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曉
(福建省福州第三十二中學 350000)
初中學段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學科,在其物理觀念還相對空白的情況下,教師通過物理教學滲透科學態度則是必要且容易的.而滲透的方式則成為物理教育界圍繞這一素養一直以來的探討焦點,各研究成果具有各自不同的切入角度,本文將透過四大教學環節:理性觀察、實驗探究、分類討論和嚴謹表述對這一素養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方式做出闡述.
任何學科均來源于生活,物理學科亦不例外,牛頓和蘋果以及萬有引力的故事便是對物理生活來源的最好證明.所以,物理教學對學生科學態度培養的第一步當在于引導學生用理性、科學的物理眼光觀察、猜想生活中的諸多現象,為下面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奠定基礎.
例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一節中,我先通過投影向同學們展示了人在鏡子前和玻璃前看到自己像的現象,以喚起同學們類似經歷的記憶,然后讓其對像和所屬實物的聯系進行思考.有學生便回答:“我一直認為鏡子中有另外一個自己和世界,它同現實的實物和環境是完全相同的”,針對此類唯心主義回答,我在之后的糾正與引導中向同學們講解了語文、美術等主觀性較強的學科與物理、化學等需遵循客觀規律的學科之間的區別,以滲透物理學科學性觀念,讓學生對生活現象的猜想始終不離科學實際的物理方向.
在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物理原理的猜想假設之后,便是進行實驗探究以驗證猜想的環節.一個嚴謹的實驗探究需遵循這樣的程序:明確實驗目的(驗證什么)——準備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步驟(如何驗證)——進行實驗,記錄結果——重復試驗,縮小誤差.這樣的實驗鏈不僅是剛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初中學生亦是資深的物理專家在進行實驗時應該且必然依照的,因為它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科學性,也大大利于學生科學物理思維和態度的形成.
例如:針對上述物體的像和物體之間具有何種關系的問題,我引導同學們在現象觀察中將其細分為像的大小、位置與物體的大小和位置之間的關系,并將對此問題的探究作為實驗目的.之后,我和同學們通過對之前所學的光的傳播、反射知識的回顧,將點燃后可以充當光源以使成像更加清晰的蠟燭作為實物,并用相同但未點燃以避免產生逆向干擾性影像的蠟燭代替點燃的蠟燭通過平面鏡所成之像,在達到驗證像和實物大小關系目的的同時,方便測量、記錄像和實物距平面鏡之間的距離,之后調整蠟燭位置進行多次實驗,以得出結論.由此可見,每一個實驗裝置的選擇和每一個實驗步驟的設計均具有理論支持,因而形成的整個實驗鏈是嚴謹且科學的,此過程將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科學態度.
依據世間萬物均在變化發展和彼此間普遍聯系的科學辯證哲學觀,對于某種物理現象的研究也不能局限在一種可能性上,而應該開闊思維,靈活變化地看待問題.這體現在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上,便是“分類討論”的思想,即是對同一事物或現象在不同條件下能夠呈現的不同狀態面貌的討論.教師若能在物理教學中對此種觀念進行適時滲透,則學生掌握得到的便不僅僅是死性知識,還有活性思維與嚴謹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關于平面鏡所成像為虛像一部分的講解中,在得出其成像特點:正立、無法用光屏承接、與實物分居平面鏡兩側之后,我并沒有結束這一部分的講解,而是緊接著向同學們提出這一問題:我們用放大鏡看物體時,其所成之像亦是正立、無法用光屏承接的虛像,但我們是在和實物同面的放大鏡之下看到放大的物體的,那么為什么同成虛像,平面鏡與放大鏡所成虛像和所對應實物關于鏡子的位置關系會有所不同呢?這便是對虛像在不同種類的鏡面下所呈現不同特點的討論.針對此,我簡要介紹了生活中不同的鏡面種類,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種事物在不同情況下會具有不同特點,以逐漸形成發展變化的唯物辯證科學觀念.
在傳統“師講生聽”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檢測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會意”式的理解,但無法對現象原理等進行完整嚴謹的表述.究其原因,除卻知識掌握不牢固之外,還在于此種教學模式塑造的學生薄弱的表達能力,而表達是學生學習及未來發展的一項必備能力和素養,且由于物理學科具有的“言差毫厘,理失千里”的科學性,對于物理原理嚴謹的表述闡釋便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物理態度的重點之一.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耐心糾正補充學生表述中的錯誤、缺漏,逐漸提升學生科學嚴謹的物理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平面鏡成虛像的原理之后,我隨機挑選幾位學生單純根據圖像依照自己的理解對此原理進行闡釋.其中有一位同學在表述過程中有這樣一句話:“光線經過平面鏡反射后進入了人的眼睛”,由此可見,學生對于光線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我及時對其進行了糾正,并強調光線是人為規定的為了研究方便建立的光的模型,是光能夠反射而非光線.再例如:學生在描述平面鏡所呈像的特點時,是這樣表述的:“像和物體與鏡面垂直”,這是“會意”式的表達,雖然能夠說明學生理解了知識,但表述并不嚴謹和科學,因為它對于沒有學過這一部分內容的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針對此,我點出了他表達中的缺漏,并糾正是“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通過類似這樣的訓練與引導,學生表達能力與科學物理態度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與很好的養成.
科學是物理學科的精髓和精神,科學態度也應當成為學生物理學習的重點,而科學態度的培養當貫徹在對物理現象的猜想、實驗探究、“分類討論”和準確闡述四大物理教學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