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瑩
我國電視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編劇水平、拍攝手法以及商業模式方面業已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具體表現在:電視劇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表現現實的廣度在不斷擴展;電視劇的編劇技巧不斷提高,電視劇的人物和情節設置更加“抓人”;電視劇的拍攝水平普遍提高,畫面風格更加多樣,服化道更加精美考究;商業運行模式更加成熟等。同時,因為電視劇市場的不斷成熟、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使得電視劇生產朝著“工業化”的方向發展,電視劇的類型化、模式化現象越來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劇呈現內容與形式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即商業化發展最快,藝術性次之,而文化價值則出現了邊緣化的態勢。一些電視劇以敘事情節為核心,只注重“好看”,卻忽略甚至為了吸引觀眾而縱容文化價值上的缺失與偏失;注重對故事情節的敘述,而忽視日常文化元素展示、文化內涵的挖掘;對顯性矛盾沖突的夸張描寫,忽略價值觀念層面的更深層次的矛盾分析,人文關懷缺位;甚至一些電視劇一味的搜奇獵艷、善惡不分、低級趣味,不但沒有起到對文化價值的引領作用,反而褻瀆了觀眾的審美意趣,顛覆了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樣的狀況,需要電視劇從業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們的高度關注。
當前我國電視劇在文化價值方面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我國電視劇行業對電視劇文化價值重要性和影響力認識不足。電視劇本身屬于文化的范疇,同時也是文化的承載者、表達者和傳播者。價值屬于人的思維范疇,與其他的思維形式不同,價值具有指導人們進行判斷和行為選擇的特性。電視劇文化價值是電視劇藝術思維對現實存在的反映。電視劇藝術思維,是電視劇創作者以電視劇藝術的創作特性為依據形成的獨特的思維形式;存在,是外在的現實世界。電視劇作為當前最流行的大眾文化形態之一,其文化內涵與價值導向直接體現在電視劇的劇情走向、因果關系、人物形象和行為對話之中,“小屏幕,大世界”,充分展現了我國當前的社會風氣、文化特色、價值觀念,通過多種媒體的播放體系與觀眾的感官進行連接,在潛移默化中對觀眾的價值觀塑造與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簡而言之,電視劇文化價值是外在現實世界的反映,同時也反作用于外在現實世界。可以說,優秀的電視劇文化能夠為公民素質的提高、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等社會發展目標發揮積極的作用,而文化價值品位不高的電視劇則反之。
當前,中國社會處于深度變革階段,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進步、公民幸福感不斷增強、實現美好生活是最為根本的發展目標。文化作為社會的構成要素之一,應合此根本目的而存在。“當我們探尋文化變革模式,特別是尋找促進它發生的因素時,很快就弄清除是文化變革與‘發展’或‘現代化’,按照它們在過去半個世紀過后的定義,二者是緊密地相互聯系在一起地。促進進步文化變革的舉措同樣也可能促進政治經濟或社會的發展。”①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社會文化氛圍與公眾價值取向隨之變化。文化的變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客觀現實決定、自發的變化,比如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文化氛圍與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客觀環境影響發展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帶有群體色彩,個體易受外部群體影響,且具有非理性、盲目跟風等特點,這樣的文化是“合現實性”,而非“合目的性”,可能向進步的方向轉變,也有可能向不利于社會進步的方向轉變;另一種則是有目的的引導帶來的變化,需要政治或文化領袖以文化應“合目的性”為出發點,根據當前的社會需求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主動創造適合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氛圍與價值取向。一般民眾的文化價值觀念往往會在第一種變化方式下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或受大眾文化的影響“隨波逐流”。而知識界領袖、文化精英則會通過冷靜反思提出具有進步意義的文化與價值,以發揮其對經濟社會進步發展的積極作用,有的在古典思想文化中尋找精髓,有的吸納西方社會的某些文化閃光點,也有在當前紛雜的文化中找到進步的因素。有目的的宣揚,旨在通過具有導向性的文化塑造引導公眾的文化價值方向,使文化向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功能靠近。電視劇應是“合目的性”文化的引導者,而非大眾“合現實性”文化的盲目體現。電視劇主創人員應脫離第一種文化潮流,以責任擔當,創造真正有利于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進步文化”。
