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李闖
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對于老年人需求問題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因此,了解當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并提供相應的服務已成為世界各國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為了更好、更清晰、更準確地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本文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社區養老作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切入點,在掌握老年人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 鍵 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老齡人口;社區養老;老年人需求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9)01-0062-08
收稿日期:2018-09-28
作者簡介:張麗艷(1975—),女,滿族,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李闖(1993—),女,遼寧鐵嶺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1]“老有所養”是社會發展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而社區養老已成為學術界討論的重要內容,在這一背景下,探索社區養老的新途徑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但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對社區養老提供的服務具有多元化需求,且在物質生活等基礎層面的需求滿足后還會產生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但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僅僅能夠滿足大眾化需求,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容易被忽視,進而出現了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利用率低、服務資源供求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在理論層面,國內外學者對于社區養老主要從服務內容、服務體系、服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方面進行探討,較少學者會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科學、系統地對社區養老途徑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因此,本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探討老年人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不同需求,并以社區中的老年人為主體,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使老年人享受到不同層次的社區養老服務,逐步提高社區養老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以確保老年人過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老齡人口需求關系概述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首次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類需求比喻為階梯,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本文側重于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社區老年人需求相結合,反映當代老年人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需求,從而為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能夠維持人生存下來的需求。對于老年人而言,擁有健康的身體是老年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人類由低層次需求轉向高層次需求的前提是必須充分滿足其生理需求,而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水質、氣候、交通、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等。因此,既要關注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飲食方面的需求,也要關注其在居住、交通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穩定的生活、免遭痛苦或疾病等的威脅以及精神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關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更是指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健康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與生理需求一樣,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時,其所關注的焦點必然是安全需求。 三是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對親情、友情、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等方面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則會有社交需求,由此對人們產生激勵作用。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根基。對于老年人來說,社會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由社交帶來的愉悅對其晚年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對個人價值和自我成就的滿意程度,也包括社會的尊重與認可。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尊重和認可,老年人也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勞動能力逐漸下降,社交圈子不斷縮小,內心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老年人更加需要得到社會的尊重和關注。不論老年人處于社區還是處于家庭之中,他們都期望自己仍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能擁有自己的生活和自主能力,內心不希望自己被當作完全的依賴者、失能者,即使當其認識到自身會受到生理等因素的限制而在行動上有所局限時,也寧愿相信自己仍然可以為家庭或社會作出貢獻,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及生命的意義。五是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指實現自我價值或者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需求目標的人,既能接受自己的價值,也能接受他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同時,他們也要求自身解決問題能力強并具有自覺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從而忽視低層次的需求。進步與希望具有正向能量,老年人希望自身仍具有與社會相關的適應能力,并且希望這種正向能量對晚年生活起到調節作用。
二、我國社區養老實踐及相關政策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子女的養老負擔越來越重。事實證明,單靠子女家庭養老的模式不足以妥善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也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養老需求,一些民辦養老機構費用較高、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讓許多老年人望而卻步。同時,受傳統思想影響,老年人亦不愿去養老機構養老。因此,社區養老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
(一)我國老齡人口現狀
世界聯合國組織將65歲以上的老人定義為老年人。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全國總人口數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不包括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在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2]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學者張海鷹認為:未來的30年內,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一直不斷加快,如何承載4億多老年人群的各種需求,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課題。[3]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將21世紀人口老齡化大致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01年-2020年為快速老齡化階段;2021年-2050年為加速老齡化階段;2051年-2100年為穩定的重度老齡化發展階段。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不能忽視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而應將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作為重點工作并給予高度重視。
(二)我國社區養老實踐及相關政策
