求甚解、迅速判斷的習慣。類似的批評在我國知識界也有。比如,趙勇曾提及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知識分子由于過多地被卷入大眾媒介,他們變成了所謂的“知道分子”,在他們身上,傳統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被淡化,“快思考”和“簡單判斷”是他們身上的典型特征,故而,“從知識分子到知道分子的文化演變過程,應該是一個精神矮化和犬儒化的過程”。①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媒介知識分子”這個問題上,“批判話語”和“媒介實踐”之間有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知識分子如果遠離媒體,其實就拒絕了一條最便捷的讓自己知識大規模擴散的可能路徑。但一旦他們親近和投身媒介,甚至大量地使用媒介,又難免被媒介所異化。換言之,媒介原本是傳播知識的工具,但是一旦他們自己變成了所謂的“媒介知識分子”,作為“手段”的媒介就變成了目的本身。知識分子不是為了擴散知識而傳播,而是為了達成最佳的傳播效果而傳播。因為大規模傳播能夠帶來經濟、文化等資本的增值——這正是媒介的邏輯而非知識的邏輯。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他自身不愿意徹底轉型為一個媒介人,那么進入媒介的知識分子都必須處理好一種關系——如何既利用好媒介的傳播功能達到一種知識效益增值的目的,同時又不被媒介的邏輯所異化。

這正是本文試圖深入探討的命題,而探討的依據則是筆者親身經歷的關于江蘇音樂廣播的聽評活動。江蘇音樂廣播是江蘇廣播文藝改革的排頭兵,下設江蘇音樂廣播“FMplay897”和“經典流行音樂975”兩個頻率,以播放當代成人音樂為主,全天播音24小時,電波覆蓋南京、鎮江、揚州、馬鞍山、蕪湖及周邊區域。從20世紀90年代的“廣播節目板塊化”到進入21世紀之后,江蘇音樂廣播引風氣之先,進行了“類型化新歌臺”“新形態娛樂音樂臺”“音樂+”的等諸多模式改革,“改革”始終是江蘇音樂廣播的主旋律①。在歷次改革過程中,江蘇音樂廣播形成了特定的節目生產、評審和績效考核制度,其中一個關鍵部分,就是“節目質量和傳播效果的綜合評估體系”(以下簡稱“評估體系”)。該評估體系于2009年由江蘇省廣播電臺傳媒中心制定實施,設定了7個指標對節目進行綜合評估和考核,即“宣傳導向、安全播出、市場表現、內容創新、節目優化、宣傳推廣”。這些指標的達成,有些完全依靠定量分析完成,比如“市場表現”基本上是考核其廣告等收入的數字水平;而有些則完全是通過定性分析完成,比如“宣傳導向”。但當這些分類指標逐步評估完成后,節目管理者還需要一個綜合性、總體性的評估結果,這正是“節目聽評會”制度力圖達成的目標,也是設定“外請專家評估”環節的初衷。具體做法是:每次聽評會前,電臺方先將需要評估的廣播節目發送給專家,請他們事先詳細收聽。然后召集聽評會,專家們現場發表評審意見,并填寫相應的打分表格,他們的意見被綜合整理后納入節目評估體系中。專家構成方面,按照節目評估類別,電臺管理方建立了廣播評委專家庫,以音樂類節目專家組為例,每期大約6人,主要由業界專家和學界專家兩類構成,具體包含以下四種身份:第一,高校中藝術研究、傳播研究等相關專業的學者;第二,專業從事作詞作曲或音樂教學、科研的專家;第三,曾經從事過廣播藝術相關工作的資深廣播從業人員;第四,江蘇音樂廣播目前在職的媒介管理者。可以看出,媒介專家的構成凸顯了“學術+實務”的特色,這種專家隊伍的組合表現了媒體管理方“鼓勵好節目獲得好報償”的基本立場,又力圖“拓展視野,及時發現節目創新的趨勢,持續推進改革”的抱負。關于專家邀請,音樂臺總監李強曾經做過如下說明:

