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敏 劉中望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打響了全國精準扶貧的第一槍。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精準扶貧迎來了新的契機。2015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強調要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要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作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湖南省及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湘西精準扶貧任務大、責任重。特別是當下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更要牢牢抓住“互聯網+”的機遇,把“互聯網+精準扶貧”作為湘西脫貧發展的重要引擎,依托媒體資源,結合湘西實際,發揮“互聯網+媒體+扶貧”的價值,更好地暢通湘西扶貧信息的傳播渠道,拓展湘西精準扶貧的參與力量,發掘湘西貧困地區的獨特價值,推動湘西精準扶貧的精準高效實施。
精準扶貧是當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當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中之重。湘西作為精準扶貧的策源地更是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幾年來,各級媒體及新聞傳媒工作者努力在新的扶貧階段適應新的要求,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唱響扶貧宣傳主旋律,探索“互聯網+媒體+扶貧”的有效路徑。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各大主流媒體為引導、湖南廣電推動創新、湘西當地媒體積極推進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合力傳播格局,有力地提升了湘西精準扶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了脫貧攻堅深入開展。
在推動湘西精準扶貧上,各大主流媒體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以“全媒體+扶貧”的宣傳模式,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齊聲共鳴、立體攻堅,增強了湘西精準扶貧報道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傳遞了扶貧正能量,為湘西精準扶貧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例如,湖南衛視新聞中心“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直播惹巴拉》通過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的同步宣傳,打造了一場大湘西文化的傳播盛宴,有效地帶動了惹巴拉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2016年中央臺推出的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系列報道——《治國理政新實踐“十八洞村”扶貧故事》,也通過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新湖南客戶端、芒果TV、紅網等全媒體平臺的聯合宣傳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使十八洞村的脫貧故事走出湘西,為全國的脫貧攻堅樹立了榜樣。
2015年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脫貧攻堅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素有“電視湘軍”之稱的湖南廣電在推動湘西精準扶貧的傳播實踐中,依托自身強大的創新基因打造了“直播+電商+扶貧”的實派扶貧模式,利用湖南廣電的平臺優勢大力推廣湘西貧困地區的優質資源,成功引導大批受眾參與到湘西精準扶貧的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其中,以湖南衛視《午間新聞》推出的《掃碼扶貧》欄目為典型。該欄目聯合多家電商平臺,通過多平臺同步直播對出現農產品賣出難的貧困地區實施精準扶貧,做到了“對癥下藥”。直播采用主持人走進貧困村一邊體驗一邊推介優質農產品和特色旅游資源的形式,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并在直播畫面以及《午間新聞》的公眾號推文中附上二維碼,觀眾掃一掃就可以免費關注產品信息、獲得購買方式,減少了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幫助農民直接增收,同時也帶動了這些地區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將扶貧宣傳落到了實處。
除了全國各級媒體的合力宣傳外,湘西當地也牢牢把握“互聯網+”的機遇,積極推行“湘西為村”微信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探索“互聯網+扶貧”的有效途徑。“為村”平臺是騰訊推出的一項服務,其實質是在全國范圍內幫助貧困村建立屬于本村的微信公眾號,打造智慧農村生態平臺。自2015年起,湘西加入為村平臺的村莊不斷增多,其數量在湖南乃至全國都占有較高的比例,逐漸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微信平臺+扶貧”模式。申請了“為村”的貧困村不但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村內活動,進行村務公開,還能夠通過建立微店將村里的農副產品進行網絡銷售。