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燃
【摘要】國家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高校學生的資助工作非常重視。在當前高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信息化管理對學生資助工作意義重大,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建設學生資助工作體系,使其更精準、更高效地服務于教育事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學生資助管理體系;精準資助
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各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都在以完善資助體系為新起點,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突破點,以落實資助政策為落腳點積極開展工作,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引起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一、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現實困境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保證國家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為了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同時也得到了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根據國家要求和上級文件精神,高校一般成立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統籌負責學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但是,在資助管理體系建設和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不夠精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群體,這是我國高校在校生規模較大,且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如何認定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的一個難題,而身份的認定又是資助的前提,盡管政府、高校出臺了很多政策,但到了執行層面仍然面臨很多障礙。
1.缺乏認定標準。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生活指數不同,還有貧困的申報評定制度、統計制度、經濟狀況評定制度等不健全,導致無法制定統一的評定標準。在有些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主要靠個人一紙申請、家庭所在地出具證明和學校評定小組的主觀認定,這些程序確實解決了部分復雜的問題。但是,隨著資助工作的發展,也暴露出來很多問題。比如有一些學生在家庭所在地開出的證明并不能客觀地評定其家庭經濟狀況;再比如評定小組中有人不能客觀地評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經濟狀況,夾雜個人感情有失公允……
2.認定過程靜態化。貧困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相應的,學校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評定就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情況的變化而實現動態資助,使應資助盡資助,使“偽貧困”及時被發現,從而實現資助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多數高校的評定標準還是側重于靜態的、主觀的,一旦定下來資助對象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不會改變。
3.評定過程中信息不對稱。隨著國家對學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有些學生心存僥幸“主動貧困”,通過夸大家庭貧困程度、提供虛假的證明材料,影響班級評定小組的意見,以獲得資助名額。而有些因疾病、孤殘等原因導致真正貧困的學生反而因為自尊心的問題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暴露在學校師生面前,不主動申請甚至拒絕資助。這些真實信息,僅憑輔導員一個人是不可能在短短的評定周期內去了解、核實的。
(二)對受助學生的后續管理不夠完善
很多學校的資助工作缺乏對學生資助效果的評估和反饋,對資助重發放輕管理,給予資助后,對受助學生缺乏動態跟蹤,信息不能及時更新反饋,對受助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消費能力、信用習慣等情況沒有建立綜合評價及管理,將來再次評定時,依然是“瞎子摸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不涉及后期管理,使工作人員在執行過程中無所適從,不知道該管不該管、該怎么管、管哪些。為避免矛盾,就干脆不管或者上級通知做什么就執行什么,得過且過;另一方面是管理人員配備不足。在多數高校,資助管理人員與輔導員身份是重合的,而有些高校輔導員的配備本身就不足,還要同時負責心理教育、黨團、宗教等若干工作,導致其用于資助工作的精力有限,對于后期資助工作的跟蹤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大數據時代信息化管理對學生資助工作的意義
信息化管理是依托計算機的發展,通過對數據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而發現新的價值。對資助工作而言,大數據的真實性使得高校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認定成為可能,可以實現精準識別,也使資助的方式更為多樣化,從而實現高效精準的資助目標。
(一)有助于實現資助工作全覆蓋
通過將學生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消費情況、銀行卡收支信息、出行記錄、醫療情況等納入信息管理系統,然后對數據進行持續更新、分析,使其潛在的秩序和規律顯現出來,最終得到更有代表性、更準確的結果,資助工作人員可以以此為基礎,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比較所有學生的情況,及時發現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更合理的資助工作方案,從而保證學生資助工作不留死角,最大可能地實現資助工作全覆蓋。
(二)有助于受助學生的日常監督與管理
通過對大數據的精準篩選、甄別、定位,在技術條件支撐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更能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有助于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建立相應的行為規范和約束機制,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三)有助于拓展資助育人功能
結合學生的成績、消費傾向、作息數據等合成不同主體需求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數據模塊,努力把大數據嵌入資助育人環節,從中發現規律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策略,努力將單純“輸血”型資助轉變為“輸血與造血結合”型資助,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使其最終成長為有用之才。
三、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建設路徑
在大數據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管理、服務模式方面也可盡展風采。以中原工學院為例,其所開發的基于高校學生資助管理信息化的《貧困生認定系統》,為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提供了技術手段,也獲得了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系統分為前端和后臺,前端主要用到js和css;后臺主要用java開發,采用MVC的模式,使用SSM框架及MySQL數據庫,目前系統還在進一步完善。如何使這些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真正幫助到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終實現精準資助,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依托傳統認定方法,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
高校可以根據以往資助工作經驗,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程度量化評價體系,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同時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建立動態數據庫。體系的建立可以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通過與相關機構相結合實現信息共享互通,及時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類信息,高效精準定位到受助人,并根據受助人的不同情況,確立精準的資助模式,使資助物盡其用。
(二)深入挖掘剖析數據,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警制度
在實際工作中,有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讓老師和同學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致使他們無法享有應有的資助。大數據背景下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在校生活軌跡都能通過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有效整合,為學校更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能。只有適時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警制度,包括餐飲預警、勤工助學預警和綜合預警,才能確定困難學生的貧困程度以及資助級別,掃除學生資助工作的盲區,從而可以更科學、公平地使用幫困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三)延伸資助工作領域,開拓發展性資助途徑
通過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跟蹤與記錄。高校完全可以將這一信息技術優勢延伸至資助工作領域,通過分析受助學生的資助及畢業后的追蹤情況來有效引導并管理資助工作的規劃、實施、事后監督的每一個環節,切實發揮現行資助政策的預設作用、監督資助工作的有效分配以及提高資助工作的效率。同時,為了實現資助育人的目的,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推進學生資助工作由“給予型”向“強能型”轉變,在做好受助學生經濟資助工作的基礎上,還必須開拓發展性資助途徑。比如,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提取一定的經費作為助學基金,在學生學習實踐、創新創業等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給予資助。
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數據支持雖然會使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更上一層樓,但是,在運行的過程中,還會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實施中還需要配套相關的政策、制度、技術來保證信息的安全性,相信隨著社會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資助工作人員的不斷探索,終將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成飛.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精準化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7(3).
[2]吳朝文,代勁,孫延楠.大數據環境下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模式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
[3]張濤.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資助新模式初探[J].高教論壇,2017(1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生資助專項課題“學生資助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研究”(2016-JKGHXSZZ-4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