學界能夠提供給我們傳媒變革的最新趨勢,以及各種可能性的分析。資深廣播專家的主要作用是保證評估的“專業化”,而且在評估現場控制方向。我們自己的管理者之所以加入評估團隊,一是可以在評估現場做解釋工作,因為外請專家畢竟對我們節目真實經營和運作不是很了解,防止評估“空對空”;二是,任何評估意見的達成都是在特定現場語境中完成的,我們電臺內部的人在現場,在達成最后評估意見的時候,我們能更真實地理解某一個評估意見的真實含義。

2013年,筆者作為“學界專家”,開始參與江蘇音樂廣播的“聽評會”,定期撰寫聽評報告。在每次聽評過程中,筆者都主動確立“嵌入式調研”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真切投入現場聽評過程,另一方面也注意聆聽其他專家的聽評意見,觀察現場的真實評估語境,并在事后與相關的專家以及媒介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和交流,力圖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就本文涉及的相關命題,筆者也對相關的節目創作者(如DJ)以及媒介管理者做了相應的訪談,直接與他們探討節目背后的運營機制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逐漸發現,對節目真正產生影響的其實并非某些具體的意見,而是相應的話語力量。換言之,通過相應的語言和觀點,在“聽評會”的語境中,專家身份逐漸形塑了特有的表達方式和具有傾向性的觀念系統,這二者的結合形成了一種“話語權力”,影響了媒介管理者對相應節目的判斷,進而潛在地影響著音樂廣播節目傳播價值的確立,以及傳播方略的制定和實施。用“話語”凸顯知識分子的特質乃至身份,這是上述專家或有意或無意普遍采取的策略。

二、專家話語的三種策略及其功能實現

話語是支配整個信息傳播過程和效果的語言結構,它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話語是特定語言組織方式的結果,其背后的力量是傳播者用來產生以及理解說話等相關傳播形式的原則;第二,話語是行動,而非靜態的符號或語言,是主體運用傳播進行實踐的工具;第三,話語的生產和使用是主觀的,是傳播者有意為之的產物。因而,所有的話語分析都是基于如下假設:語言使用者不僅知道語法規則而且知道用更大的語言單位完成社會情境中的語用目標。②媒介中的專家話語雖然不像業務話語或行政話語那樣對內容生產具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它往往作為一種文化的力量對節目風格的形成、審美走向的確定產生影響。專家的發言要達成兩個目標:第一,發表關于節目品質的精當且有說服力的看法;第二,超越媒介語言,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觀念體系對節目做出評判,進而拓展節目的意義,給節目制作者和經營者帶來相應的啟發。因此,他們普遍采取了三種話語策略,即闡釋、拓展和轉換。

1.闡釋——描述性功能的實現

所謂“闡釋”,是用預先設定的“框架”對闡釋對象進行意義解讀,進而讓他人認可相應的意義,這也是闡釋學的基本結構。在闡釋學的代表人物哲學家伽達默爾看來,闡釋之所以得以發生,是因為闡釋者預先設定了某種闡釋框架,這種框架可以被稱為“前見”(Vourteile)、“前把握”(Vorgiff)或“前理解”(Vorverstaendins)。③“闡釋框架”的確立意味著評判標準的建立,而一旦標準確立后,相應的評判意見(闡釋結果)也就已經呼之欲出了。可以說,“前見”具有話語的結構性意義。

在評估現場,“闡釋”是專家們最常使用的一種話語系統,特別是對于大多數他們認可的節目來說,用自己擅長的理論架構和知識體系將節目的內容、風格乃至經營策略進行再度闡釋是一種常見的手法。比如,某位專家對一期名為《城市樂游》的節目編排做出了如下評判: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前夕,主持人一反常理,拋出話題:最良心的商品和服務大家談,逆向思維,令聽者耳目一新。在霍金逝世的新聞面前,從《時間簡史》談到其和中國的緣分,再聯系粉絲時代的產物——流量巨星TFboys成員王俊凱,落腳在“千禧一代”的思考和好奇心,直至引出TFBoys的《我們的時光》送給霍金,首尾圓和。這既是娛樂節目里的嚴肅話題,也是對嚴肅新聞的軟性詮釋,在都市感、商業性和傳播正能量三者的博弈中,做了一次很好的平衡。