龍山縣里耶鎮比爾村就利用“為村”微信公眾平臺成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打破了深山路遠、信息閉塞的桎梏,將村內的優質臍橙及特色景點推廣了出去,使“里耶臍橙”成為網紅品牌,里耶古城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發展特色產業是湘西地區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2015年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扶貧脫貧要把民族地區特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湘西地區擁有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及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但因地理位置閉塞,信息不暢通,各縣各村的特色優質資源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媒體在推動湘西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應當聚焦特色產業發展扶貧,深入挖掘湘西特色,充分利用互聯網,因地制宜地傳播湘西產業扶貧的相關信息,做好湘西特色產業的特色宣傳,推動湘西地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湘西地區農牧資源豐富,以獼猴桃、柑橘、茶葉、煙葉、中藥材、湘西黑豬等為主的一批重點優勢產業正在不斷擴大規模。進一步發揮這些優勢產業的價值,需要媒體做好“傳聲筒”,疏通農產品信息的傳播渠道,幫助滯銷或者需要推廣的農產品快速傳播,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小村莊,走向大市場。在傳播過程中,要善于挖掘農產品的特色,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呈現信息,幫助貧困村全方面展示農產品的品質,推進湘西特色農業產業的品牌化。
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是帶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是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湘西地區有著大批優質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但由于缺乏宣傳一直未受到外界的關注。因此,湘西精準扶貧的傳播可以以特色旅游產業作為切入點,利用“互聯網+”打破湘西地域局限,讓外界了解湘西,走進湘西,推動湘西特色旅游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改變其因循守舊的思想,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湘西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稟賦,獨具特色的民族飲食、服飾、歌舞和民族村寨,濃郁質樸的民俗風情以及多項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傳統手工藝,使湘西在特色文化產業扶貧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讓文化資源在湘西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發揮有效價值,必須以“互聯網+”為重要推手,促進湘西特色文化傳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要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推動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走進公眾,擴大湘西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融合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態增強湘西特色文化的感染力,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帶動湘西脫貧。
近年來,湖南各媒體順應“互聯網+”趨勢,大力推進媒體融合,在“電視湘軍”的基礎上又建立起了強大的“網絡湘軍”:湖南日報創辦了湖南日報官網,搭建了雙微平臺,推出了“新湖南”客戶端;湖南廣播電視臺打造以“芒果”為品牌的媒體生態圈;紅網也推出了“時刻”新聞客戶端,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強大全媒體矩陣。湘西作為湖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依托湖南強大的媒體資源,憑借“網絡湘軍”打一場漂亮的脫貧之戰。
1.微博傳播
當前,湘西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正在快速起步,越來越多的湘西村民開始利用網店、微店銷售特色優質農產品。但由于村民營銷意識及品牌觀念淡薄,特色產品的網絡營銷還非常薄弱。政府及相關企業可以幫助村民開設微博、運用微博,將農產品信息通過微博及時、廣泛地傳播出去,以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面、有特色的展示,并附上二維碼、鏈接等購買渠道,方便消費者了解產品、購買產品,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2.微信傳播
湘西開通微信公眾號的貧困村不少,但多數村莊對公眾號的管理和運營還不夠到位,不僅推送的頻率較低,傳播的內容也缺乏足夠的深度與特色,與扶貧契合度不足,傳播效果不理想。為更好地發揮微信公眾號的扶貧價值,微信傳播需要在內容上結合本村特色,策劃專題專欄進行多元傳播,提升文案的表現力和標題的感染力;在形式上,要注重編輯技巧與排版風格,選用高質量的圖片,給受眾良好的閱讀與瀏覽體驗,促使其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湘西、參與到湘西精準扶貧中來。
APP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媒介,它承載于手機、平板等移動端,極大地便利了信息的融合、傳遞與分享。開發精準扶貧APP,利用APP的傳播優勢,有助于幫助湘西打造方便高效的“指尖扶貧”。例如,開發農業類APP,與電商扶貧相結合,幫助貧困村推廣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幫助農民增收;開發文化類APP,做好文化產業信息的采集與發布工作,將“養在深閨”的湘西特色文化通過APP集中展示,并運用創意化、多元化、互動化的表現手法拉近湘西文化與受眾的距離,滿足受眾的文化審美及文化消費需求。
黨的十九大發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這更要求湘西在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牢牢把握“互聯網+”機遇進行傳播發力,以更精準的傳播手段、更有力的幫扶行動,帶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參與到湘西精準扶貧的實踐中來,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共同實現讓湘西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