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紙質媒介在發行與經營上都面臨較大的困境,傳統影評逐漸失語;觀眾審美水平提升,也樂于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體現話語權。因此,當今的電影批評產生了結構性的調整,最終形成了專業影評、媒體影評、網絡影評三大陣營。
廣義上,網絡影評指的是所有經電子化處理后在網絡上發布的電影評論,其中包括在報紙、期刊上發表后轉載到網上的影評。狹義上,網絡影評單指那些在網絡上原創的電影評論,即用電腦創作、在互聯網上首發的影評。本文關注的重點偏向于后者。
首先,網絡影評傳播具有開放性。互聯網傳播的理念是建立在“信息平等與共享”的基礎上,傳統媒體上刊登的影評必須經過編輯嚴格篩選、各部門精確審核之后才能發表;而網絡則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大眾任何觀影感受都可以在網上自由抒發,不受編輯和刊物的限制。
其次,網絡影評傳播具有快速性。移動終端的高度普及使得網絡影評可以“即看即寫即發”,電影評論和影片的檔期基本保持著統一的步調,再經由網絡讀者的點擊以及社交平臺的轉載,使其文本的傳播速度得到大幅度增長,遙遙領先于傳統媒體。
最后,網絡影評傳播具有互動性。新媒體語境下,無論是公共平臺的論壇和話題設置,還是個人社交網絡的轉載評論,訪客在閱讀一篇影評后都能以留言、評論等各種形式做出反饋,甚至就某一話題持不同觀點進行討論和辯駁,具有高度的互動性體驗。
一方面是評論主體的大眾性。在傳統影評主體中,學院派的知識分子或者專家們一直占據主導權,作為電影主要受眾的大眾以及傳統的影評讀者鮮有渠道可以參與,從而在影評的主體及受眾間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而網絡平臺的便捷性則撼動了傳統影視評論的主體構成,不僅保留了學院派專家學者的評論,還接納普通的網民參與其中,電影評論成為普羅大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文化活動。
另一方面是評論主體的多元性。因為手機終端高度普及,電影的受眾面越來越廣,參與網絡評論的群體也越來越多元。職業分類、教育水平、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專業知識已經不關乎網絡影評的主體選擇,只要是會看電影有想法的觀眾,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抒發觀影感受。
1.網絡影評的靈活性。縱觀傳統專業影評,冗長的文字內容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博得大眾的長時間注意已然十分困難。相比之下,“短、頻、快”的網絡影評更符合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的心理特征以及快速有效地傳達思想的書寫習慣。
2.網絡影評的多樣性。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影評創作主體不斷多元化,網絡影評的內容和形式也變得紛繁多樣、多姿多彩。除了傳統的文字影評之外,影評的作者們還會另辟蹊徑,在影評中加入圖片、電影截圖、GIF動圖、音頻甚至自己制作的視頻等,網絡影評的內容形式越來越多樣化。
3.網絡影評的真實性。網絡影評的作者們多為普通的電影愛好者,創作影評的動機十分簡單,就是直觀地表達自己對于電影的真實感悟。網絡所具有的匿名性使其擺脫了在現實生活中各項因素的束縛,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保證了影評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在評論的態度與內容方面以及評論語言的樸素性和個性化上皆有所體現。
影評的發展和繁榮總是離不開廣闊的發表平臺和評論陣地。“影評要發揮作用,除了影評人本身要擺正位置和做出努力外,還涉及發表的園地、發表的時間、話語的自由空間等一系列因素。”
因網絡影評自身的特征和創作主體的多元化,網絡影評可以被看成“大眾影評”和“面向大眾的影評”。如今,中國電影批評的話語結構發生改變,實現了從“精英”到“大眾”、“大眾”與“精英”對話的百家爭鳴之態;影評的創作和發表陣地也發生了改變,專業性與大眾性結合的言論平臺建立起來,例如迷影網站和中國電影“金掃帚獎”就將專業和娛樂相結合,給予廣大觀影者和專業人士共同發揮的空間,一度成為中國電影批評的風向標;網絡影評內容和形式甚至是語言的創新都開闊了中國電影批評的思維。中國電影批評一直以西方的電影理論為指導,并未建立自己的完整理論體系。大眾狂歡式參與的網絡影評,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批評理論的創新和本土化進程,他們大膽探索、勇敢實踐、互通有無、思想碰撞、觀點交鋒,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和相關理論的創新。
如今,網絡影評繁榮發展。網絡傳播速度之快、網絡傳播范圍之廣,使得網絡影評對觀眾觀影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通過可量化影評和評分制,觀眾可以在觀影前初步了解電影,結合自身觀影習慣,進行適當的選擇。網絡影評的熱度能夠快速聚攏人氣,實現“口碑傳播”。利用消費者間的“口碑”傳播本是一種典型的人際傳播的模式,正如學者戴安娜·克蘭所言:“一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在一座城市公映之后馬上出現的口耳相傳的薦舉。”這種口碑傳播能夠反映出觀眾觀影后的真實感受,并從側面展現出電影的質量與水平,所以口碑成為潛在消費者選擇電影的指引牌。
同樣,網絡影評打破了傳統影評一家之言的壁壘,電影的創作者們可以通過查看網絡上的熱門影評反思電影作品本身,甚至實現與觀眾的直接對話。通過這種交流與反饋,可以促使電影創作者們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結合大眾審美,創造出更受觀眾歡迎的電影作品。
電影和電影文化從來都不是象牙之塔,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網絡影評的興起和日益繁榮讓所有電影人和關心電影的人欣喜不已。然而,網絡影評生態并未完善,背后仍然隱藏了諸多問題。
一方面,存在商業化趨勢。雖然票房不能作為判斷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但在當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仍存在以票房論英雄的趨勢。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了“網絡水軍”等現象,這類水軍受電影發行方或營銷方委托,利用“沉默的螺旋”傳播理論,引導著網絡輿論朝著預估的方向發展,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獨立影評人也似乎不再獨立,從周黎明對《私人訂制》打分引起網民熱議開始,“紅包影評”“人情影評”等現象出現,甚至出現了影評人明碼報價。
另一方面,存在去文化性趨勢。網絡暴力這一現象儼然滲透到了網絡影評當中,因為評論主體的多元化,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個人喜好又各不相同,很容易在網絡討論中發生沖突,甚至出現電影創作者和影評創作者之間、電影創作者之間發生言辭激烈的沖突等情況。2006年陳凱歌因胡戈制作的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戲謔其電影作品《無極》而暴怒,雙方進行網絡對戰;《小時代》粉絲和導演高群書之間的舌戰等網絡暴力事件也屢見不鮮。同時,網絡影評良莠不齊,短小的網絡影評實則是一面肆意的涂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視覺的沖擊、聲效的刺激、明星效應等電影的構成元素之上,缺乏對電影本體的故事邏輯、敘事情節、表達主題、戲劇沖突等的探討。
綜上所述,當下普及的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人們參與到電影評論這一活動中的主要陣地。網絡評論平臺的出現,給中國電影評論的生存環境帶來了較大的改變,同時也推進了電影產業生態鏈的發展。但是,由于網絡環境多種特性的影響,使得網絡影評的發展仍舊存在著較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既需要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全面地分析網絡影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又需要理性地對待網絡影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負面影響。同時,需要更多電影愛好者自發投入到理性的監督環節中,督促網絡影評走上積極健康的發展之路,使其發揮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