在上述意見中,專家首先對節目的信息、結構進行了描述與分析,同時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如稱節目內容是“一反常理”的,主持人做的是“逆向思維”,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這種結構“首尾圓和”,做到了諸多要素的平衡。

“闡釋”不是單純的“描述”。事實上,電臺方面已經將節目做出來并播出了,并不需要再將這檔節目的結構和內容重復表達一遍。節目經營者和制作者所希望的是專家提供一種關于節目本身見識上的增量。落實到專家的闡釋策略中,就是要求專家有一個超越廣播一線創作人員視野的“前結構”,這也是“闡釋”得以發生的最重要的前提。正是這種前結構,保證了專家的闡釋能夠達到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深描”。所謂“深描”,是指觀察者對表征對象所表征出的象征符號的深度闡釋,是一種意義再生的過程。盡管這種意義的呈現和創作者眼中的真實的節目狀況可能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并不妨礙現場交流。其關鍵在于,專家的話語要形成自己的“邏輯自洽”,這是一種因為“深描”所造就的“邏輯自洽”,也是其話語體系得以順利架構并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事實上,在“聽評會”這樣的場合中,面對廣播藝術魅力以及聲音審美的某種“不可言說性”,專家、節目的制作者以及電臺的管理者往往有各自的“邏輯自洽”。很多時候,專家話語被認可并非是一個線性的“傳播—接受”的過程。DJ徐巍曾經和筆者聊過一次她獨特的現場聽評意見的體驗:

有一次專家在肯定我的節目之后,忽然話鋒一轉,說我應該多讀書。她的理由是我和我聽眾之間年齡差距較大,如果想要拉近距離,就必須走出所謂“心靈雞湯摘抄”的狀態,播送一些更有營養更深刻的內容,這樣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其實我認為她說得不對,因為她把“年齡大”和“追求深刻”聯系在一起,這在我的節目中其實并非如此。因為,恰恰很多有閱歷的聽眾在工作之外的休閑時間追求的是一種心靈迅速放松的“精神按摩”效應。此時,廣播音樂真摯的情感表達和音樂旋律的“適宜性”是最重要的。但這個專家說的有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就是,我的聽眾群體是一群內心更豐富的群體,在“精神按摩”之外,其實有著更豐富的文化訴求。所以我在考慮的是否要增加一些音樂評論的內容。

這是一種典型的專家和節目制作者兩種“邏輯自洽”各自生成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聽評會中,專家意見對于DJ等節目制作者來說往往是一個思考自己問題的支點,而非直接的建設性的素材。而事實上,正是因為存在這種“從專家話語的邏輯自洽到節目生產經營者的邏輯自洽的轉換過程”,專家的作用才在整個節目評估過程中不可或缺。筆者訪談過很多一線的廣播內容生產者,包括DJ、編輯,以及節目總監、廣告主管在內的媒介管理者,他們都談到了一個共同看法,即外請專家會在某一個特定的觀點和判斷上給他們靈光一閃的啟發,這往往是聽評會給他們帶來的最大收獲。

2.拓展——建構性功能的實現

專家話語所采取的第二種策略是拓展。所謂拓展,是指專家的評估語言在流動的過程,節目內容本身的意義得到進一步的延伸甚至轉換,進而使得整個節目的內容和意義獲得增值。總的來看,“拓展”也有“闡釋”的意味。所不同的是,“闡釋”是強化節目原本就具備的意義,而“拓展”則是賦予其新意義。最常用的兩類拓展話語,是社會研究話語和藝術審美話語。

首先,社會研究話語往往能夠對廣播音樂節目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研究話語直接對應受眾研究話語,可以直接解釋廣播聽眾的狀態,進而衍生出關于廣播節目的策劃思路。在一次聽評會上,一位社會學背景的專家調動了社會年齡分層的理論話語對目前江蘇音樂臺廣播受眾狀況做了相應分析,進而提出一系列關于節目發展的設想。他采取的策略是將相關的理論探討作為先導性的意見拋出,進而強化自己所要探討的節目命題:

社會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從生理層面上找到原因……這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包括廣播節目傳播的現象。比如,現在70后、80后正是我們廣播中堅力量,90后、00后等通過廣播電波平臺收聽節目已經不多了。如果我們只播放80后、90后青少年時候流行的歌曲,固然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但緊接著問題是,這會不會引發他們關于“年齡鄙視鏈”的聯想,反而讓他們覺得我們的節目因循守舊,不能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未來不可能實現受眾增量。這就帶來兩個問題:第一,當下的流行音樂如何讓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愛聽;第二,90后、00后再流行音樂領域中的審美優越感怎么應對,迎合還是引導?

恐老心態、危機感和鄙視鏈都是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命題,其內涵可以直接對接廣播的受眾心理分析。尤其是,該專家將“社會生物學”作為預先設定好的理論框架提出來,事實上是強化了自己所表達信息的說服力。在這段評估話語中,專家調動了兩方面的社會研究框架,一是社會分層與社會區隔;二是聽眾的身份認同。其背后,則是受眾“生活方式變遷”的整體考量。社會分層的理論話語著重強調在社會變遷中因為所占據的社會生態位不同導致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的差異和區隔。上述專家則把這種“區隔”的觀念帶入“廣播受眾”,進而從“有效傳播”的角度發言,既有學理,又有說服力。社會學理論話語和廣播傳播的業務話語被整合在一起,引發了現場關于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節目改革”的思考。這種思考的依據不是廣播業務本身,而是來自專家針對當下社會年齡階層變動、以及由這種變動帶來的廣播聽眾結構變化的思考。

其次,“拓展性”還突出地體現在專家使用藝術話語和審美話語對廣播音樂節目進行考量,建構一個更大的藝術批評或者美學理論框架,然后將特定的節目元素置入這種框架下予以對照考量。在研究中筆者發現了一個不容忽略的現象,即但凡涉及藝術標準的評價,社會主義主旋律藝術話語還是占有很強的地位。如這位高校專家在評論音樂臺參與“五個一工程”獎評獎意義時候的觀點,就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

我們應該藉“五個一”這樣的平臺打造自己的經典。經典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真正的藝術家在靈感來襲之際的創造,就像柏拉圖說的……;第二,經典是獨一無二的……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梅蘭芳……。我們能不能打造這樣的節目?這種節目當然無法日常性地播出,但是這對我們奠定在行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這段表述中,專家利用藝術理論中的“靈感說”“經典說”,建構或引入了一種媒介以外的觀念系統,這種系統超越了媒介生產經營的業務話語,提醒主持人等節目制作者、媒介經營者在節目創意、生產,乃至制定新的受眾策略、營銷策略方面關注一種新的可能。索緒爾認為“符號的意義取決于它在一個差異系統中的位置”——這也正是專家在媒介系統中最核心的意義所在。

3.轉換——專家的“弧光時刻”與暗示性功能

“轉換”作為一種話語策略,是專家們表達否定性意見時的常用策略。所謂轉換,指的是專家將原本批評性的話語轉換為建設性的話語予以表達。如前所述,專家的批評性意見是媒介機構最為看重的。但是,如果批評性意見過于顛覆,對于媒體的運作與經營是沒有意義的,嚴重的甚至會損傷一線員工的士氣,請專家的目的也隨之被異化了。因此,電臺管理方更傾向吸納那些自帶“建議”“商榷”氣質的專家。另外,就專家來說,之所以選擇在本職工作之外參與媒介評審,一是為了擴展事業邊界,二是媒體是一個“放大器”,專家自身的觀點、意見通過媒介可以獲得更廣泛的認知。因此,在節目聽評的語境中,專家一般更多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媒體構成一個“共同體”,意見的指向也多是“建設性”而非“解構性”的。

