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雪花 陳汝東
數千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之一。農業發展、鄉村興盛,我國的國力就增強,反之,則出現衰敗。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形態,鄉村話語是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國家話語及其體系建構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工業文明發展迅速,鄉村文明建構也在加速。2018年,中央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話語空間的拓展,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此,綜括鄉村文明的話語形態,梳理鄉村文明話語發展的歷時沿革,剖析鄉村文明話語發展的新趨向,提出鄉村話語體系建構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文明”一詞最早出現于我國《易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它表示社會的進步狀態。在西方,“文明”一詞源于拉丁文“civilitas”,意指有組織的、有秩序的,也表示社會的進步狀態。后世,“文明”逐漸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標志。①鄉村,不僅是一種社會空間,而且是一種人類文明的形態。鄉村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如此,現代依然如此。鄉村文明,或者說田園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方式,也是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向。
“話語是一種媒介,也是文化和文明的符號。話語文明,是語言文明、媒介文明的一種表現形態,是國家文明的符號呈現?!雹谂c其他文明一樣,鄉村文明也是通過話語體現出來,通過傳播表達出來的。鄉村文明話語既是中華文明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國家話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鄉村文明話語擁有自己的話語主體、話語空間、話語方式和話語方法,有自己的話語信息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綜括鄉村文明話語的形態,就是綜括鄉村文明的形態。
縱觀我國鄉村文明發展的歷時沿革,可以看出,我國的鄉村文明話語走過了封建小農時期、農村革命時期、集體農業時期、承包責任制時期、土地流轉時期以及當前的鄉村振興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鄉村文明的話語形態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大革命時期,鄉村文明呈現出如火如荼的戰爭狀態,鄉村話語主體成為中國革命的主體;在集體農業時期、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鄉村話語都是國家的主流話語,鄉村傳播就是國家傳播,鄉村文明就是國家文明?!稗r民運動講習所”“農村包圍城市”“土改”“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躍進”“農業學大寨”“農業現代化”“農村改革”“農民工”等等,構成了中國現代鄉村話語體系的關鍵詞。這些都是中國現當代農村話語體系的繁榮時期。曾幾何時,農業成為國家發展的一面旗幟,中國農民也曾經坐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
但是,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鄉村文明發展遇到了許多問題與挑戰,空間萎縮、顯現出疲態、鄉村發展乏力、農業話語權喪失,以至于有的人甚至認為,我國的鄉村文明已經凋敝、陷落。為此,國家先后掀起了新農村運動、城鎮化運動,去年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這些都表明了我國政府力圖振興“三農”的決心和信心,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農村的城鎮化運動一度蓬勃發展,這些為鄉村文明振興帶來了新的生機。農業、農村、農民在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空間中呈現出新的形態、新的趨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民”形態不斷轉變、轉移,我國的鄉村文明、鄉村話語呈現出新的形態、新的趨向。除了既有的農業話語之外,還出現了農村城鎮話語、農村企業話語等等。農村在一定程度上已施行了城鎮化、產業化。概括起來,我國鄉村文明的話語呈現出以下新形態、新趨向: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鄉村經濟迅猛發展,鄉村文明生機勃勃,這些為此后的工業發展、城市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鄉村的發展相對遲滯,人們賦予了鄉村許多負面的關鍵詞,比如“空心化”“崩潰”“陷落”“三農”喪失了話語權,等等。我們認為,“鄉村崩潰論”“農村陷落論”是危言聳聽,鄉村并沒有陷落,農民也沒有失語,而是以不同的敘事方式、話語方式發聲。農民工入城,以參與城市建設的方式,以高樓大廈、以各種產品的方式在發聲。我國農民的形態出現了巨大轉化:首先,一部分農民已經在城市務工,并成為了“工人”或居民;其次,大部分農民已經進入城鎮生活,成為服務行業或小商業資產者;再次,成為了農村企業工人;最后,成為了農村的其他從業者,包括手工業者、農業公司務工者。這些都表明了鄉村話語主體的轉型。