有觀點認為,電視劇除具有藝術特質外,還具有明顯的商品特質,“娛樂”是其重要的功能,不必承載過多的、沉重的價值意義,僅僅能夠給觀眾帶來簡單的快樂體驗即達到其目的。筆者認為電視劇的“娛樂性”不容忽視,如果沒有“趣味性”的審美體驗,就會喪失電視劇作為“文化藝術”的審美價值。但是娛樂應是“有限娛樂”,過猶不及,突破界限則會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也就在劫難逃”。②清·王士禛在《帶經常詩話》中說:“元倡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諸名士和作皆不觸及。”“恰到好處”,是我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準則,也應是電視劇藝術追求的境界。本文提出的電視劇“文化價值主導型綜合評價體系”,正是探討電視劇“恰到好處”的標準。將電視劇文化價值作為先導指標,與電視劇內容創意、制作拍攝、商業運營共同構成較為全面的、綜合型的評價體系,一方面能夠衡量電視劇的質量與市場價值,另一方面敦促從業者提高對電視劇文化價值的重視,主動發揮文化精英的擔當與責任意識,在進步文化價值塑造、引導、傳播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進而有助于我國整體電視劇文化價值生態的提高。
基于電視劇文化價值導向的分類研究,可以對電視劇文化價值的傾向和立意高低進行明確的定位,對于電視劇文化價值的判定、評價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為了更為具體地研究電視劇的文化價值,根據一部電視劇表現出的主要的文化價值傾向,可將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分為“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中性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負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三大類。其中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是指電視劇傳達的文化價值以正面導向為主,可分為崇高型和正統型兩個具體類型。中性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指電視劇傳達的文化價值既有正面導向也有負面導向,兩者基本相當,不容易判定孰重孰輕,且經常處于正面與負面的邊界,可能左右搖擺、互相轉換;或者電視劇傳達的文化價值目前比較有爭議,不同立場有不同的看法,尚未形成定論,中性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具體表現在爭議型文化價值和世俗型文化價值的電視劇之中。負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是指電視劇表現的文化價值明顯呈現負面導向,主要表現為低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和虛無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分類是為了歸類,歸類是為了評價。一部電視劇可能會表達不同的文化價值類型,判定一部電視劇的文化價值歸類,應基于一部電視劇總體看來最重要或最集中反映的文化價值傾向。在現實中,一部電視劇可能表現出有好也有壞、有落后又有進步的文化價值導向和類型,在歸類時,應以這部電視劇在最為突出的價值表現為準,即以貫徹全劇的主要文化價值導向、以正面主要人物的道德表現和價值取向、以故事主線的主要矛盾發生發展和結局設置為依據進行判定。
1.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指重點表現在精神、道德上高尚杰出,為了涉及人類、國家、民族、公共安全等較高目標而富有犧牲精神的人和事的電視劇,如《長征》《人間正道是滄桑》《別讓我看見》等。崇高型電視劇表現的主題一般超乎個人、家庭、小團體的利益,能夠激發觀眾對正義的追求,表達出對維護民族大義、國家利益和人間正道的犧牲的崇尚,有明確的大是大非的判斷標準。電視劇《長征》是目前僅有的一部全面完整的再現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長征的電視劇作品,全劇以大量宏大場面、大全景鏡頭展現了長征的壯舉,通過歷史成就和生活細節共同刻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有血有肉的偉人形象,同時,通過阿玉、劉富、干人等普通人的故事表現出過雪山、過草地等長征中罕見的艱難險阻。歷史大事件與小人物的故事穿插敘事,既展現了悲壯的歷史畫卷,又生動地再現人性化細節;既讓我們認識大人物的豐功偉績,又從小人物身上體會到了勝利的來之不易。帶給觀眾對偉大人物的崇敬,對革命英雄的禮贊,帶給人以崇高的審美情趣,增強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心。這種崇高之美,是由偉大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的,正如拉斯金認為,崇高是偉大在感情上所產生的效果。崇高的審美感受也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氣”異曲同工,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正是在通過表現“浩然之氣”,實現引發觀眾“浩然之氣”的“共情”效果,從而得到觀眾的肯定與崇尚,促使觀眾在現實中的“模仿”行為。