基于以上考量,專家話語在批評層面上往往呈現出先揚后抑的策略,即很少有專家一開始就直言某檔節目的不足之處,而是多以“肯定性”的意見作為開端。有了這種鋪墊以后,再引出自己的批評性意見。這種肯定意見的鋪墊,其話語策略正是前文所述的“闡釋策略”,而且非常必要。一方面,批評性意見是必須的,如前所述,它是媒體邀請專家介入節目評審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了“肯定性意見”的鋪墊,專家才會藉隨之而來的批評性意見凸顯自己的價值,甚至達到自己在批評現場的“弧光時刻”。

“弧光時刻”是分析敘事藝術(小說、電影、電視劇等)人物魅力瞬間形成的概念,尤其是人物價值取向轉變的瞬間,比如從好變壞、從壞變好、從懦弱變堅強、從自私變無畏等等。敘事人物的弧光時刻往往是一個敘事文本的高潮呈現。在節目評審現場中,當專家表達自己的肯定性意見時,大家往往知道這是在鋪墊。當專家開始“批評”的時候,其自身話語的價值取向就開始反轉,如果表達精當、出人意料,提供了一個理解節目內涵或創作過程的嶄新維度,大家就會覺得,這個專家很有水平,此時此刻,就是這位專家的“弧光時刻”。事實上,能夠真正引發節目制作者和經營者震動的,往往是專家們提出批評性意見的時候。

可是,如前所述,專家話語不會采取“顛覆性”的批評意見,而是“建設性”的。這種策略的達成,有時直接從“操作層面”入手,用技術話語暗示自己的批評性意見。比如,某位專家在評審一檔以旅游為場景的音樂節目時,給出了如下意見:

旅游資訊的傳播渠道和內容從來都不缺,傳統廣播新的核心競爭力應當體現在“獲得認知”,而不是簡單的“獲得關注”上。主持人設計節目時,應當把從滿足受眾對旅游資訊的剛性需求,升級到對旅游新生活的價值導向上,關注人在聽節目時獲得的尊嚴和自我實現感,最終兌現線下的服務轉化。

可以看出,經由聽評機制的過濾,專家用關于節目編排策略的“建設性話語”轉換了對節目的某些否定性意見,這種話語理解起來更為親切,更能拉近與媒介的距離營造“自己人”效應,而且和實踐操作掛鉤,實用性更強。但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雙方都更多地考慮了“語境和諧”的問題,反而造成了另外一種“傳播阻滯”,特別是一些隱藏的尖銳矛盾被回避了。

三、專家話語的價值實現——媒介知識分子理想身份的想象

考慮到專家大都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即便是媒體人,也處在具有充分的實踐經驗之后開始進入理論總結和反思的階段。他們都符合社會公眾對“知識分子”的普遍定義:“非體力勞動者”以及“專家和文人”④。知識分子與媒體合作很容易讓人想起前文所述的“媒介知識分子”的概念。但是顯然,參與聽評會的專家與一般意義上的“媒介知識分子”之間還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或者說,他們表征的是一種另類的(alternative)的媒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這或是一種理想的媒介知識分子的身份想象。

一般認為,媒介知識分子有兩個含義,一是作為知識分子直接參與到媒介內部內容生產的智識階層的人士。報社的總編、電影制片廠的導演、電臺的編輯和DJ、網站的編輯等等,都屬于這一類知識分子,他們又被稱為媒介內部的知識分子;二是擁有自己的專業,但經常通過媒介發聲表達自己觀點的專家、學者,比如經常在電視上討論經濟問題的郎咸平教授、評論軍事問題的專家張召忠教授等,他們被稱為媒介外部的知識分子。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媒介知識分子都面臨著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對于前者來說,人們會認為他們要為媒介的過度娛樂化、商業化乃至低俗化負責。作為媒介經營的直接參與者乃至操刀者,他們不可避免地要把追求良好的傳播效果放在重要的考量位置上。正因如此,民眾會認為他們喪失了知識分子原本應該具備的“鐵肩擔道義”的倫理責任。而對于后者來說,人們又會認為他們過度追求傳媒曝光度,進而過度追求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擴張自己的“文化資本”。簡言之,媒介內部的“媒介知識分子”熱衷“逐利”,他們會因為經濟利益喪失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和社會使命;而媒介外部的“媒介知識分子”熱衷“求名”,他們很容易淪落成法國學者德布雷所謂的“追逐名聲的動物”⑤。上述觀點固然有失偏頗,但事實上確實在各類社會環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⑥