我國鄉村文明的發展還表現在鄉村話語空間的擴大上。有數據統計反映,“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市化水平達到了51.3%”。③這說明,我國的鄉村文明話語空間在相對擴大,因為鄉村人口的城鎮化,使村民的數量減少,話語空間相對擴大。此外,鄉村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④這其中就包括了鄉村的網民。如今的鄉村不僅擁有了與城市同步發展的互聯網,而且村民也掌握了互聯網技術,他們通過各種應用軟件服務于各自的產業發展?!熬W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工作途徑”。⑤這表明,我國的鄉村文明的話語空間建設,由實體走向了虛擬,為鄉村文明的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媒介技術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三農”或鄉村發展的政策供給力度不斷加大,呈現出增長趨勢。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農村養老補給、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基礎設施革命,再到當下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我國關于鄉村文明發展的路線圖逐漸清晰明朗。這些政策供給,不但給“三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擴大了農民的權益,減輕了農民負擔,擴大了鄉村的話語權,使鄉村話語在國家傳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使“三農”占據了近期國家發展中的話語權高地。
城鄉之間的“剪刀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以鄉村為基礎,推動工業和城市的發展,進而通過工業反哺鄉村,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模式,這使城鄉之間產生了話語差,城鄉出現了不同的話語場。農民工進城、小城鎮建設、精準扶貧與貧困人口搬遷使得城鄉差距縮小?!稗r家樂”等形式也促進了城鄉之間的傳播。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市與鄉村通過網絡空間連接在了一起。村民通過互聯銷售農產品,城市居民通過互聯網購買農產品,已經非常普及。這些促進了城-鄉話語場的生成與發展,也促進了城鄉話語體系的融合。
總之,我國的鄉村文明,在話語主體、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方式和方法、話語空間、話語場、政策供給等方面,呈現出了一系列的新形態、新趨向。適時把握上述新態勢、新趨向,對認識鄉村文明發展的現狀與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鄉村經濟發展迅速。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大量的勞動力轉向城市,農民工進城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壯觀景象,給鄉村的持續發展形成了巨大挑戰。據前幾年的報道,我國的自然村10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每天中國都有80-100個村莊消失。⑥雖然,這個數據的真實性還需要進一步核實,但是,不可否認,我們的鄉村發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去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我國鄉村的發展振興提供了巨大契機。與此相應,我們也不得不思考鄉村文明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但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使鄉村生產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這比較大地影響了鄉村文明的發展。近些年來,國家在發展戰略重點的選擇方面,在城鎮化、城市化和鄉村化之間出現了搖擺,曾經一度出現過大規模城鎮化、城市化的傾向。因此,在話語主體的塑造方面,是培養鄉村村民,還是城鎮居民,搖擺不定。單一的城鎮化、工業化、城市化,令鄉村發展遲滯,由此帶來的是許多鄉村出現了污染,田園詩般的鄉村遭到了破壞。因此,城鎮化,還是鄉村化,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挑戰。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農村改革首先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但是,隨著城市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文明開始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旋律,國家話語逐漸由“三農”轉向企業,轉向了城市。以至于有些人認為:“中國農村逐漸衰落,并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農村經濟淪為以城市經濟為主的工業經濟的補充?!雹摺半S著城鎮化的快速擴張,我國逐漸向‘陌生人社會’轉型,卻以鄉土文化的‘集體性淪陷’為代價。”⑧鄉村文明呈現出落后態勢。這促使國家加強了對鄉村的政策供給,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未來國家文明的發展形態,是繼續單純地發展工業文明,還是同時也著力發展農業文明,是一對矛盾。
發展城市文明,還是鄉村文明,抑或兩者兼融共同發展,我們的戰略是存在偏頗的。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城市文明的發展速度,要遠遠超過鄉村文明的發展,這使我國的鄉村文明發展出現了遲滯。因此,有人認為:“當前農村正在由人口空心化逐漸轉為人、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的農村地域空心化并產生大量的‘空心村’。農村空心化直接導致農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體老弱化和土地空棄化?!雹帷霸诖罅ν七M工業化、城市化的今天,不少地方受GDP崇拜和不正確的政績觀等因素影響,認為只有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才是現代文明的代表,才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農業文明則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最落后、最腐朽、最該拋棄的文明?!雹膺@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發展單一的城市文明,還同時也發展鄉村文明,既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挑戰。
