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璐
廣東衛視首檔科技大咖紀錄片式訪談節目《鄧璐時間》,以“改變世界的十二種科技力量”為主題,通過深度對話,紀錄片拍攝與專訪的形式,呈現12位創新科技領袖的成就、困難和真實的境遇。《鄧璐時間》共制作專題12集,每集時長30分鐘,從2018年8月6日開始,每周一在廣東衛視晚上22∶10播出,節目還作為廣東外宣“一帶一路”品牌節目,在亞、歐、美、非洲和大洋洲30多個國家50多家電視臺同步播出,受眾人口達5億。
新世紀以來,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鄧璐時間》正是在科技創新成為重要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立足廣東,向世界推廣中國形象。
作為2018年廣東廣播電視臺全力打造的重磅節目,整個制作團隊陣容豪華。節目由鄧璐發起并擔任制片人和主持人。作為國內首位博士后主持人,鄧璐是目前國內具有最高學位背景的學者型雙語主持人,主持有廣東衛視最高收視率節目《你會怎么做》、廣東外宣王牌欄目《Face Time》等,先后訪談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政要、國內外科技金融領袖超過百人,并主持國內省內主流大型活動(包括央視春晚)上百場。
《鄧璐時間》是鄧璐在多年的主持經歷和社會實踐后,一次重要的人格品牌創建,實現話語能量到社會與商業能量的有機轉化。鄧璐的高學歷和高端資源整合能力,以及知性形象和嫻熟的大眾對話技巧,是節目的核心優勢。在節目中,鄧璐的全球視野與深厚的人文背景學養,形成強大IP價值,在科技、財經等領域有著突出的話語力和媒體姿態。
在訪談類的節目中,主持人的風格是直接影響節目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主持人能夠對觀眾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既是制片人又是主持人的情況下,鄧璐在節目創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每期節目的核心和靈魂,讓《鄧璐時間》保持了思想上的開放性。每一期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串聯和嘉賓采訪之外,還穿插大量的個人思考、總結陳述,呈現出獨特視角,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觀感。
制作團隊本著創新的精神,對拍攝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造性的策劃和安排,從開場的宣傳片設計,到結尾處的“快問快答”環節,《鄧璐時間》以創新的“對話+真人秀”表現形式,拍攝剪輯突破傳統訪談類節目四平八穩的節奏,鏡頭語言豐富多樣,包裝手法新穎時尚,貼合新時代觀眾的視覺喜好。
《鄧璐時間》以電影的拍攝水準全方位展現前沿科技的發展,將科技創新與人文視角相結合,用電視化的大眾傳播語言呈現給觀眾,展現科技創新的時代魅力。節目里不僅有深度的思想,有更具榜樣性的人和企業,作為一檔深度科技訪談節目,為這個時代提供權威力量和財富,為人類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留下記錄、思考和智慧。
節目中鄧璐與十二位科技領袖/靈魂人物進行深度對話,同時以紀錄片拍攝形式貼近一線科技企業和人物,探討中國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能交互、新能源、新物種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創新和發展,以普通人視角貼身記錄中國創新型企業的成長,講述他們是如何以智慧、勇氣和擔當,心無旁騖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在名聲等光環背后,他們又還面臨著何種困境、何種焦慮。
導演團隊深入到科技世界,秉持專業視角,發現新科技的平常心,先后與柔宇科技董事長劉自鴻、億航無人機創始人胡華智、華大基因CEO尹燁、TCL集團創始人李東生、深圳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劍等人面對面,記錄他們生活工作的不同狀態,通過辦公室、工廠車間、演講會場、施工工地等不同場景,把高高在上的科技大咖、財富大咖去精英化拉回普通人的世界,跟機器人踢足球、乘坐無人機升空……在親身體驗和感受各種高科技帶來的發明創造的同時,主持人也結合自身的閱歷和知識背景提出問題,以朋友之名深入交流,將嘉賓的喜怒哀樂與真實想法一一呈現。