本文涉及的“聽評會”中的專家,參與甚至深度參與了媒體內容生產制作乃至整個媒體運營的流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無疑也是媒介知識分子。但是,他們和上述所謂媒介的“內部知識分子”以及“外部知識分子”都不同。首先,他們不是媒體業務的直接運作者和負責人,他們并不會從媒介業務中直接獲得利益。因此,這些外請專家能夠保持自己在思想和智識方面的獨立性。其次,他們關于媒體內容、運作、策略等方面所有的觀點、看法只是給媒體的管理者和運營者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換言之,他們只能在媒體運營的小圈子中獲得一定的認可,并不會因此獲得所謂的社會聲望和文化資本。這一點使得外請專家的價值主要體現于媒介內部。從本文分析來看,外請專家最大的意義在于他們能夠和媒介的經營者、管理者之間形成一種“視界交融”,進而將自己的學識影響媒介的運作。對于專家來說,被媒介認可,進而自己的觀點能夠影響媒介運作——這一過程如果能夠完成,他自身就就建構了另外一種“專家身份”。這種身份是他原本所處系統——高校、科研機構等之外額外獲得的,毋寧說,是自己知識分子身份的一種拓展。

“媒介聽評專家”或是一種理想的媒介知識分子身份建構的可能。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知識分子進入媒介的策略既可以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和自由,又可以影響媒介這種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裝置的業務策略乃至發展戰略,進而間接地輻射媒介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的進程。之所以說他們能夠保證獨立和自由,是因為這些專家并不直接在媒介上傳播自己的知識,因此,也不會為媒介大規模地傳播所帶來的經濟、文化資本增值所誘惑。他們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媒介進行深度合作,通過“節目評估”這種體制,追求的是影響媒介的決策運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或是葛蘭西所謂的“有機的知識分子”,作為媒介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他們的意見表達不是純粹的理論探討,而是直接對接媒介實踐活動;他們并不作為個體而存在,而是在整個媒介評估體系中,以集體的、模塊化的力量發揮作用。而“實踐的、集體的”,正是有機知識分子“有機性”最鮮明的體現。⑦如此,“自由的”身份讓這些專家們可以抵制媒介技術、傳播機制對自己的異化;而“有機的”的身份可以保證他們能夠腳踏實地,面對真實社會和文化所提出的各種挑戰和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略,實現自己社會關懷的價值,這恰是一種理想知識分子的人格建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隨著信息時代乃至智能時代的到來,不管是媒介體系,還是專家們所身處的知識場域都變得日益發達和復雜。知識分子和媒介之間的關系,正在超越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信息—(傳播)平臺”的簡單互聯,而是以越來越深度合作的關系實現,這將是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研究命題。

注釋:

① 趙勇:《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當代文壇》,2009年第2期。

② 孟建、黃燦:《當代廣播電視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2-84頁。

③ [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陳德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頁。

④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77-383頁。

⑤ [法]雷蒙·阿隆:《知識分子的鴉片》,呂一民、顧杭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頁。

⑥⑧ 轉引自周憲:《知識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關于知識分子社會角色的若干定義的反思》,載《思想文綜》(第7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3頁。

⑦ 姜華:《媒介知識分子:關系、角色特征及身份重建》,《新聞大學》,2009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系列在线| 日韩第一页在线| 伊人91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综合18p|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日韩色图区| 综合天天色|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片在线无码观看| 91精品专区| 夜夜操狠狠操|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免费啪啪网址|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一在线|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午夜丁香婷婷|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操操操综合网| 亚洲性影院|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www.日韩三级| 亚洲日本www| 伊人91视频|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1区2区3区|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