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宣揚無私、奉獻,對凝聚人心、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和公民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2.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正統型電視劇指重點表現我國正統文化價值觀念的電視劇,文化價值觀集中在傳統道德觀念、家庭、情感、人際關系等倫理層面,且有明顯的對我國較為傳統的優秀的、正面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的肯定和向往的電視劇,突出特點為傳播正能量和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如《渴望》《老大的幸福》《空鏡子》《士兵突擊》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如果重在傳統君臣倫理,則屬于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范疇,如《康熙王朝》。如果電視劇是以表現民族大義而犧牲為核心,則屬于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范疇,如《太行山上》。
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的涉及范圍較廣,從題材內容上看,各類題材電視劇在文化價值方面都可能屬于正統型。正統型傳達的是我國主流的、正面的文化價值觀念,比如愛國敬業、勤勞簡樸、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文明友善、真誠誠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誠、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等,是對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宣揚。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雖然表現價值觀念正面、傳統、積極,但是表現題材和方式則可以多種多樣,如家庭倫理、都市情感、宮廷商戰、軍旅歷史、農村、工業等等,都可以表現正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同時可以采用喜劇、系列劇、穿越等多種表現手法,在豐富多彩的電視劇中傳達主流正面的價值觀念。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的敘事通常以普通人為敘事視角,敘事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文化價值表達即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體現了現代文明的先進因素,對人們在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社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心靈的純粹與警醒,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命價值和人生目標,有著積極的意義。
崇高型電視劇文化價值和正統型電視劇文化價值均屬于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范疇。從電視劇生態角度看,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應該成為我國當前電視劇文化價值的主流。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既符合我國普通大眾的倫理標準和情感邏輯,又合乎當前我國主流價值觀,同時正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對營造美好、和諧、互助、友愛的社會環境發揮著積極的意義,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秩序建立和發展進步。
1.爭議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爭議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是指電視劇中表達當前社會尚無定論的社會熱點或新近出現的文化現象,還未形成價值方面統一認識。爭議型電視劇文化價值表現社會不同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反映當前社會的文化價值多元化,或表現顛覆經典、反傳統的價值觀念,而對于這種反傳統的價值觀念,社會評價褒貶不一。