在采訪TCL創始人李東生的時候,恰逢他的生日,節目組準備了一份別開生面的禮物——用80年代的TTK磁帶錄制了一份生日語音祝福。磁帶是三十多年前李東生企業生產出來的第一代產品,對于TCL和他都有特殊意義。這份禮物讓一向以嚴謹、自律著稱的李東生真情流露、感觸良多,這是屬于他的青春記憶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代側影,導演組通過這樣的細節設置,讓人物形象豐滿讓節目內容更豐富。
在采訪柔宇科技董事長劉自鴻的時候,節目組從多年前的資料影像開始整理,通過數次跟拍采訪記錄,梳理出一個有理想、有情懷、有技術的企業家成長脈絡,為大家展現了天才、神童、科技新貴、創業者等身份下的人物多面性,而劉自鴻在深度的訪談中也難得地展示了他創業過程中脆弱的一面,嘉賓和主持人之間坦誠率真的交流,讓大家看到科技之外的人的魅力。
基因檢測走進普通人家、無人機進入民用、人工智能遍地開花……短短幾年,新興科技已走進普通人視野,并逐步得到廣泛應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你我。這些驚人的科技賦能,是如何從萌芽到一步步實現的?企業創新力是如何煉成的?隱身于后的這一群人,他們在漫漫時間長河中又將留下何種印記?依靠專業、深入的紀實訪談,這些疑問和好奇都在節目中得到了回答。
《鄧璐時間》由廣東衛視鄧璐工作室團隊出品,是制播分離模式的一次成功嘗試,集合了國際國內眾多優秀團隊。節目由國際資深媒體人王巧麗擔當總策劃,作為先后參與策劃、制作《見字如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多檔開電視文化節目先河的資深制作人,王巧麗跨行業、跨領域、跨文化工作的經驗給節目帶來了國際化的視野。
節目還集合了多年來共制作近300部紀錄片,屢次斬獲國家級、省級大獎的南派紀錄片優秀團隊。來自“南派紀錄片”的優秀傳承、藝術價值與人文底色,保證了《鄧璐時間》系列的制作水準。以“南派紀錄片”的理念優勢出發,發揮鄧璐博士的雙語交流與高端學養,在行走紀錄之余堅持高端訪談的切入手段,從而把系列節目在國際紀錄片級別的制作水準基礎上,再度豐富和延伸,讓訪談和紀錄搭配出新時代的味道,讓訪談與紀錄的結合成為該節目最為立體、最具廣度、最有深度的媒體表達形式。
在當前快餐文化盛行,眾多娛樂節目大行其道的時候,《鄧璐時間》以精英化的標準來苛求節目的品質,同時又通過接地氣的方式來傳播,擴大節目影響力和增加受眾的多樣化。在高水準制作的基礎上,節目運用融媒體思維與手法進行整合營銷,整合網絡宣傳、戶外廣告、地鐵廣告以及平面媒體等各種資源,建立融媒體傳播矩陣,全方位立體宣傳。
針對不同視頻傳播平臺的特征,節目組通過提煉亮點和精華,為每期節目制作不同風格、不同時間長度的短視頻和花絮進行投放;甚至還為每一期節目都繪制了四格動漫人物對話,增加趣味性,擴大影響力。相關內容同時在新媒體“璐演”公眾號、華為視頻、今日頭條、愛奇藝、優酷、騰訊、廣東衛視官方微博微信、廣東國際官方微博微信、荔枝網、觸電新聞等播出,收到受眾好評。
《鄧璐時間》平均收視率0.049%,市場份額0.308%,節目在52城總收看人數達到484萬,全國推及觀眾3194萬。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檔高端談話類節目,節目的受眾呈現出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職業穩定的特點。其中,35-44歲觀眾受眾占31%,是同時段其他節目的兩倍;大學以上學歷觀眾達到42%,比同時段其他觀眾高出68%;公務員/干部/管理人員類型的觀眾比同時段其他觀眾高55%。尤其是個人收入6000元以上(索福瑞調查組中最高檔)的觀眾比例高達30%,是同時段其他觀眾的三倍。
同時,節目在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深圳、北京等城市收視人數較多,尤其是上海地區的觀眾比例達到28%。收視數據表明,節目效果與節目定位相符合,在高端人群中具有較大吸引力和影響力。
《鄧璐時間》面向大眾展示當代最新科技成就,正如人民網的報道文章評論:“在制作上,《鄧璐時間》立意高遠又貼近一線,不僅以普通人視角記錄和展現中國經濟創新力量,還意在為普通人打開一扇新科技大門,見證科技如何改變世界,理解科技與人、時代的關系;節目更期望通過與未來的科技領袖進行思想碰撞,記錄他們的日常工作細節,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傳遞中國經濟新時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