21世紀,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養老逐漸弱化,政府相關部門已逐漸意識到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2000年,全國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福利機構為補充的老年人福利服務體系。為貫徹落實2005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促進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養老服務示范推廣活動,兩年內在全國確定了數百個養老示范單位,許多城市都積極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活動中,推動了全國社區養老事業的快速發展。2006年,全國老齡委員會、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發展養老服務業要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老有所養”進一步確立為我國長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2010年11月,民政部召開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提出應立足基本國情,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符合,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服務提供與資金保障相匹配,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相結合,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互助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這些要求和規劃明確了我國未來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基本路徑。201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這是我國首次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家專項規劃范圍,并提出“十二五”時期,在我國初步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2012年民政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2014年財政部和民政部等《關于加強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區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工作的通知》以及民政部和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關于開展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等都強調了社區養老的重要性,為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也多次在重要會議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
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社區養老實踐相結合的對策
(一)加強社區老年人的基礎服務工作
⒈飲食方面。飲食是老年人生理需求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立相關的飲食服務機構,鼓勵服務者和使用者共同參與,并通過更多人的參與和集思廣益,突出強調食品衛生安全及營養等基本要求,提升老年人生理需求的品質。此外,對社區養老機構中的廚師進行專業訓練,突破地域限制,引進多元的飲食種類;社區養老機構還可以與飲食、營養等相關機構合作,提升飲食服務整體質量,在飲食方面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⒉交通方面。日常出行的交通需求亦是馬斯洛生理需求層次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應通過強化接送服務,減少空間距離的限制,進而擴展到服務距離較遠的老年人。具體表現為:增強車輛設備的舒適性及乘坐時的安全性;通過訓練及考核,提升接送司機服務老年人的專業能力以及應有的認知程度,不能局限于針對交通車輛的功能是否正常且定期保養、有無法定保險,或是司機是否有職業駕駛執照且身心健康等基本要求。在管理方面,應當關注與服務者相關的專業服務,努力提升交通方面的服務品質和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生理需求中關于交通方面的需求。
⒊居住方面。完善老年人的居住條件也是不斷提高生理需求層次的重中之重,因此,社區養老機構建設的規模應逐漸趨于小型化,以方便社區工作人員與老年人之間的交流,通過工作人員的服務方式及服務內容來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為其提供穩定、舒適、安全的社區居住環境。居住空間結構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實際居住需要,保障老年人的外出活動以及隱私,便于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生理需求等選擇其認為最適宜的居住環境。在室外空間結構設計上,為彌補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之不足,應提供多樣性的健身器材及健身區域,用以滿足不同身體素質的老年人對戶外活動的要求。在整體規劃方面,要考慮到社區所在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社區之間的關系,盡量讓老年社區公園化、社區化。[4]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主導、部門互相配合、社會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促進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機結合。[5]
(二)搭建整體性服務與跨領域合作平臺
對于社區老年人來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的內容主要是指維持身體健康和對疾病的治療,而由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性質和背景各有不同,因而提供的醫療或復健服務亦有所差異。
⒈建立社區與醫療或復健機構合作模式。統一安排和購買醫療康復設備,設身處地考量老年人的需求,不僅要滿足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需求,也要關注其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在醫療方面,逐漸降低社區與醫療或復健機構的收費標準,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的醫療條件并配備專業的醫療看護人員,幫助經濟條件及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解決“就醫難”問題。此外,在老年人的健康指導方面,定期舉辦社區健康講座活動,增強老年人關注健康的意識,從而為老年人提供適當的醫療服務,增強老年人的安全感,提升其整體生活品質。
⒉解決社區養老機構經費不足問題。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于社區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的獎勵政策,提倡相關福利機構提供資金或以居民捐款等方式對社區養老予以支持,鼓勵醫療或復健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建立適宜社區老年人需求的醫療或復健模式,以滿足其安全需要。同時,慈善機構的介入對于改善我國目前社區養老經費問題難的現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政府應大力扶持慈善機構的健康發展,穩定慈善機構的資金來源,并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媒體,倡導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社會組織、企業等加大捐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捐助人員或捐助群體精神及物質獎勵,并承諾捐助的資金全部用于服務老年人及相關弱勢群體,從而減輕社區養老壓力。
⒊加強各區域社區間的合作。政府可以依據老年人的需求,鼓勵社區養老機構舉辦相關論壇或會議,邀請有關研究社區照顧的專家、學者等共同參與,探討關于社區養老服務問題,分享各地區的社區養老經驗,整合各區域資源,并利用網絡創建具有整體性思維的社區養老服務研究平臺,加強各區域社區間的合作,從而使各地區因地制宜地建立適合本區域發展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三)探索建立“人文關懷”下的社區文化
在我國臺灣地區,社區照顧真正走向成熟始于2007年“長期照顧十年計劃”的出臺,標志著社區照顧正式進入成熟及規范時期。“長期照顧十年計劃”的核心理念是構建完整的社區照顧體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礙者獲得適切的服務,增進獨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以維持尊嚴與自主,主要是通過依托居家、機構和社區三類社區照顧形式開展工作,得到了我國臺灣地區老年民眾的認可。[6]同時,隨著人口逐步進入高齡化發展階段,又提出“可持續化的運營機制、人性化的老年關懷”的社區發展理念,多層次、多方面地為老年人營造“家庭”歸屬感,激發老年人自主參與社區活動的意識,使得這一社區治理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未來社區養老方面,應該結合我國臺灣地區“人文關懷”的理念,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文化建設。
⒈加大社會主體的參與力度。在社區養老服務層面,服務主體包括老年人自身、家屬、社區管理者、社工人員、護理人員、營養師、司機、社區居民等。任何一個主體的服務對于整體社區養老服務品質的提升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也必然會對社區養老服務品質的提升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在老年人交往需求方面,由于其社交能力的有限性,其身邊的工作人員不止是生活中陪伴的對象,也是彼此照顧的對象,是生理和心理的相互支持者,兩者間的彼此照顧,突破了商業行為中供應者與消費者之間關系,能夠增加老年人社交需求方面的內容,拓寬老年人與社會連接的渠道。因此,要倡導各服務主體共同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進一步緩解社區養老壓力。