主要有兩類表現,一是對某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多種思想觀念碰撞的表現,沒有是非對錯的結論,如電視劇《虎媽貓爸》討論的是當前不同的子女教育觀念的矛盾沖突,而《夫妻那些事》表現了丁克家庭和觀念等;二是表現叛逆、非主流,甚至顛覆經典、反傳統的價值觀念,這類電視劇展現的文化價值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尚無完全定論,不同年齡、身份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認識。爭議型電視劇在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易在社會上引發文化價值導向的爭議與討論。具體到電視劇中展現的開放性的探討話題,筆者認為關乎大是大非、基本倫理、道德底線,如第三者、潛規則、灰色地帶等,不能列入爭議型電視劇之列,關于這些話題的敘事必然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傾向,進而影響觀眾的價值判斷,而這些話題本身已有定論,毋需爭議。而對于生活方式、代際觀念、多元文化的探討和展現的電視劇,則應屬于中性文化價值導向的電視劇,這類電視劇通過立體表現不同思想觀念的交鋒與融合,客觀展示現實社會的豐富多彩,能夠引發觀眾更多的思索。
2.世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世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是指電視劇主要講述世俗的凡塵瑣事、家族恩怨、愛恨情愁,表現的主要文化價值偏于小情小愛、小市民觀念、小農意識等,并可能將爾虞我詐、陰謀欺騙合理化,文化價值表現介于正統型和低俗型之間。此類電視劇文化價值主要集中于世俗生活領域,多與觀眾日常市井生活息息相關,在文化價值的把握上難度較大,需要既體現普通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和心理,又不能絕對地陷于世俗,還應有些較為高遠的人文情懷和生活理想,以對觀眾帶來正能量的文化價值引領。但是,在電視劇的現實創作中,能夠做到的少之又少,很多電視劇都在反映世俗中流于世俗,表現的文化價值通常出現介于正面文化價值和負面文化價值的搖擺現象。如電視劇《蝸居》《女人的顏色》等。世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不一定僅限于當代題材、家庭情感題材,一些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宮廷爭斗、古裝題材電視劇,表面上華麗文雅,但文化價值表現方面沒有太高的人文和理想追求,文化價值格調不高的電視劇都可歸為世俗型電視劇。
對世俗電視劇的批判不代表電視劇中不能反映世俗。世俗現象,是任何社會都不可回避的社會現象,在電視劇中表現生活中世俗的方面和某些世俗觀念,也是電視劇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塑造豐富人物形象的內在要求,但是如果電視劇整體宣揚和肯定的價值觀念流于世俗,且整體表達的價值追求深陷世俗的名利場,沒有較高的人文情懷,缺乏對生活質感的深層表達,則是需要理性批判的。世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沒有對錯之分,是對電視劇格調或品質的一種評價。
中性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一般不容易將電視劇展現的文化價值做簡單的正面導向或負面導向判斷,電視劇中正面導向文化價值和負面導向文化價值共存,而兩股力量勢均力敵,在電視劇的情節發展和結局設置中,沒有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局面。或者,電視劇僅僅展現了不同的文化碰撞,本身并沒有價值傾向。當前,這類電視劇為數不少,一方面與當前社會多元文化并存,多種亞文化現象此起彼伏的現狀相契合;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當前電視劇主創方在電視劇文化價值把握時的盲從與被動。要做到電視劇在內容上表現世俗生活而在文化價值表現方面又不流于世俗,要求主創團隊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追求,在當前電視劇產業對電視劇產品“新、奇、快”的要求在電視劇行業實踐中會產生一定沖突,相信隨著電視劇行業的不斷發展進步和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樣的矛盾會得到相應的緩和。
1.虛無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虛無型電視劇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電視劇以情節敘事為主,或一味搞笑或表現扭曲變態的心理或毫無根據的奇思妙想、為情造事而無多少文化價值深度的電視劇,表現出形式大于內容的價值空洞現象,如電視劇《暗黑者》《心理罪》等懸疑、推理類的高智商電視劇,以及《花千骨》等武俠、仙俠題材電視劇;其二,是指電視劇中反映的主要文化價值觀為價值虛無、享受當下,表現了精神空虛的無追求價值狀態。虛無型電視劇文化價值以負面影響居多,或沒有明確價值導向的強情節型電視劇。一部電視劇,如果沒有人文情懷的感染之力,沒有思想深度的智慧之光,缺乏普世價值的大愛之博,必然會通過淺層的獵奇、虐心吸引觀眾,這樣虛無型電視劇情節中大量充斥暴力、兇殺、情色、神鬼、恐怖等短暫視覺、情感沖擊元素就不足為奇了,因此,虛無型電視劇多數在文化價值上呈現負面效果。
2.低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
低俗型電視劇文化價值,是指電視劇反映的主要價值觀念低級且庸俗,較為直白地表現低級趣味、情色、暴力、兇殺,大尺度表現隱私類畫面,或者純粹依靠低俗的搞笑嘩眾取寵,文化價值表現呈較為嚴重的負面導向。《太子妃升職記》是比較典型的低俗型電視劇,劇中以男女的變形穿越為起因,主要看點是惡俗搞笑、賣萌和顛覆傳統文化的大膽調侃,暴露的衣著、夸張的表演、不可思議的劇情設置一度因為新奇新異而吸引了很多觀眾,但這部電視劇的劇情方面并沒有創新和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地方還前后矛盾,情節只是為惡俗搞笑服務。類似這種主要靠各種搞笑段子吸引觀眾的電視劇大量存在于網絡空間。低俗型電視劇的出現,是對正統文化的直面挑釁,新生文化群體對主流文化的調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開放、自由和容忍度的不斷提高,但是沒有底線的開放、自由下的對主流文化的顛覆,卻是是主流文化話語權減弱的表現。
