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彥帥
中外電影史上始終存在著一個話題即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問題。正因為如此,才誕生了許多經典的電影理論流派。在討論電影與現實的關系時,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涉及影片的客觀制作以及后面所帶來的各種經濟效益,這不可能脫離現實而存在;另一方面,“現實”更是電影對當下社會生活的一種投射和隱喻,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包括影片所聚焦的社會問題和所涉及的人生觀、價值觀等。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前景大好,電影導演們不再拘泥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而是開始嘗試拍攝一些新的類型,電影市場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趨勢。紀實電影也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發展,不僅局限于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許多導演拍攝的影片也都表現出強烈的紀實主義風格,受到業內人士的夸贊,有的影片甚至在國際上備受好評、獲得獎項?!度龒{好人》《解救吾先生》《推拿》《山河故人》《搜索》《路過未來》《我不是藥神》等影片推動了中國紀實電影的發展。
回顧中國電影史的發展歷程,以底層社會群體為題材的影片類型一直都存在,不同代際的導演對此題材都偶有涉獵和接觸,形成了一定的繼承關系。嚴格來說,中國紀實電影的發端,應該是始于中國的第四代導演。他們提倡紀實性,尋找歷史底蘊,注重主題的表達以及人物的挖掘。但是,第五代導演并沒有將這一紀實風格延續下去,直到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人的出現,才重新為紀實電影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并開創了屬于第六代導演的紀實美學。
第六代導演的影片總是充滿著濃烈的紀實風格,他們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試圖展現人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存狀態。他們關注處于社會邊緣地帶的人物,諸如妓女、小偷等。以賈樟柯的《小武》為例,影片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導演用最平常的眼光來講述了一個小人物最普通的人生遭遇,探討了人性中的某種弱點。第六代導演的這種拍片方式,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過去的中國電影幾乎不會用城市邊緣人物來作為主角,就算影片中偶有涉及,也大都猥瑣、丑陋,是為了襯托主角而存在。這樣的人物塑造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平等意識,更談不上關懷他們,表現他們面對生活時的無奈和心酸。
第六代導演在拍攝影片時,常常采用實景拍攝、自然光效、固定鏡頭、長鏡頭、偷拍、跟鏡頭等方式來強化影片的紀實風格,并且采用同期錄音的方式,增強影片的現場感,保持環境藝術場景的真實。影片總是最大程度地還原片中人物的職業,展現他們的性格特點,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和代入感,人物情感自然流露,真實而不做作。第六代導演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借鑒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風格,他們的電影并不一定要展現某種感情或者寄托某種精神,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中底層民眾日常生活片段的瑣碎記錄,通過對日常生活的展現客觀抒發某種情緒。如《三峽好人》《小武》《世界》等影片,都是通過對瑣碎日常生活的敘述,展現某一個體的生活狀態和人生經歷。與傳達主流價值觀的影片相比,第六代導演的影片在表現上更趨于真實和自然,也最接近現實生活的本真狀態。
近年來,除了第六代導演依舊拍攝紀實電影外,許多大導演和青年導演也開始嘗試拍攝紀實主義風格的影片。他們繼承了第六代導演的拍片風格,但又不僅僅是表現社會邊緣人物的生活,他們逐漸從城市邊緣擴展到城市中心,開始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工作情感經歷融入到影片中,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件。許多導演更是將醫患問題、外來打工者問題、買房問題、整容問題等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帶入影片,增加了對社會問題的道德批判和諷刺。他們的加入促進了中國紀實電影的發展,有的導演甚至在紀實的基礎上融入了其他類型電影的元素,推動了紀實電影的風格化嬗變。
早在世界電影誕生之初,紀實主義風格的電影創作就一直存在。世界上最早拍攝紀實主義電影的導演是盧米埃爾兄弟。他們公開放映的第一批短片《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火車進站》等,采用固定機位的方式進行拍攝,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場景或片段。當時,觀眾在看到《火車進站》這部短片時,發生了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幕。當觀眾們看到銀幕上的火車朝自己的方向緩緩駛來的時候,竟然感到恐慌害怕,以至于離開了座位?!痘疖囘M站》主要展現了一輛火車緩緩進站的場景,觀眾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覺得真實。而紀實電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現真實,導演利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某些片段的展現,真實地表現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經歷。
中國紀實電影將鏡頭對準了社會上的底層民眾,有的處于城市邊緣地帶,有的處于落后偏遠的鄉村。導演在表現他們的生活經歷時,將所要表達的內容通過最直白的方式展現出來。他們用生活中的各種常態代替影片中的戲劇沖突,通過簡單的鏡頭語言表現最樸實的本真。這種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可以使觀眾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影片所要表達的真實狀態。以影片《三峽好人》為例,影片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從山西汾陽到重慶奉節尋找自己多年未見的妻子,而女護工沈紅從山西太原到重慶奉節尋找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系的丈夫的故事。兩組故事情節中都沒有出現戲劇沖突,而是采用最直接的跟拍方式客觀展現了他們二人在尋找過程中的經歷和遭遇。這種原生態的真實展現降低了影片的視覺美感,但卻加強了影片的紀實屬性,使影片在流暢平實的敘事中散發出別樣的情緒。