從西方現代化文明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城鎮化、城市化只是現代文明建構的路徑,并非目的,目的依然是鄉村化、田園化。當前,國家“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正在消除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城鎮、城市是田園中的城鎮和城市,鄉村是城鎮和城市中的鄉村,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我們認為,應該首先以發展鄉村文明為基礎,以此推動城市文明的發展,若僅僅發展城市文明,則將失去我國整體文明發展的基礎。我們所要的是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融合發展,而不是單打一。
我國鄉村文明的建構,中國故事的敘寫,需要切實把握中華文明的本質特點?!爸腥A話語文明的本質是什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它就是田園?!飯@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飯@詩般的文明,才是中國發展的方向?!币虼?鄉村化、田園化是當下鄉村文明話語體系建構的重點。
農村話語體系的建構,首先是話語主體的建構,即農村人的建構、文化的建構。扶貧,首先是扶植話語主體,而且應從嬰幼兒開始。農民并不缺少話語權,而是缺少話語能力,缺少話語空間,缺少話語主體的代表。如果說鄉村存在失語現象,那么首先是話語主體話語能力的喪失、話語權利的喪失。因此,恢復鄉村活力,重振鄉村文明,首先應該重視鄉村話語主體——鄉村人的全面發展,提高鄉村人的素質,特別是鄉村人的話語能力,使之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發揮主體作用,這是鄉村文明話語體系建構的重中之重。
鄉村文明話語空間的建構,是鄉村文明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方面。鄉村文明的發展,不僅僅是鄉村實體空間的建構,還應包括虛擬空間的建構;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鄉村本體話語空間的建構,而是鄉村國家話語空間的建構,是鄉村文明意識在城市話語空間中的建構。可以說,目前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已經把鄉村文明話語空間的建構上升到國家高度:要“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唯有如此,才能使鄉村文明話語體系的建構落到實處,才能使鄉村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戰略。
鄉村傳播的根本,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傳播。而價值觀念的傳播,不應僅僅是對鄉村的傳播,而是對全國的價值觀念傳播。鄉村文明傳播的重點,既在鄉村,更在城市,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首先,國家應該樹立以鄉村文明發展為國家發展基礎的價值觀念,樹立鄉村是我國生產力主要來源的觀念;其次使國家價值觀念在鄉村普及,提高鄉村人的文化、文明素質,實現鄉村人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主體,成為鄉村文明發展、城市文明發展的主動力。
鄉村文明話語的發展,最終還是要在鄉村和城市建構田園文明的新篇章。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了“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的宏偉設想,“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其核心應該就是譜寫鄉村文明的新篇章,實現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共同發展?!白龅匠青l兩種社會結構、兩種空間、兩種文明的相互融合、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我國近期鄉村文明話語體系的建構指明了方向。
綜上所述,鄉村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如此,現代依然如此。鄉村文明,或者說,田園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方式,也是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向。鄉村文明話語既是中華文明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國家話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鄉村文明話語呈現出新的趨向。加強“三農”傳播研究,建構農村話語體系,講好鄉村文明故事,是國家傳播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時代命題,亟待開發、挖掘、豐富和完善。
注釋:
① 陳汝東:《論語言文明》,《語文建設》,1996年第11期。
③ 柳博雋:《何謂現代鄉村文明?》,《浙江經濟》,2013年第19期。
④⑤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2018年8月20日。
⑥ 符曉波:《村莊消失,城市能繁榮嗎?》,《中國新聞周刊》,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2-11/3244669.html,2012年11月5日。
⑦ 劉學瑞:《生態文明語境下的鄉村文明建設》,《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5年第7期。
⑨ 《“人的新農村” 建設新型鄉村文明》,《城鄉建設》,2015年第2期。
⑩ 劉奇:《重塑農業文明的現代尊嚴》,《中國發展觀察》,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