低俗型文化價值在網絡劇中大量存在,網絡劇的主流受眾是青少年,大量表現低俗型文化價值的電視劇充斥網絡,將會干擾對青少年正常的學習生活,對青年人的三觀形成帶來負面影響,需要特別的警醒。叛逆,是青少年的本質特征之一,對叛逆的態度,是聽之任之、縱容還是用反思、成長的眼光看待叛逆,也是當前社會對青少年教育理念的一種反映,值得引起電視劇行業的深思。
負面導向電視劇文化價值對我國電視劇整體生態影響較大,雖然目前不是我國電視劇創作的主流,但是,在網絡和青少年群體中大量傳播且更新快、速度快,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以上分類,是從電視劇文化價值角度的分類,并非是對電視劇的整體定位和總體優劣的評判。一些電視劇在文化價值上表現較好,可是在故事講述、拍攝制作等環節可能不盡人意,也有一些電視劇在文化價值上表現不佳,可是故事吸引人或視聽語言表現讓人稱贊,因此,需要建立綜合的電視劇評價體系,對電視劇進行客觀、系統的評判,摒棄以偏概全的電視劇評價標準。
建立文化價值主導型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將在對電視劇從文化價值角度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分別從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內容創意、視聽表現形式和商業價值四個考量緯度展開。在明確電視劇質量四大影響因素的前提下,用分類指標評定的方式較為全面、直觀的展現電視劇的綜合品質。既能夠反映電視劇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又能夠體現電視劇的商業價值;既能夠判斷電視劇的整體質量檔級,又預判了電視劇可能帶來的文化價值影響,為電視劇創意、策劃、融資、發行提供參考,同時為電視劇評獎、理論建設和電視劇批評服務。構建文化價值主導型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重要的目的之一,還在于將電視劇文化價值作為獨立的部分納入電視劇的評價體系之中,通過后期評價成果的不斷延伸,鼓勵電視劇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注重對電視劇文化價值的追求,主動提升電視劇的文化價值,進而提高我國電視劇的整體文化品質。
電視劇評估按照階段可分為播前評價和播后評價,運用“4+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4”是指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內容創意、視聽表達和商業價值,這四項指標用于播前評估,是對電視劇本體質量的評估,可用于預估電視劇可能播出效果;“4+1”中的“1”是加分項目,包括專家評價、觀眾評價、收視率和獲獎情況,可分析電視劇的播出效果。“4+1”是對電視劇本體質量以及播出效果的總體評價,見表1。
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主體四大方面指標能夠定量反映出電視劇在文化價值、文學性、藝術性和商業性四大方面的綜合表現。加分項則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進行綜加考量,用定量的方式進行具體呈現。
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在產業實踐中可應用于電視劇的策劃階段、融資階段、發行階段、播出后的評價評獎階段,以及電視劇理論研究與教學階段。同時,對一個階段內電視劇文化價值類型的總量分析,也可看出階段性電視劇領域整體文化生態和價值走向,對相關政策制定與電視劇輿論引導也將發揮一定的參考價值。

表1 文化價值主導型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指標與分值設計
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雖然各部分分值一致,但文化價值部分排在首要位置,且其中的“電視劇文化價值類型”分值,與其他二級指標相比占有絕對的主導優勢。電視劇文化價值是當前社會價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對內是社會價值風向的晴雨表,對外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傳播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劇不僅僅是文化載體、藝術形式、文化產品,無論是現實題材電視劇還是歷史題材電視劇,都是當代中國的大國形象的重要體現,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特別是在當前互聯網融媒體時代,國際交流與“跨文化傳播” 頻繁便捷,電視劇更需具有更寬廣的文化情懷和責任意識。2002年美國“對外委員會”35名成員起草一份研究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應全面審視其國際廣播項目,以更好地促進“跨文化理解”,同時建議白宮成立形同公共廣播公司(CPB)的“公共外交機構”,向海外傳播美國信息。③可見,傳媒產品對于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需要有具體的措施進行專門的引導與塑造,讓“制度機制”與“價值機制”形成良性的互動。
