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
(遼寧省大連市鑒開中學 116031)
數學本就是產生年代很早的一種學科,今古中外的數學家哲學家都對數學有著一定的研究,在他們的不斷的增添下就形成了數學這一個完整的學科,這就說明了數學的歷史深遠悠久.而如今,數學文化在當代數學家的研究下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精確性和嚴謹性,因此在學習上對于學生要求比較高,如果單單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和習題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困難的.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數學文化的講解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新加入一些帶有數學文化特色的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數學文化指的是什么呢?狹義上指數學符號、數學公式、數學定理以及一些數學思想等,廣義上還包括很多與數學相關的文化現象,比如說數學的使用價值,數學家的一些精神,與數學有關的美育因素等.那么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滲入數學文化有什么作用呢?
對于數學文化的學習了解不單豐富了課程的內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對于數學整個體系的全局視野.而數學文化的深入學習需要學生具備數學的學術性,首先就是要能夠運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這個客觀的世界,再者就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分析周邊的事物.
其實數學本身需要學生掌握的不是那些公式,目的要求也不是說考試得高分,而是靈活的思維方式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優秀的數學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并不是那么生硬的東西,而是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由古自今留下來的一個文化.對數學文化的學習更利于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提高.
對于課堂數學教學本身來說,滲透數學文化的優點也是很大的.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入數學文化是新課標的要求,同時教材中更是把學生的數學素質定位為一種需要學生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教師教學中除了講解那些公式、重難點之外,也應適當增加對于數學文化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想體系,形成一個大的數學觀.
高中新課標已經提出,必須對教學進行改革,適應當下教育的發展.針對于數學學科來說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加入數學的歷史、應用范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的講解.素質教育中的要求就是學生有正確的數學意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以及擁有數學的邏輯推理和信息交流能力.
既然數學文化的滲透對于數學課堂有這么大的利處,那么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呢?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一個引路人.數學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想要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首先就需要自身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同時不能再使用傳統式的灌輸教學.正確的教學方式是鼓勵學生思考,自主探索.在講解時更多地結合數學文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文化的滲透給課堂添了很多的彩,同時對于老師的要求也更高.數學學科本身的邏輯性很強,數學知識前后連貫,像鎖鏈一樣環環相扣,需要教師自己對于數學文化充分掌握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時候,教師應當對理論概念背后的推導探索過程進行講解,再讓學生來總結,這樣能夠很好地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但盡管如此,數學知識還是有點枯燥的,需要教師結合數學文化,在實際的課堂中穿插一些與數學課堂內容相關的情景.
本身很多數學知識都是有史可鑒的,在講解時可以進行趣味的引入,例如講解等比數列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歷史上的棋盤問題.情景的創設更多的是結合現實生活的情景,比如在學習指數函數一章時,可以向學生提問考古學家是怎樣利用碳12來鑒定文物的年代的.要注意的就是在進行情景教學的時候,不要摻入太多的公式、定理和習題,不知不覺的融入進入數學文化的講解更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吸收.
數學被稱作為萬科之父,與各個學科都是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的,實際上沒有哪一門學科是獨立而行的.歷史上數學是古希臘的哲學來源之一,而對于立體幾何的研究解釋也來自于對哲學的不斷探究.既然數學與各科都有聯系,那么教師在教學時應多多分析,綜合考慮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進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比如語文課堂中的《使至塞上》這一首詩中寫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園”就可以抽象為一個幾何知識,把大漠看成平面而孤煙是一條直線,然后進行相關幾何問題的解答.
作為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本就是老師應該盡的責任.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高分,還要讓學生懂得數學學習的方法,數學究竟是如何一門學科,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不斷的發展完善的.同時在歷史的發展歷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著名的數學問題.也可以由此讓學生圍繞進行討論,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嘗試結合各類學科進行分析講解,既可以將各科知識關聯起來,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思維不斷地發散開來,當然和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數學問題聯系起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在目前的教學要求下不斷地對教學進行改革,讓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已成為當下教學的一個趨勢,數學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融合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進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