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郭 黃榮暉 傅軍 王守銘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 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0例進行腹腔鏡單側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患者血清腫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相關對策。 結果 160例患者中發生血清腫患者共計50例,多數患者無需進行特殊治療,僅4例患者需要抽液并進行加壓治療,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并發癥。血清腫的發生可能與患者年齡、手術方式及患者其他疾病有關(P<0.05)。 結論 患者年齡、手術方式及其他疾病可能與血清腫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關聯,臨床可通過提高手術操作技巧等方式減少血清腫的發生。
[關鍵詞]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血清腫;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R656.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35-0051-04
Causes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experience of seroma afte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LIU Jianguo? ?HUANG Ronghui? ?FU Jun? ?WANG Shoumi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eroma afte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ho underwent unilateral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seroma in patients. The causes of seroma were analyzed,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Results A total of 50 of the 160 patients suffered from seroma. Most patients did not need special treatment. Only 4 patients were given fluid extraction and pressure therapy. No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The occurrence of seroma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age of patients, methods of operation and other diseases of patients(P<0.05). Conclusion The age of patients, methods of operation and other diseases of patien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seroma to a certain ext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occurrence of seroma can be reduced by improving surgical techniques.
[Key words] Laparoscope;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erom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腹外疝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具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醫療單位對患者實施腹腔鏡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該手術方式具有恢復快、不易復發及疼痛感較輕的優勢。血清腫屬于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多數血清腫患者無需進行特殊的治療,但依舊存在少數患者需要進行穿刺引流,或手術干預等,因此對血清腫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探討相關的防治措施尤為必要[1]。本次研究以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血清腫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單側腹股溝疝、股疝行腹腔鏡單側腹股溝疝補片修補術治療1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0.4±6.3)歲。其中右側127例,左側33例;腹股溝斜疝129例,腹股溝直疝23例,股疝8例。28例患者實施TEP術治療,132例患者實施TAPP術治療。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患者可良好配合此次研究;患者無其他重大類型疾病。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孕婦;患者具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此次研究;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且伴有嚴重凝血機制障礙。