⒉建立相關服務機構。具體包括:適當建立社區服務機構并提供相應的設施;設立咨詢服務中心,為老年人社區服務提供醫療保健、電話會談等系列咨詢服務;舉辦老年人服務團體、學校師生團體探視活動,通過豐富的活動和聊天等溝通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搭建老年人與社會溝通的平臺, 鼓勵社區與相關公司合作,將專業技術性要求不高、工作難度相對小的工作如編織手工藝品、種植蔬菜花卉等,交予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來完成,以充分體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部分老年人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勞動報酬,在參與過程中增強老年人的社會歸屬感。此外,社區服務及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還可以通過組織多樣性的社會活動,鼓勵社區內的老年人積極參與,從而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⒊構建和諧的社區文化環境。一方面,在社區內部,應形成并樹立屬于本社區的養老文化及養老觀念,適當組織旅游等社交活動,通過社交活動增強老年人之間的熟悉程度,促進老年人身體健康,適當幫助老年人了解更多的資訊,滿足其廣泛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交服務機制,拓寬多元化服務渠道,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日常的交流活動,使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形成共同參與社區活動的局面。
(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和服務水平
1.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社區養老中的工作人員是社區中的服務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對于社區養老的局限、社區工作資源與整合的不足、社區工作面臨的困難有充分的了解,愿意以尊重、溝通、協調、不畏困難、力求突破、創新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長期照顧需求即身心照顧需求、互相尊重需求及社會需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把為老年人服務當作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2.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社區工作人員在社區工作中扮演著諸多角色:直接服務、間接服務、行政管理、咨詢服務、協調服務等,這就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做好定期探訪、電話問候、生活照顧、陪同就醫等服務。將社區服務需求與不同領域的服務相結合,實現社區工作人員滿足老年人多元服務需求的目標,首先,社區工作人員要做到“定向學習和組織承諾”與了解老年人尊重需求相結合,定期舉辦服務座談會,社區工作人員要從不同方面與老年人相處和互動,交流經驗、分享心得,做好老年人尊重需求方面的工作。其次,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入職門檻,由于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員素質低的問題,因而需要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職業標準進行完善,淘汰不符合社區養老服務職業標準的工作人員,并要求在崗工作人員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照顧老人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對老年人進行專業的照護,從而實現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流程制度化。再次,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建立專業的護理培訓學校,培訓社區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使其掌握專業的社區養老服務技能,在培訓之后采取適當考核方式,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并定期開展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相關培訓活動。
⒊加強內部與外部的人力資源整合。社區服務機構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整合既具有實用價值又適合社區養老的服務方案,建立起政府、市場與社區之間的老年人服務資源網絡平臺,通過網絡調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社區養老服務中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形成統一的社區服務標準,并依據各社區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適當增加或刪減服務內容,逐步完善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方式,加強社區內部與外部的人力資源整合,這樣,才能使老年人真正享有健康、舒適及被社會尊重的高品質生活。
(五)促進社區老年人再就業
人是獨立的個體,不因年齡的增長、生理或認知能力的降低而失去獨特性。在與老年人相處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個性、習慣及需求,找到適當的相處方式并提供恰當的服務,不能低估老年人對于社會的貢獻,從而滿足其自我實現需求。對此,社區應充分做好老年人再就業宣傳工作,改變社會對老年人的傳統看法,營造良好的老年人再就業氛圍。
⒈加強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合作。一方面,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相關部門對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要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對工作人員給予適當的護理補貼,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與此同時,積極爭取社會資本,發揮社會慈善機構的作用,呼吁志愿者協會等組織為社區養老服務籌集資金,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加社區養老中部分老年人再就業活動,進而為老年人提供再就業保障基金。另一方面,提倡并鼓勵老年人獨立地從事社會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讓社會了解老年人仍然具備從事工作的能力,可以為社會發展發揮余熱。老年人固然有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但不意味著其不能繼續服務社會,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心理等情況,自主靈活地選擇工作方式,通過服務社會,達到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
⒉鼓勵企業與社區之間合作。對于雇傭老年人的企業,政府應給予支持和引導,招聘廣告嚴禁出現任何歧視老年人的語言,社區應隨時與企業進行交流,將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交予老年人完成,并依據實際情況給予老年人適當的勞動報酬,調動老年人從事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適當召開關于社區內老年人從事工作的相關會議,一方面,強調工作對于老年人身心發展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鼓勵老年人從事日常簡單勞動。此外,在社區養老服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創辦社區老年大學,這不僅可以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指導,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其精神生活,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進一步達到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
⒊完善社區網絡服務。社區要通過網絡服務為老年人爭取社區再就業崗位并維護老年人再就業權益,為其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專業化的再就業服務,營造平等、良好的再就業環境,滿足老年人的自我實現需求。為老年人創造與社會交流的機會,鼓勵其積極融入社會,增強老年人與社會間的互動,拓寬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的渠道,進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9.
[2]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e.htm.
[3]張海鷹.城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及對策[J].人口學刊,2010,(02).
[4]徐聰.基于人文關懷下的養老社區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李雙辰,欒文敬.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理論、模式與政策發展[M].中國質檢出版社,2011.
[6]簡慧娟.社區照顧十年計劃現況與檢討[J].社區發展季刊,2013,(03).
(責任編輯:高 靜)
Abstract:Population aging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the world demand for elderly people problem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understand the actual demand of the aged person,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services has become the world must face and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Therefore,in order to better,clearer and more accurate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people,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demand of the aged person,grasp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aged person,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the elderly population;community pension;the needs of the elderly