另外,電視劇文化價值是綜合性概念,雖然在評價體系中與內容創意、視聽表達、商業價值是并列關系,但在具體電視劇中,在另外三個方面的表現無不受“文化價值”的影響,這是由文化價值之于藝術作品的統領地位和重要意義決定的。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嘗試將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放在統一體系中對電視劇進行評價,并且試圖在電視劇的商業運作階段(融資、發行)應用并有發揮一定的影響,旨在探索建立新的機制,“將多元價值體系在經濟價值的判定過程中發揮更直接的作用。”④將電視劇文化價值通過定量評定的方式對其經濟價值產生影響,進而鼓勵電視劇創作者選擇更為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取向,通過更為直接的經濟手段對其進行引導。
后工業社會,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發展迅速,形態萬千,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沖淡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通俗文化之間的界限,將他們進行合成、拼貼,“以致高雅文化與商業形式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多難以劃清”⑤,其文化價值的表現也通過這種合成與拼貼,表現的更為多元、復雜,這種“文化的多元化與價值的多元化”如何與統一的“評價體系”進行矛盾統一?筆者認為,在當前新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秩序環境下,文化多元化與價值多元化必然存在且處于不斷的變革之中,甚至導致了話語體系、心理特征、行為規范的不斷變革,使得代際、階層、群體的文化差別越來越凸顯,這種差別不能用高與低、優與劣進行評判。總體來說,一種文化價值潮流是以群體性為表征,同時存在于社會個體,通過“個體”的行為習慣進行表現,也會通過各種文化載體進行表現,如電視劇、文學作品等。需要指出的是,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通過電視、網絡等公眾平臺進行播出,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公共利益”為其需要遵守的底線之一。同時,價值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勢必應該與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致,文化的多元化與價值的多元化也必定服從于國家最高利益。“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是文化價值的評價底線,也是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中的主要評價準則。
任何社會都有其特色突出的“社會性格”。“社會性格”是精神能量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結構,它可在任何一個既定社會塑造,目的是對這個既定社會的功能有所助益。每個普通人想做和應該做的工作保持一致,這樣社會就得以利用人的能量按其目的正常運作。社會性格是這樣一種形式,它塑造人的能量,使之在社會進程中作為一種生產力發揮作用。社會性格通過該社會一切可動用的影響手段來不斷強化,這些手段包括了教育系統、宗教、文學、歌曲、玩笑、習俗等。⑥在諸多手段中,電視劇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社會性格”“精神能量”其實是社會文化價值的一種體現,電視劇中的文化價值表現會對直接現實文化價值發揮不容忽視的反作用力,其“暗示”功能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文化價值主導型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的提出,希望能夠引發更多電視劇從業人員認識到電視劇文化價值塑造和引導的重要意義,發揮文化精英的責任與擔當,以國家利益和社會發展為根本目標,創造出具有進步文化價值意義的電視劇精品,發揮文化之于社會進步的積極意義。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項目“文學經典與影視藝術精品的創造機制”〔項目編號:CUC18JC03〕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美]勞倫斯· E·哈里森:《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政治如何能改變文化并使之獲得拯救》,嚴春松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07頁。
②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頁。
③ 王輝耀、苗綠:《大國智庫》,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頁。
④ [丹麥]尼古拉·彼得森、[瑞典]亞當·阿維森:《道德經濟:后危機時代的價值重塑》,劉寶成譯,中信出版社2014版,第4頁。
⑤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⑥ [美]艾里希·弗羅姆:《論不服從》,葉安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