紀實主義電影立足于社會生活,以真實事件和人物為原型,表現普通小人物的人生百態?,F實主義作品就像一面鏡子,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進行深入挖掘之后展現在觀眾面前,一方面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各種流變,另一方面又暗喻和投射其背后的人生百態和酸甜苦辣。中國電影對現實主義題材的探索從未停止。早在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時期,許多電影人就將影片主題扎根社會底層,《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等影片更將電影與人民放在同等地位。夏衍等人還提出應該把求真求實作為衡量一部影片的標準,為今后紀實主義電影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第六代導演拍攝的影片來看,他們在紀實風格的基礎上仍舊對現實主義精神有很強的把握和表現。一部優秀的紀實影片,在展現其表面事件的同時,離不開對事件背后的深層探索,更離不開人物所堅守的現實主義精神。第六代以外的導演,也在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堅守中前進,展現了紀實風格背后的精神魅力。上映于2012年,由陳凱歌執導的影片《搜索》取材自當代現實生活,以一次公交車讓座為導火線,蝴蝶效應般地引發了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了不同階層人們生活的變遷。影片將這場事件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敘事角度和內容的現實度高,更容易引起城市人群的思想共鳴?!端阉鳌愤@部影片更加入了對人性的展現。從表面上看,它將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丑陋現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其真實的意圖卻是在呼喚人性中的真善美。影片中的各個人物最后都以知錯、認錯的方式實現了對自己行為的救贖,完成了對正確價值觀的重建。
中國紀實主義電影的一大魅力在于鏡頭語言上的獨特運用。鏡頭語言是電影創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在紀實電影的創作中,最常見的鏡頭便是固定鏡頭、長鏡頭、偷拍和跟鏡頭等。這些鏡頭語言的運用,豐富了電影的表達空間,為電影帶來了新的藝術魅力。資料顯示,固定鏡頭、長鏡頭在影片中的運用最初是由于經費不足等因素所致,但隨著許多影片的運用,這樣的鏡頭語言在表現生活原貌、展現人物關系時,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魅力,使其成為一種慣用的拍攝方式出現在紀實電影之中。
賈樟柯的電影正是使用長鏡頭來客觀再現現實生活,完整記錄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糾葛。以影片《三峽好人》的開頭為例,導演通過一段近4分鐘的鏡頭向觀眾交代了影片的社會背景和生活原貌,將船上乘客的各種風貌展現出來。而后,鏡頭最終聚焦在影片的主人公韓三明身上,他獨自坐在船頭,胸前抱著自己的手提包,靜靜地看著遠方。導演在這里通過鏡頭間接交代了主人公韓三明的身份——來自社會底層的外地人,突顯了鏡頭的客觀表達能力。賈樟柯的《小武》中,也有一個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的長鏡頭段落。在這長達3分鐘的經典鏡頭里,郝警官將小武臨時拷在馬路旁邊的電線桿上,小武剛開始的時候無助地蹲在地上,后來又慢慢地站了起來,客觀表現了他的焦躁與不安。在這個過程中,攝像機始終對著他,在他站起來之后,攝像機更將周圍看熱鬧的人群清晰地展現出來。而后,鏡頭對準圍觀的路人,如同小武注視著周圍的路人一樣,將小武的所有心理活動都通過鏡頭語言的運用展現在觀眾面前。通過這樣的長鏡頭段落,導演巧妙地將圍觀人群與小武疏離開,暗喻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疏離。
早期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流派在影片拍攝時便采用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正是由于這種用人原則,使影片在塑造人物時顯得更加的真實和立體,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搬上銀幕,顯示出強烈的紀實性??v觀中國紀實電影的藝術風格,不得不提到影片中演員的選擇和使用。大多數紀實電影的表演都采用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這樣的選擇在第六代導演的影片中最常見到。影片利用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來塑造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增強了影片的紀實性和真實性,更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情緒。
以婁燁拍攝的影片《推拿》來說,盲人作為影片的主人公,為了達到真正的紀實可信,在演員的選擇方面,就采用了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混用的模式。在片中,職業演員進行了大量的即興表演,融入角色,做到了表演的真實可信。而非職業演員的運用,則讓影片在表演的基礎上融入了生活中最真實的氣息。影片中“嫂子”的扮演者張磊之所以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正是由于她本身就是來自南京盲校的學生,許多下意識的表現更加凸顯了故事的真實和自然。
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逐年走高、類型逐漸呈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紀實電影的發展也邁上了新的臺階。近幾年,許多優秀的紀實電影出現在銀幕上,并且出現了許多亞類型。這些影片在內容上關注當前的社會生活,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帶入其中,展現出濃烈的紀實主義風格。民生與電影的結合,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產生了別樣的情緒,促使觀眾更好地審視自己并帶來深入的思考,對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表現電影與現實的關系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