1.2 方法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TAPP術式或TEP術式。TEP術式;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于臍下作10 mm縱行切口,到達皮下后縱行切開腹直肌前鞘顯露腹直肌,向兩側牽拉腹直肌,顯露腹直肌后鞘,于后鞘前方,置入10 mm套管,接氣腹機,注入CO2氣體,采用鏡推法分離腹膜外間隙,建立操作通道,充分暴露恥骨結節,腹壁下血管及恥骨梳等結構。斜疝采用銳鈍性結合分離回納,回納困難者環圈結扎后離斷。置入補片,使其覆蓋肌恥骨孔。TAPP術式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于臍下緣作10 mm弧形切口,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在臍平面兩側腹直肌外緣建立操作孔,分辨臍外側韌帶,臍內側韌帶及臍中韌帶,于疝缺損上緣3 cm作腹膜切口,游離腹膜前間隙,回納疝囊,將補片置入,充分覆蓋肌恥骨孔,2-0可吸收線縫合固定,避免在危險三角區及神經區域縫合,最后采用可吸收線縫合腹膜。術后第1天,第7天及第1個月利用彩超及體查檢查患者血清腫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血清腫發生率并對患者進行分型。血清腫診斷標準[2]:患者具有孤立較硬及四周圓潤光滑的包塊狀膨出,不可回納,無明顯觸痛感。分型標準[3]:Ⅰ型:患者具有患側腹股溝區腫脹感,彩超提示血清腫,查體未發現血清腫;Ⅱ型:患者具有一定的腫脹感,彩超與查體均提示患者具有血清腫;Ⅲ型:患者具有輕微疼痛感,彩超查體診斷患者為血清腫;Ⅳ型:患者具有明顯的腫脹感和疼痛感,活動受限伴隨發熱。(2)分析導致血清腫發生的單因素。(3)對血清腫發生的多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法對血清腫的影響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清腫發生率及分型
160例患者中發生血清腫患者共計50例,發生率為31%,其中Ⅰ型共計10例,Ⅱ型患者共計21例,Ⅲ型患者共計15例,Ⅳ型患者共計4例,所有患者經對癥治療后均無明顯不適。
2.2 血清腫發生的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手術方式、患者是否伴隨其他疾病是導致患者出現血清腫的重要因素,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手術時間、是否屬于急診手術與血清腫的發生無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血清腫發生影響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經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導致患者發生血清腫的因素有年齡、手術方式、患者是否伴隨其他疾病等(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腔鏡疝修補術在臨床的運用較為廣泛,隨著該技術的使用,多數醫院已經將其作為疝修補術的常規術式,隨著該手術使用率的提高,患者出現血清腫的幾率也在不斷上升,據相關數據統計,幾乎所有經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的患者都存在著血清腫的情況,當前醫學上對于血清腫的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其準確的發生率難以確定。血清腫主要是指組織間隙,或術后形成的腔隙因為滲出物聚集所產生的液體團塊,包括中性粒細胞,電解質以及血漿蛋白等,其主要發生于補片和前腹壁之間,屬于腹股溝疝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多數患者并無明顯不適癥狀,少數患者具有疼痛感,在檢查時可發現具有孤立,圓潤光滑的包塊狀突出,若患者具有合并血清腫相關并發癥,患者可能會具有疼痛、感染等癥狀,合并并發癥主要是指對患者活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主要并發癥有復發、感染及補片排異等。僅被納入并發癥的血清腫,才對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手術及置入補片是導致患者出現血清腫和加重患者病情的重要原因。據相關研究表明,給予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患者均會發生血清腫,只是在程度方面有所差異,與補片后方相比,補片前方更容易發生血清腫[4]。
通過對血清腫發生的因素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降低血清腫的發生率:(1)提高手術操作技巧。臨床醫師在對患者實施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時,需十分熟悉手術視野下的基本解剖,明確“危險三角”“疼痛三角”的部位,術中盡量使用鈍性分離,創面止血確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超聲刀進行分離,減少手術滲出,從而使血清腫的發生率得到降低[5-6]。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年齡較大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血清腫,分析原因是此類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創面滲出以及出血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這也要求術者在術中要精細解剖,及時止血,防止分離范圍過大等情況的發生。(2)合理處理疝囊。術中應盡量將疝囊完整剝離,降低血清腫的發生率,對于直疝患者,將疝囊剝離之后需將膨出的假疝囊固定在恥骨梳韌帶處,減小腹膜前間隙,從而使血清腫的發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3)提高補片相容性。不同的患者對于所植入的補片具有不一樣的反應,補片的置入可能導致患者在早期出現炎性反應,從而增加滲出[7]。有學者指出,聚丙烯等合成補片會導致患者血清腫的發生率增加,而新型的生物補片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導致的炎性反應程度較輕,但其價格相對較高,臨床并未廣泛使用。血清腫多發生于術后7 d內,因此在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應提前告知患者可能會發生血清腫,但通常無嚴重癥狀,無需進行特殊的處理,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影響治療效果[8]。(4)手術方式的選擇。有研究報道,實施TEP手術治療的患者發生血清腫的可能性更高,本研究結果也提示,與TAPP術式比較,TEP術式患者更容易發生血清腫。分析其原因為TEP術后,腹膜前間隙則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態,導致滲出的積液難以排出,長時間積聚引發血清腫。TAPP術后,因切開了腹膜,在縫合時存在部分縫隙,滲液可以通過縫隙回流至腹腔被吸收,從而降低了患者血清腫的發生率,因此建議臨床盡量使用TAPP術式為患者進行治療,控制血清腫的發生,但在對腹膜進行縫合時,不可使縫合的間隙過大,避免術后腸管和補片粘連,導致患者出現腸瘺或腸梗阻等并發癥[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